记吃不记打的所谓民主精英们
中国一直都有这样一类知识分子:视美国为自由天堂,奉美国总统为民主教父。从何时起,这类人被定了名,也可能是他们自己起的名字:国内的称为民主精英,海外的称为民运分子。
这类人有几个特点,一是以自己的喜恶代替民众的喜恶,二是总要站在民众的对面,三是独霸话语权不叫民众说话,四是总忘记了真正民主的利害——换言之,记吃不记打。
民主一词在中国是泊来品。想当年,这个词人人都喜欢,而最喜欢这个词的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看看建国前后毛泽东的讲话和文章,对民主的呼吁非常之多。因为那时候的中共,手中民主的牌太多也太好了,分得土地的广大农民,不甘被剥削的广大工人,为穷人打江山守江山的战士,还有不满蒋介石独裁国民党腐败的政治家艺术家文化人等等……更重要的是,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是民主运动的高手,共产主义理想是民主运动的旗帜,马列主义学说是民主运动的武器,于是把群众组织起来,武装起来,流血牺牲奋斗着,星星之火很快就燎了原,民主和自由争得那叫一个名正言顺、大潮澎湃、所向披靡。老蒋光靠美国支持而没有民心,结果被民作了主,滚到台湾岛去了。
这一段历史分明告诉了所有人,真正的民主要多利害有多利害!你要站在民众的对立面,早晚被民主专了政!
新中国建立之后,高唱自由民主而实际上站在民众对面的知识分子和某些阶层的人,最起码吃了两次民主的打击,一次比一次打得利害,那就是反右和文革。反右的时候我还上幼儿园,当时什么也不知道,长大后听说了反右,从大家的话语中可以得知,人民群众对“受迫害”的右派不但不同情反而非常痛恨,因为那时候人民群众正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热火朝天地建设新中国,农村走集体化道路,工厂搞技术革新,要把中国贫穷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人人出大力,流大汗,同心同德,意气风发,而右派却想“民主”一把,忙着让共产党交权搞轮流执政,民心不忿啊,真就做起右派的主来。反右是一场群众运动,也就是大民主,右派被民心无情地抛弃了。第二次打击就是文革。文革是一次彻彻底底的大民主,占人口大多数的工农兵群众夺了权作了主,骑到了少数人头上,造反有理,天下大乱。
精英们是记吃不记打的,他们总是不能正确认识民主的实质和利害。他们只知道学习什么西方“先进文明”,却不懂中华古老文化中的辩证法,民主是把利器,拿在手里用来防身或者伤人,掌控不好就不要老拿着,否则会授人以柄,甚而至于伤了自己。以现在的形势,民主在精英手里又失了控,三十年折腾把他们的胆子折腾大了,忘记了被民主收拾过的伤痛,一步步站在了民众对面。他们挥舞民主利器耍花活的时间有些过于长,大家看得颇为不耐烦,也看清楚那些民主的滥招,遂开始夺取之。互联网正是一个好的打狗夺棒的场所,这是题外话。
再说一个题外话。精英们为了自己能够掌控民主,发明了或者引进了一些招数,但他们又练不好这些招数,结果总是被民众“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之身”。比如他们利用网络来宣扬普世价值,但最终民众在网络上把普世价值骂成了狗屎。他们还又搬出了“语言暴力”一词做盾牌,谁和他们论战谁就是搞语言暴力,但盾牌也是暴力武器他们忽视了这一点,当他们挥舞这个盾牌时,他们自己也正在暴力着呢。请看最近网上的一个有关清华大学论文的有趣报道——
-
-
“商议”的网络民主:博联社语言暴力事件追踪
刘瑀瀚
2009年12月16日 20:43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人民网讯 “人民网奖学金”优秀论文奖评选结果日前揭晓,清华大学共有12篇论文获奖,《“商议”的网络民主:博联社语言暴力事件追踪》获得优秀奖,以下是论文全文。
