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农村80岁孤寡老人是否能和公仆一样安度晚年?

火烧 2009-12-2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农村80岁孤寡老人养老困境,分析五保供养政策现状,质疑市场化背景下养老保障是否能如过去般落实,关注孤老生活保障与制度执行问题。

农村80岁孤寡老人是否能和公仆朱镕基一样安度晚年?  

   

夜里让我想起来辗转反侧的一个问题:农村80岁的孤寡老人怎么活?  

昨夜,我梦见了刚刚去世的百岁姥姥,在梦中一个养老的问题让我从梦中惊醒。截止今年,百岁的姥姥与77岁的单身舅舅一起生活了已经快30多年了。在姥姥去世前,舅舅身体一直都很好,母子相依为命,年复一年的平安走过来了,除了过年节令,我想起他们,平时也没有担心过他们的生活,舅舅要强,七十多了还在种自己分到的田,加上五保户,每年也享受了近千的补贴。孙男弟女看望给的钱,一年也上两千了。在一个偏僻的农村,如果身体没有什么病,生活也能勉强过去。但自从姥姥去世后,这个问题就出来,俩人还有个照顾,舅舅一个人怎么办?  

姥姥舅舅,没有什么积蓄,基本是一年收入一年消费光。我检索了下,这样的情况政府怎么办:  

在农村,按照1960年4月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1956-197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30条确立的对农村中的孤老残幼实行“五保”的制度,许多地区建立了养老院,收养农村中的孤寡老人。到1994年,全国已有33584个乡镇统筹供养了273万“五保”人口,农村敬老院约4万所,收养56万老人。  

 “五保”的制度:“农业合作社对于社内缺乏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的社员,应当统一筹划……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做到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使他们生养死葬都有指靠。”从此,人们便将吃、穿、烧、教、葬,这五项保证简称“五保”。   

1994年1月,国务院公布施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五保供养的主要内容是“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供养标准为当地村民一般生活水平,所需经费和实物,从村提留或者乡统筹费中列支。1997年3月,民政部颁布《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和供养服务。这两项法规规章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农村五保供养资金渠道随之调整。取消农业税及附加后,供养经费又调整为主要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中安排。  

   

看了上面条款,我想了下:    

毛泽东时代,为人民服务理念是自上而下发自真心的,那配套五保服务政策落实我不怀疑。自市场化以来,人人都为人民币服务,五保供养如何能保障呢?尤其是服务人员的态度,在一个连自己的儿女都越来越不孝敬的年代,如何要求一个一般工作人员,也象过去的儿女一样照顾一个没有积蓄的老人呢?    

   

我又检索了下近年福利制度的变化:  

1994年12月,民政部发布了《中国福利彩票管理办法》。1999年12月,民政部颁布了《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无论是社会福利院和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福利资金的筹集,还是残疾人就业,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等,民政部门作为我国福利事业的主管机构将把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逐步从官方举办引向社会举办,并按福利需求设立福利项目,例如将原来单一的以集中收养孤寡老人的养老院,按照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设立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服务、老年家政服务等福利项目,并面向所有有福利需求的老年人。民政福利的社会化不仅使民政福利走出封闭,而且提高了民政福利机构的效率。与此同时,社会办的福利机构也在迅速发展。尤其是社会办的社会福利企业,其发展势头甚至超过了官办福利企业,有数字表明,到20世纪90年代末,官办福利企业占福利企业总数从65%下降到14%,社会办的福利企业从35%上升到86%,就业的残疾人数占到福利企业就业残疾人总数的84%。   

   

我想了下:福利事业由官办转向社会办,等于把福利事业当成企业来办了,尤其是根据孤寡老人个人储蓄多少,可以分出不同的享受待遇级别,没有积蓄的舅舅大概连最低等的养老院进去都要成为被冷遇的对象,因为没有钱,为人民币服务的服务员怎么会尽心照顾呢?那可能用不了多久,舅舅就在悲凉中离开了?那平时人们买的福利彩票,究竟有多少可以落到象舅舅一样的孤寡老人身上呢?    

   

人性的温暖,体现在孤寡老人身上,看来在私有化政府执政下是难的了。怎么办呢?民间自助组织如何呢?  

我检索了下,发现2009年7月25日“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成立了。在民政部李立国副部长的致辞里说:  

目前民政部常年救助人口就达7000多万人,每年约有8000万的受灾群众得到社会救助,救助水平逐年提高。2008年,全国城乡困难群众有5800万人次享受医疗救助,有157万流浪乞讨人员获得临时性生活救助。  

   

看来民政部为自己的工作还是叫好的。同时民政部也觉得解决不了所有的如舅舅的人保障问题,就大大鼓励民间成立救助积金。前几年香港各种积金会开进了大陆,俨然成为空手套白狼的企业,受其影响,民政部门也鼓励本土的救助基金会。    

中华救助积金号召“农村百万孤老爱心认助行动”,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每年捐助200元人民币,结对认助一位农村孤老;发动社会爱心企业,每年捐助30000元人民币,结对认助一所敬老院;让全社会的爱心温暖每一位孤老。负责同志分析了市场:目前全国农村五保老人约550万人(其中447万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一人群目前虽然由政府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但补助标准远低于我国农村平均生活水平,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在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方面,全国农村有敬老院3万余家,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资源的限制,其人力、硬件配置以及服务质量都有待加强。“农村百万孤老认助行动”计划在第一阶段(1—3年),重点资助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对100万五保老人提供直接救助,对6000所农村敬老院提供资助。  

我是深表怀疑:在一个私欲盛行的年代,捐款会流向何方,连汶川地震的善款,我们的老爷们都敢划拨给自己和自家人,那这种常年无人监管的基金会,有多少能落入舅舅这样的人手里呢?至今,我还没有见一个救助组织对这样在60岁后还赡养17年到百岁母亲的舅舅。我不知道,这些慈善机构的慈善对象都是哪些人?    

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的回归,没有敬老爱幼的传统的回归,孤寡老人的命运未必比带着一双儿女跳海(吃完烤鸭穿了新衣 父亲带一双儿女去跳海)的强。总理都在忙什么呢?前任朱总将计划经济市场化了,不知道这些80岁的孤寡老人是否可以和他这位仆人一样度过无忧的晚年?  

作为来自农村的我,在将父母多年的劳动转化为教育产业的支撑后,我在市场里又折腾几年,没有折腾出个什么里表,依然象大学毕业啃老族一样在继续支出父母汗水,遑论回报父母了。如今工作刚稳定,又上上了房奴,舅舅那又能帮上什么忙呢?  

我心里有一种愧疚,尤其是每次下班回来,看到在路边伸手乞讨的老人孩子,我没有付出走过,就象罪犯在逃避警察。这种愧疚,不知道住在深宅大院、保护森严的朱总是否有过,我有一种理想,就是退休的总理能和这些孤寡老人一样过幸福的晚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