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共解除武裝20週年(三)
馬共解除武裝20週年(三)‧陳凱希:日本人屠殺仍能來馬‧為何不讓老人回家?
- 要聞
- 中馬
- 地方
- 專題
-
馬中友好協會秘書長陳凱希(圖:光明日報)
-
馬華元老丹斯里曾永森(圖:光明日報)
-
華總會長丹斯里方天(圖:光明日報)
-
“我會繼續在泰國生活,雖然我最終沒回到馬來西亞,雖然馬共最後沒成功,但我很驕傲自己對國家的付出,從不後悔。”(圖:光明日報)
-
21世紀聯誼會前會長梁廣河手持《合艾和平協議》20週年紀念特刊,回首鎗林彈雨的日子,幾許愁緒湧心頭。(圖:光明日報)



(雪蘭莪‧八打靈再也)馬中友好協會秘書長陳凱希說,大馬歷史記載陳平代表馬來亞抗日抗英的事蹟,他是大馬人的身份是不變的事實,現在年邁的他要回國渡晚年,論情論理,就讓他回來吧!
他指出,陳平是大馬人,不必公民權或報生紙來證明,很多在當時戰爭時代出世的人至今都沒有報生紙或公民權,但歷史還有記錄,陳平代表大馬抗日軍前往倫敦檢閱,所以無論陳平做過甚麼事,始終是大馬人,馬來西亞是他的祖國。
“誰都知道陳平是大馬人,如果大馬就以他不是公民(沒有報生紙)而不讓他回國,實在是不近人情。歷史又要如何寫呢?英國當年沒有理由跟外國人談判,所以他們認定陳平是大馬人,才跟他談判,彼此還簽了協議書,白紙黑字寫明他代表大馬。如果現在不讓他回國,豈不是不遵守承諾?”
他強調,歷史不是你我講出來的故事,事實就是事實。當年日治時代,日本人殺死多少大馬人,現在日本人也可以到大馬,為何就不能讓一位老人家回家?
曾代表馬抗日抗英
“這是甚麼時代了?這個老人家如果說想要回自己的家,是一件好事,證明他愛國、愛自己的家鄉和家人。到了這個年紀,還想到生於斯、死於斯,這都是愛國的精神。如果我們不讓他回來,就對不起良心;如果說他不是大馬人,就是不老實。”
陳凱希接受《光明日報》專訪,談論大馬政府立場,以及陳平堅持即使死了,骨灰也要埋在家鄉實兆遠的土地一事,陳凱希說著說著,語氣變得有點激昂。
至於陳平在馬共時代的行動是否值得原諒,陳凱希反問:“誰沒有罪惡?他在抗日抗英和爭取獨立時,他是英雄!這是歷史的決定。”
政治因素不能否定功勞
陳凱希嘲諷說,如果以陳平不是大馬人,否決陳平返回祖國,那將是一個歷史大笑話!
他堅持說,陳平肯定是大馬人、在實兆遠出世長大、父母家人都在大馬,沒有一個人說陳平不是大馬人,政府不能顛倒是非,以陳平不是大馬人而不讓他回國。
“這是錯的,是歷史的笑話。我們不能因為政治因素而否定他的權利。歷史證明他有功勞有貢獻,他有愛國精神,我們要尊重他的意願。”
沒力氣威脅國家
“陳平已經85歲,已沒有力氣做可以威脅國家安全的事,如果大馬連一個老人家都無法容納,大馬難免顯得很小氣。”
“大馬民族應該是富有人情味,甚麼天大仇恨都能原諒,更何況歷史就在眼前,陳平與大馬命運的結合,不可能沒有回家的機會。”
陳凱希於1937年生於居鑾。日本南侵,童年的他隨父母漂泊逃難。抗戰勝利後,他的父親卻遭英殖民當局拘捕,後被驅逐出境。他的母親只好帶著6個子女隨丈夫回中國,留下陳凱希姐弟3人在大馬。目前,他也是大馬海鷗集團董事經理。
方天興:陳平是道地大馬人
華總呼吁政府基於人道與人權立場,積極考慮讓前馬共總書記陳平回國。
華總會長丹斯里方天興說,馬共已經放下武裝鬥爭多年,國家早已沒有任何有關馬共的威脅。
歷史雖然不能磨滅,卻可以因歲月而撫平,既然政府能夠接受前馬共主席慕沙阿末與婦女組主任桑霞回國,也理應接受陳平的回國申請。
“陳平也已經為過去的流血事件道歉,而大馬政府當年與馬共簽署和平協議,馬共放下武裝鬥爭,政府答應讓他們(前馬共人員)回國,就應該兌現承諾。”
應站在人道立場他表示,陳平是道地的馬來西亞人,他的下一代也是大馬公民,並生活在大馬國土,基於人道和人權立場,政府應考慮讓他在有生之年與親人團圓,共享天倫。
他指出,政府目前通過內政部積極處理公民權的努力備受讚揚,希望本著同等精神和意義,能夠重新考慮陳平的國籍與身份,讓陳平回國。
曾永森:應成全祭祖心願
馬華元老丹斯里曾永森表示,他很同情陳平這位老人家,並認為政府應該讓他回國。
他說,他在數個月前已針對陳平的事發表言論,指陳平是可憐的老人家,大馬應該基於人道考量,讓陳平回國。
“但我們要幫忙他也要看時機,現在講這個不是時候,可能對他不利(回國),因為還有情感和情緒上的衝突。我想再過兩週再談。”
在這之前,曾永森於5月28日受邀到《馬新社》大廈,參與“全民的馬來西亞”研討會;他在發表主題演講時指出,政府不讓前馬共總書記陳平回國,似乎已違反政府與馬來亞共產黨在1989年簽署的合艾和平協議。
當年放棄回國
“根據協議,政府給予結束武裝鬥爭的馬共一年回國的寬限期,雖然當年是陳平自己放棄回國的機會,但既然政府當時已允許讓他回國,怎麼現在反而又拒絕讓他回國?”