【摘 要】:作为国内第一家实名制网站,博联社凭借其严格的用户筛选程序和纯洁的网络环境而享有美誉。但从2009年4月到6月,发生在该网站上的两起语言暴力事件却一方面促使网民对实名制本身产生了怀疑和抵制,另一方面,关于网络道德自律的反思则不断成为公共讨论的中心。笔者认为,这两起事件其实是当代中国文化政治中价值多元与分化的典型反映,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制都很难从根本上化解冲突。但是,博联社的结构性存在改变了中国博客行业“对重大政治社会问题的弱介入”的局面,“商议”性质的小众公共论坛将在以后的政治民主化过程中发挥进一步的作用。
一、博联社简介
博客联合社区(简称博联社)成立于2007年,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实行实名制注册的博客网站。从用户的构成来看,博联社不向18岁以下的青少年提供博客服务,不打“名人牌”,网站首页文章的贡献人群多为普通教师、商企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在板块和内容设置上,它以打造“新闻社”为目标,将站内博文整合后分为时政、民生等15个频道,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重大性。以首页为例,它不仅在栏目设置上通过“博联精粹”和“博联副刊”向报纸致敬,而且长期登载具有新闻价值的原创图片。
可以说,这是一个汇聚普通知识分子观点的时事评论和文化随笔网站。一方面,非职业记者的身份决定了博主们极少成为直接的消息源,但另一方面,新闻指向是大多数文章不可忽视的特点。以五一期间时政频道首页博文为例: (略)
文章主题内在的严肃性和发言者相对平凡的身份使博联社成为大众博客网站中的一个异类:“精英”在这里并不显露于外在的声名,而更像是一种自觉的精神——要打败对手的唯一方式就是讲道理。如作者宋鲁郑所说:“盼博友不要问我为什么批评民主,而要想批评的是否正确。”
因此,正是由于其服务对象的小众化、非娱乐化的内容定位,以及透明的交流过程所带来的纯洁的网络环境,其负责人马晓霖在2007年曾骄傲地认为博联社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以至于出现乐不思蜀的副作用:“很多人在上面耗的时间超过7个小时。基本上就是挂机了。以至于我经常私下提醒他们要注意休息,不要陷入博瘾。”
二、事件回顾:语言暴力打破实名制神话
然而,真实的用户身份和知识分子的学术背景却并没有将这所“精神家园”的纯净维持长久。2009年4月到6月的两次语言暴力事件表明:第一,真实身份下的个人仍然可以不顾道德规范与社会影响,在网络公共空间中相互谩骂攻讦;第二,知识分子的教育储备其实很有可能使他们的攻击强度超乎常人。这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理性交流的中断和分歧的不可消除。
(1)事件一:博主张鸿飞和郝雪廷的“人身攻击”纠纷
4月24日 ,博主张鸿飞女士发表博文《关于‘爱国贼’,关于更多》 。文中提到一位本应为客人提供停车服务的中国大学生,在遭到日本客人乱丢车钥匙的轻慢待遇后,将钥匙踢进了旁边的阴沟。针对这个故事,张女士以“爱国不需要标榜”和“只能靠拿这把钥匙给自己补偿”的自尊太单薄等理由质疑了这一行为。
4月25日 ,博主郝雪廷撰文《关于“爱国贼”,关于人格》,反驳张的看法:“你张女士不是‘爱国贼’,更不是‘爱国的下三滥’……如果有一天你去了日本……日本的服务生端过来,却不给你放在桌子上,而将饭菜放在地下。此时,像你这样有着‘崇高的素质’的人,会俯身捡起饭菜吃下去吗?”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他说:“看来如果此刻这个服务生不是那个青年,而要换成张女士,恐怕不仅仅要捡起车钥匙,这位‘支那女士’在‘日本皇军’面前,不知会如何?”
