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金融危机结束了吗?

火烧 2009-11-25 00:00:00 时代观察 1036
文章探讨金融危机是否结束,分析经济回暖与就业困境,讨论内需市场与出口依赖问题,反思泡沫经济与社会现象,引发对未来的思考。

关键词语:金融危机 
本文摘要:曾被誉为天之骄子、国家栋梁的大学生难以就业,蜗居啃老,很多已经就业的工资也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成为城市里的“蚁族”……

  估计是金融危机的痛苦已经让人麻木了,很多人在中国媒体一遍又一遍的“企稳回升、经济回暖、跌幅收窄”……这类“明天会更好”的报道覆盖下,已经接受并开始忍受像失业、收入下降这些金融危机带来的痛苦。

  危机结束了吗?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找个地儿安身依然让很多人(尤其是“蚁族”)头疼;很多民企苦于国企咄咄逼人的进攻无可奈何,步步退却;“富裕”的民间资本流离失所,被通胀预期赶进了股市、楼市吹泡泡,寻求保值增值;很多具有未来前景的创新想法只能在创业板场外看着里边大玩过山车,讲述一个又一个所谓的“创新故事”;不事生产的公务员之门让很多优秀的头脑拼破,回想起17年前1992年的官员下海浪潮,真是恍如隔世;还有曾被誉为天之骄子、国家栋梁的大学生难以就业,蜗居啃老,很多已经就业的工资也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成为城市里的“蚁族”……

  历史地看,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政府政策、银行信贷支撑下,已渡过了最危险的险滩激流,市场对于2010年一季度以前的经济复苏势头逐步达成了一致预期,同时对刺激政策退出也表现得忧心忡忡——格林斯潘眼里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就这样结束了?不会吧,被誉为“死空头”的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依然肯定而自信:“明年二次探底判断不变! ”

  就中长期来看,中国的问题其实还是一次又一次出现在官方文件里的“进一步”:比如收入、比如医疗、比如教育……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出问题了”,并不意味着中国就顺理成章地“大国崛起”,这只是毫无逻辑的一厢情愿和畸形膨胀的民族主义,相反,对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的中国,美国经济下滑导致出口减少直接反作用回来就是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内需市场萎靡不振——这是中国这个巨人的泥足。

  泡泡是越吹越大,五颜六色,但终究会有吹破的时候,总有人在拿这次和12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作比较,只是不要忘了,那时作为世界经济发动机,中国商品最大的消费市场的美国不仅没有受到冲击,部分基金(量子基金)还因此获利不少,中国内需的主要部分的住房、教育和医疗还没有启动市场化。如今“内虚”的中国还能找到内需吗?

  中国农村被迫吸纳2000万失业农民工、拿出508.41亿(商务部截止10月31日数据)购买以“家电下乡”这个温暖的名义涌入的企业生产库存——此前政府的目标是“拉动千亿元内需”,财经观察家吴晓波08岁末在《农民第六次拯救中国》中概叹道:在充满了无穷变数的2009年,一个似乎确定下来的事实将是:我们的农民兄弟,将一如既往地、以无比惨烈的方式第六次“拯救”中国。

  据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资深产业评论员张春蔚观察:“家电下乡”后劲乏力:从今年8月份开始下滑的家电销售业绩,只能说明中国的内需市场并不如人们所预想的那么顺畅。9月份的下乡家电销售额更比7月份低了3成,这样的下滑让年初喊出“1500亿内需拉动”的某些专家有些下不来台。

  她还乐观地期待:也许2.3亿户的中国农村家庭,确实能承载的是一个上千亿的内需市场,但是人们并没有真正找到那个有效的金手指来点化之。

  相比亚洲金融危机,巴黎银行认为日本“失去的十年”更值得中国借鉴:在泡沫破裂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八十年代,日本日经指数猛涨了六倍,东京都市区的商品房价格也翻了四倍,从而导致了日本人所谓的很小或者没有经济增长的“失去的十年”。如今的日经指数仍然徘徊在1989年12月所达峰值四分之一的水平。

  但愿所有这些担忧只是一个杞人忧天的“黑天鹅”,在被灌输“明天一定会美好”的国度里,偶尔做出《皇帝的新装》里的男孩的事,把些泄气之词摆上台面,似乎是某种背叛和不甚和谐。中国所有的悲剧根儿在:不受制约的权力和被垄断干预的市场。

  但,吹泡泡的游戏终会有结束之时,“明天一定会美好”也会有梦醒的一天,对于前者,投资者不可不察;对于后者,多点分析和质疑,在不确定的年代里,该坚信的还是要坚信。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