“每個人都會犯錯,難道陳平想回國祭拜祖先的要求,我們都不能成全他嗎?”
不過,曾永森也說,基於陳平當年是自動放棄回國,因此他就很難再通過法律途徑要求大馬允許他回國,除非政府是從人道角度考量,重新發落。
政府應落實協議
大馬客聯總會總會長丹斯里吳德芳表示,既然和平協議有列明允許馬共成員回國,政府就應該落實協議,讓陳平回來。
他說,雖然這舉動對於許多無辜被殺害的家屬會有不滿,但畢竟事情已發生、時間已流逝,這是歷史過程,任何一方答應過的承諾就得落實。
“陳平是大馬人,沒有理由拒絕他回國。至於值不值得原諒,我們沒有被受害的感受,不能為受害者講話。”
“但站在我的角度,既然陳平的心願是生於斯、死於斯,站在人道立場,應該讓他回來。”
老人難威脅國家
馬青總秘書拿督蔡金星表示,既然陳平公開道歉,基於人道立場,政府應考量讓他重返祖國,安享晚年。
他說:“陳平已年邁,並且行動不太方便,他對國家安全沒有任何威脅,因此,在人道立場上,政府應考量讓他返國,而不應一口拒絕。”
他表示,今年適逢馬共放下武器20週年,讓一位老人家重返他出生的國家度過餘生,與親人重聚,這是合乎情理的。是否給他公民權,或因其道歉而原諒他,反而是其次。
宗鄉青:應放下歷史包袱
大馬宗鄉青聯合總會總會長拿督洪來喜認為,既然陳平道歉及表達回國意願,政府應該基於人權原則重新考量,秉持一個馬來西亞精神,放下歷史包袱。
他說,政府提倡一個馬來西亞精神,就應該拋開之前的恩怨,“和而不同”地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讓陳平回國,證明大馬的寬容,放下歷史包袱,國家才能真正整合和體現一個馬來西亞精神。”
他已道歉應準回國
民青團全國總秘書劉華才博士表示,站在人道立場並秉持所有宗教的教導,包括大馬的國教,實踐包容他人,寬恕之心,既然陳平已為當年的流血事件作出道歉,政府應該考慮答應讓陳平回國,與家人團聚。
他是針對華總會長丹斯里方天興吁請政府基於人道與人權立場,考慮讓前馬共總書記陳平回國,表示認同並發表以上言論。
他說:“在一個馬來西亞的精神下,首相納吉提倡的團結多元化強調彼此接納,包容寬恕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應該撇棄種族主義,一視同仁,同等對待每個馬來西亞子民。”
另外,劉博士也指出,過去的馬共武裝鬥爭,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酷,雖都是不可磨滅的歷史,但邁入新世紀,我們應該放下心中仇恨,忘記過去,讓我們的下一代繼續見證和平,安穩的新時代
前馬共成員梁廣河獲撥地建和平村
前馬共維護泰南治安
前馬共成員結束武裝鬥爭,走出森林,一批人選擇留在泰南,在泰國政府同意撥地下,開山闢林興建和平村。居住在和平村的前馬共成員因此扮演了維持泰南社會治安和社區穩定的角色,他們也因而被譽為山上的“大叔”。
21世紀聯誼會前會長梁廣河接受《光明日報》訪問,追述20年前,前馬共成員放下武裝鬥爭后,一批同志選擇定居大馬邊境泰南勿洞和平村的經過。
擁山上“大叔”稱號
1989年,大馬、泰國政府及馬共簽署了合艾和平協議,一批前馬共成員選擇留在泰南勿洞,獲得泰國政府撥地開闢和平村,開展新生活。
梁廣河回憶說,前馬共成員在和平村居住下來後,陳平推行全新的“睦鄰方案”,主張社會安定、不干涉泰國政府內務,以及不干擾泰南地區的穩定。
前馬共成員開闢和平村時,獲得泰國政府提供人力物力的援助,進而推動經濟建設和生產,如開芭種植。
在泰南和平村築建家園安定下來後,前馬共成員擔當起地方“公安”,扮演維護治安和社會安寧的角色梁廣河追述,由於前馬共成員受過軍訓,擁有維安技能,所以,當時泰南地區如果發生惡霸爭地盤糾紛、偷竊及搶劫等罪案,當地社群都會自動找他們出面調解。
他說,前馬共成員也因此擁有山上“大叔”的稱號。
山上“大叔”也協助泰南軍警追捕和截查外地來的擾亂份子,主要是前馬共成員非常熟悉泰南森林地理形勢,任何外來入侵者很容易被“大叔”發現和捉拿。
陳平堅持原則贏尊重
前馬共成員梁廣河形容,陳平是一位以理服人的領袖,因而贏得眾多追隨者的尊重。
他受訪時說,自20年前帶領部隊放下武裝鬥爭后,年紀漸長的陳平更似一位慈祥長者,而其個人魅力主要是做人做事堅持原則。
梁廣河表示,他是在馬共走出森林後,才和陳平這位前馬共高層領袖有頻密的互動和接觸。
設21世紀聯誼會
他指出,其實陳平作風開明,只要不違反原則性問題,他都抱持開放態度。例如,陳平推崇共產主義,但他不強迫身邊人跟從,包括自己的兒女和家人。
自1989年簽署合艾和平協議後,前馬共成員於1991年8月起分批返回大馬。顧及同志情誼,返馬後的前馬共成員於2002年成功註冊21世紀聯誼會,聯誼會宗旨是昔日同志互相交流和互通訊息,幫助返馬後生活出現困難的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