同日,另一位博主韩秋月撰文《博联社啊,难道人身攻击从今开始了么》,对郝雪廷的做法表示抗议。26日,她继续写道:“本人呼吁,无论什么样的观点争论,再也不要出现‘神经病’、‘脑残’、‘浪女’这样的语言,更不要用女人的身体说事,用博主的妻儿说事,用男女关系说事。”
4月26日 ,事态出现转折。博主郝雪廷发表博文《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 ,提到自己在昨日写作《关于“爱国贼”,关于人格》时,“由于写作时的冲动,致使言语间出现了对张女士侮辱性词语”,并表示“本来该文之意在辩解人格,但冲动之下,自己确有丧失人格之言语出现,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真是太不应该了”。
同日,张鸿飞撰文《继〈关于‘爱国贼’,关于更多〉之后》肯定郝雪廷的道歉:“尽管我觉得您的变化太快了,我还是相信您的道歉是真诚的,并且非常欣赏您知错就改的勇气和坦诚,这非常珍贵。”
“人身攻击”的风波至此平息。但是,郝雪廷的道歉文章中有一个细节仍然被众多博友注意:“直到今晨打开手机,我收到马王爷的短信,对我的帖表示‘震惊与遗憾’,此时,我才感觉问题的严重性,马王爷是我最敬重的人,这话他说出来,我突然感觉自己昨天的行为真有点太过了。”“马王爷”即博联社总裁马晓霖。这一细节背后的深意事实上也被张鸿飞在《继》文中指出:“我想冒昧地问一句,如果没有那个短信,如果没有这样的压力,您会意识到您做了什么并为此感到歉意吗?”
(2)事件二:山呼“毛万岁”和于向真《挥别博联》
4月23日 ,博联社作者余超英贴出博文《〈挥别博联〉,到一声珍重》 ,作为对博联社博主于向真封笔的呼应。《挥别博联》(作者:于向真)一文在网上已不可见,对造成她告别博联社的真正原因笔者不能妄加揣测,但通过 5月4日 于向真对博主余晓平的回帖可以看出,她的离开 和清明节期间一篇歌颂“毛万岁”的文章有密切关系。“我确实对一个高校教授领头狂喊万岁出离愤怒!”她写道,同时自爆文革期间受整的惨痛经历 ,表示:“暴力革命,这就是喊着万岁实施的暴力革命,我拿什么去爱它?!……如果我的愤怒,不能被中国知识分子理解,不能被博联社谅解,除了离开这里,我又能怎样?”
笔者找到了涉及 “山呼万岁”的相关博文:
|
|
这六篇文章归根到底,讨论的就是人们应该如何看待晚年的毛泽东和文革那段历史。四位作者对于毛泽东的感情各不相同。坦白地讲,不管你是认可还是反对,反思这些问题本身并没有不妥当。但问题在于,讨论问题是否需要凭借污言秽语。
《山呼万岁意昂然(和王奕)》是于向真声明自己反对盲目崇拜毛泽东的第一篇文章。虽然对文革中的暴力和非人道深恶痛绝,但笔者以为,于在文中“和诗”里使用的语汇其实并没有脱离那个特定时代的语言框架——“莫怨爱国贼嚣张,极权遗毒未清算” 。这带来的结果就是,文章后面的留言大多依循着这种“非敌即我”的思路,以致谩骂开始超出底线。以下是反对于向真言论的部分跟帖:
“除了拙劣造谣,你还会什么?!你还知道什么是廉耻吗?!” (IP地址: 123.101.200.* | 2009/04/14 , 07:44 )“老于如果全家下岗,估计也要喊。”( 2009/04/09 , 09:28 |IP地址:192.12.88.*)
但事实上,与反对言论相比,于向真自己的留言似乎更让人乍舌:
“我倒不认为是生理上的病态,那女博友的照片不清晰,身条蛮好看的,自我介绍也是副教授,不想诋毁她的人品。但是不能容忍这种嚣张的氛围,反了天了不成!”(于向真 | 2009/04/09 , 09:40 | IP地址:123.122.81.* )
“她后来的表现,已不值得我再怜悯她!一个善于叫春的、奴性十足的贱女!”(于向真 | IP地址: 123.122.95.* | 2009/04/12 , 17:41 )
“那是一个伪装成淑女的贱女。这种人教书,难怪有众多爱国贼愤青。” (于向真 | IP地址: 123.119.189.* | 2009/04/13 , 11:42)
由此看来,博主、访客都使用了侮辱性语言。事实上,跟 于向真 老师自己在这些回复中的用词相比,前文中郝雪廷对张鸿飞的“人身攻击”只不过算是含沙射影罢了。
如此以暴治暴的言论环境,使得吴俊敏在《目睹博联之怪状》一文中感慨博联的纯净不复存在:“最初的博联,是自由民主大旗下的黄埔军校,而现在,唱坐打念的有之(就差没坐李洪志的莲花座了),装神弄鬼的有之,山呼万岁的有之,人身攻击的有之。这景况,令人惨不忍睹,心生去意……”
三、失望与反思:集体自律回归公民本位
面对用户流失的威胁,博联社于 4月16日 第一次发出了《博联社关于坚决抵制不良跟帖的公告》 ,指出“不良的网络言论”已经成为影响其成员呼吸自由空气的苍蝇和马蜂。它表示:将留存不良言论的镜像证据,保留对恶劣行径的法律追诉权;而对不良跟帖不加管理的博主,将受到逐级警告,直至博客被关闭。这份公告中,博联社重申了其优势在于“不黄不暴力”,但同时也认为,其作为网络空间也“无法成为一尘不染的净土”。
透过这份公告,我们可以看到,博联社坚持了:不良言论的处理权首先在于博主自己。博主的管理义务是否履行而非言论内容的正确与否,是博联社关注的重点。这表明,在对抗暴力言论方面,博联社作为托管平台,其实淡化了自己作为裁判人的角色,而将决策权转交给了博主。如果从衡量传统媒体的“守门人”理论来看,这似乎是放松了对作者的管制,但笔者以为,这一举措很可能体现了博客作为“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根本区别——与言论自由真正对立的不是管制的强弱而是自律程度的高低。“博客,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自由’” ,而如美国大法官布兰代斯所说,“自由最大的敌人乃是疏懒的人民” 。
两次风波从4月初持续到五一假期结束,博联社的用户看待它们有感到悲观失望的:“博联社以‘知识创造财富,道义凝聚力量’为宗旨……但近日屡出污言秽语,使知识分子斯文扫地,让社外人贻笑大方!……我心悲凉,知识、道义?”也有自省劝世的:“我们社员都应该啊保护博联环境的优美干净!”还有专门撰文支持博联社的惩罚举措的合理性的 。
笔者认为,虽然对于博联社来说,网络言论环境遭污染的危机可能还未彻底消除,但两次事件之后博联社用户表现出来的集体自律现象,却是网络社会中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
其第一个表现是,郝雪廷在“人身攻击”纠纷中的致歉信起到了很好的修复作用。博友在那篇文章后的跟帖基本上呈现出正面而积极的态度:
“支持你这一认错行动,看得来你的道歉是真诚的,凡是有过对博友感情造成伤害的人,都应该向你学习,应该首先检查自己,而不应光苛求别人!”(冯宝哲 | IP地址: 122.77.179.* | 2009/04/26 , 19:32 )
“呵 呵!! 好 !! 敢当的 郝 先生!难得!! 为此,我向您鞠躬!!!”(朱立群 | IP地址: 116.230.245.* | 2009/04/26 , 18:28)
“前车之鉴!尊重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哥们这个错认的好。沈彦文 | IP地址: 124.165.96.* | 2009/04/26 , 15: 08”
的确,不论是否受到了来自博联社的压力,郝雪廷的道歉本身可能就已成为一种姿态,为2009年的网络环境净化增添了很有色彩的一笔。从道歉开始的自律,是公民责任意识的一次苏醒。
第二,《博联社关于坚决抵制不良跟帖的公告》出台后的86条(截至 2009年6月15日 )跟贴中,也以表达支持态度的居多。如下(节取):
“哈哈,建议此帖上精粹。”(访客:台州倔老头 | IP地址: 60.188.101.* | 2009/04/24 , 08:23 )
“大家多些学术交流。支持赞同!”(白彦岭 | IP地址: 120.12.35.* | 2009/04/29 , 18:14 )
“支持赞同!经常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人在鄙人博客里乱七八糟的留言。害的老要经常进行无谓的删除一些杂乱跟帖!”(孙金平 | IP地址: 125.34.214.* | 2009/04/29 , 16:36 )
“支持+遵守!”(董海宁 | IP地址: 218.26.223.* | 2009/04/27 , 16:22 )
“争论是允许的,言论自由,但是,反对侮辱性的语言!”(张慧丽 | IP地址: 117.23.143.* | 2009/04/26 , 13:30 )
之所以称之为“集体自律”,是因为反思不良言论的声音不止于上述两篇文章。5月以来,越来越多的博文跟帖中充满了关于净化网络环境的相互关切和提醒。有人写诗寄情:“耳目与心灵的污染/变得迅速而狂躁/捂起耳朵吧/拒绝那噪人的蝉鸣/尽力奏出和弦的美妙/高出那不识相的乱叫”也有人回帖共勉:“维护实名博客这块网络绿色家园,是每位博友应尽的义务……是真的 就打开窗子说亮话!”虽然偶尔仍有口角发生,但提醒几乎成为一个个新路标。
博联社用户们的表现,似乎预示着一种新的沟通行为:即网络社区“不是为了孤立”,而是为了创造“更多的新团体和连接”、创造“共识”而参与讨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是,真正持久的自律还须有一个强大的事实基础——即理性观点的充分表达。因此,上述反思中呈现的担忧和责任感真的是公民意识的回归吗?
其实,公告中指出的不良言论如人身攻击之类根本不属于理性诉求。从本文第二部分分析的两个案例来看,博联社用户所传播的暴力的语言也无非是情感好恶的附属品。按照 刘再复 先生对语言暴力原因的分析,基本上都属于“宣泄的需要” ,所发挥的不过是浅层次的工具性作用。
语言暴力的直接来源是冲突,而博联社语言暴力事件中,冲突的关键其实在于分道扬镳的文化政治。有学者认为,文化政治一个社会安身立命的根基。抽象意义上,它“涵盖所有的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并且构成社会精神领域的灵魂” 。而从具体问题来讲,它涉及的就是社会成员应当遵照怎样的思想系统来理解社会运行的方式,以及一个社会在价值观上究竟具有多大程度的共识。
这样再来理解“山呼万岁”事件,它反映的其实是对1978年前新中国最高统治者合法性的两种认知。持肯定态度者,视改革开放前至现在的中国社会为一延续的整体,对当前建设中的“和谐社会”寻找的是可以借鉴的先例,而非绝对的反面教材。持反对态度者,则大概将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割裂来看:当前的时代才是一个充满人性的、值得肯定的新时期,而过去的某一段日子,中国人除了痛苦一无所有。
同样的,“人身攻击”事件的背后是一个怎样爱国的问题。而不论是否带有民族主义的倾向,任何支持或反对“国家至上”主义者的人们最终都会回到如何理解个人权利与政府干预的根本问题上来。换言之,这其实是一个人权和主权之争的历史疑难问题。
坦率的说,这些问题不是一两次网络讨论就能解决和澄清的。即便通过《公告》搬出法律加以威慑,而且存在小范围的道德克制,但如果博联社的成员们对于各自坚守的大是大非永远都抱以毫不妥协的姿态,永远在“非敌即我”的框架中对话,那么,不仅和平是暂时的,思想的交锋也将会是重复而缺乏建设性的。
四、商议的民主:从市场竞争环境看博联社的网络政治参与
美国早期的博客设计者米娜·托尔特曾说,“博客对于主流新闻业的最大影响在于个人声音的存在……博客作者的个人化口吻让主流新闻记者意识到,原来用第一人称来报道和表达意见是合理的。” 这种非主流的参与,使得《60分钟》的老主播丹·拉瑟被博客写手联合拉下马来,使美国总统克林顿因为在博客上流传的《德拉奇报道》而和性丑闻永远脱不了关系。美国的研究者认为,在政治性问题上,博客的发展和一个国家对新闻自由的理解密切相关。比如,两名新加坡华裔曾因在博客上发表反穆斯林言论而被拘役。苏丹政府也曾驱逐在博客上发表反对意见的联合国驻苏丹代表让·普朗克。
而对于中国的博客环境,有学者指出:2004年以后的这段时间,为博客的“蜂起期”,其表现为“用户暴增和服务多元” ,但中国与美国博客的一个重大差异是“对重大政治社会问题的弱介入”,并预计“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我国博客对重大政治、社会问题的弱参与状况将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
笔者认为,博联社的发展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这个假设。事实上,从市场竞争环境来看,门户网站的迅猛发展远远盖过具有政治、文化等具有严肃话题倾向的专门化博客,博联社的综合人气指数 一直在中文博客类网站的前20位徘徊。从经济角度来说,它不具备显著的竞争优势。
因此,博联社的生存意义与其说是盈利,不如说是它作为一个公共讨论平台的结构性存在。这个平台之所以重要,一方面在于讨论话题的公共性和多元性,另一方面则在于参与者的民主意识。一句话,它是“商议” 的民主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借鉴模式。
首先,博联社并不缺乏对敏感性政治议题的讨论。支持朝鲜核武的“红色小宋”、歌颂大跃进的司芳秦等不乏支持者,而持相反态度的博主如于向真等也多次挑起论战。其次,作为内容提供者的作者们非常清楚博客这一新媒体的民主价值:“无论你原来是官爷,还是阔人,是专家,还是明星,在这个平台上,都只不过是一个与人平等的博友而已。” 而关于写作的目的,博主的想法具有相当的启蒙意识:“博客,首先是为了自己而写,然后是为了亲人和朋友而写,最后如果有缘的话,才是为那些原本素不相识的人而写。这是一个写博的基本心态,一个人只有用心修炼自己,用心挖掘自己的潜力,才谈得上对社会能有什么作为。”
社会中充斥着丰富多元的想法,这或许本来就是社会分裂的另一个方面。但关键不在于分裂(或“孤立”)本身,而是商议之后的理解和包容。现实状态下,公民不满本国政府,依然可以移民别国,但博主和网站之间的关系则完全区别于此,因为博主的认可或拒绝背后,不仅仅是一次商业或个人选择,他带来或者熄灭的更有可能是一种社会意见的转向。博联社对作者自主管理的放宽限制,和对多元表达的包容,这本身就蕴含着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信息。
“在一个有很多选择的世界里,公共论坛和公共媒体这两者能让人置身于意外的信息中,有助于促进并形成喜好……它们提供成年人终身学习的机会,而这种机会是自由社会不能或缺的……这种学习机会必须存在。”80“多数人在多元社会里获益,即使个人量身定制信息或是群聚在团体中,他们还是获益的。” 作为第一家实名制网站,博联社将虚拟的“群聚”变成了现实的人际圈。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博联社言论空间的增减实际上是社会言论尺度的一个风向标。
关于信息社会的民主方式,阿尔温·托夫勒曾作出一个预测:“最重要的权力转移不是从一个人转移给另外一个人,也不是从一个政党、机构、国家转向另一个政党、机构、国家。真正最重要的变化是伴随着社会向明天加速碰击的过程而在暴力、财富、知识三者之间发生的潜移默化的权力转移。” 事实上,互联网技术本身在这一转移中已经起到了结构性的作用。但是,体现公共空间内话语力量的最终体现还是言论的价值。网络民主的最终指向仍然是具体社会的政治民主。在这一点上,以言论立足的博客社区应该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附:主要参考文献
1.书籍: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2009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陈彤 曾祥雪 著,《新浪之道》,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刘津 著,《博客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
阿尔温·托夫勒 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
2.期刊文章:
陈丹,《博客市场趋向门户网站 赢利模式单一待深掘》,通信信息报, 2008年1月17日
丁桃,《论博客社区中公共领域的理性缺失》,内蒙古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1月第1期
《论语言暴力——“语言暴力”现象批评提纲》,刘再复,香港《明报月刊》2001年4月号
3.网络文章:
中文网站排行榜,http://top.chinalabs.com/ciis_sort.aspx·Sort=000T
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35928/35930/6247983.html
《马晓霖访谈实录》http://media.people.com.cn/GB/6261938.html
《博联社关于坚决抵制不良跟帖的公告》
http://service.blshe.com/post/259/367157
The Future of the Blog,博客的未来
http://www.businessweek.com/innovate/content/feb2006/id20060224_155318.htm
余晓平,《开博,给自己打开一扇新的大门》http://yuxiaoping.blshe.com/post/135/392578
宋昶志。 http://songchangzhi.blshe.com/post/10205/375452
张鸿飞,http://haoxueting.blshe.com/post/1886/371360
韩秋月,http://hanqiuyue.blshe.com/post/94/372160
郝雪廷,http://haoxueting.blshe.com/post/933/371922
余晓平, http://yuxiaoping.blshe.com/post/135/374580
郝雪廷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fcd4230100cpg7.html
余超英,http://yuchaoying.blshe.com/post/9491/370217
宋鲁郑, http://songluzheng.blshe.com/
于向真, http://yuxiangzhen.blshe.com/post/60/362368
(作者简介:刘瑀瀚,女,1988年9月出生,湖北人。2006年考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为本科大三年级学生。)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