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天涯社区看到社会头条《白宫书记的家族史》(网址: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744130.shtml),讲述了阜阳白宫书记张治安家族的官场辉煌史,帖子以“北京有个国务院,颍上有个张家县”开头,描述从张治安其父张家顺的政绩,曾是“全球五百佳”神话的创立者,1997年起,在这个百万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张家的荣耀达到了巅峰。当年11月的该县换届选举中,张治安任颍上县副县长,妹夫姜辉任南照镇党委书记并被县委书记张华琪推荐为副县长候选人,叔叔张家旺则由副县长升任县委副书记,父亲张家顺则任县人大主任、县委副书记,张家旺两个儿子张志勇、张志刚分别任副县级镇八里河和汤店镇党委书记。一度拥有近十名副县级干部,科局干部20多人,大多供职于要害部门,颍上官场潜规则:要想提拔、出政绩必须要向张家靠拢,一旦得罪张家,在颍上肯定没法呆了。诚然,一个家族竟然有这么多官员,除了任人唯亲和盘根错结的裙带关系以外,你再想不到其它更好的解释和理由了!
11月19日上午,阜阳市颍泉区原区委书记张治安涉嫌打击陷害报复举报人致死一案,在芜湖市中级法院开庭审理,同时被诉涉嫌报复陷害的还有阜阳市颍泉区检察院原检察长汪成。被告人张治安曾修建豪华办公楼而被称为“白宫书记”。因举报人李国富多次举报张治安经济问题,遭到报复陷害,后在监狱医院内非正常死亡。此外,张治安还涉嫌受贿350多万元。上午10时许,作为受害方代理人的三名律师因法庭对他们随身携带的电脑、手机等进行了无理由的搜查,因为感到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胁,退出了庭审。
同时芜湖法院以不公开审理为由,拒绝记者和社会公众旁听,引起社会强烈关注的公共事件搞的如此神秘,原来家乡还是如此封闭,当看到一些官老爷们在人民网回复网民的承诺个个都信誓旦旦,突然感到十分荒唐可笑可悲,这难道是我的故乡吗?
每次家乡一出负面事件就能登上各大互联网头条,好象家乡的负面事件已经成了各大互联网的新闻来源,每一次看到类似的信息,我们每一个从那片土地走出来的游子们都感到心痛,我们也在反思我们那片土地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有着灿烂徽文化的土地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我们的徽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充满着厚黑与酱缸文化,使那片土地特别是官场的人,感染的很深很深,至今都不能痊愈,至今还陷入贫穷、愚昧、内耗、负面新闻事件不断的泥潭中,难以自拔!
我突然想到今年三月份,有一位父母官作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强国论坛主持人向他提起我写的两篇文章在强坛引起很大反响,问他看法?此父母官大人答辞有似批评我之意,我仔细查看了这位父母官大人在家乡的工作简历,七年了,我都不知道他有什么功绩值得我们记忆,而这些年来,正是家乡负面事件集中爆发时期,每一次在发达地区听到有人议论:“安徽那地方如何如何”!任何一个从那片土地走出来的游子们心情感觉如何,每个人都感同身受,从心痛、呐喊、到麻木不仁、冷漠。当其他省份出现负面事件时,都有官员出来道歉,当然也有网民说是做秀;可家乡呢?根本都看不到任何一个家乡官员为负面事件向社会公众道过歉,就算道歉是做秀吧,可家乡的官员连做秀都不会!
然而仔细观察在家乡任过职的父母官们,其来也忽焉、其去也忽焉,来当跳板干几年就调走或升迁了,如匆匆的过客,他们不是安徽人,安徽的负面事件对他们个人又有什么影响呢?他走后绝对不会说安徽是他的第二故乡!旁观他们能给安徽留下什么成绩和印象,我想任何有正常思维的人民也写不出赞扬之词来!
历史证明:对贪官污吏的宽容,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残酷!那片土地被折腾的贫穷不堪,1000多万农民工远走他乡,背井离乡四处寻找生计,但一个个好大喜功者却在封闭的小圈子里鼓吹形势一片大好,面对一些贪官污吏折腾着那片土地和人民,我们每一个青年人远在异乡,遥叹故乡沦陷徒奈何!我们也许很多人都对家乡抱着赤诚的理想和光明,抱着能希望多听到家乡大发展的好消息,然而希望又经得起几次破灭呢?
为何每次都那么有激情写家乡的文章呢?为何每次对家乡充满着悲情悲愤情绪?从《安徽,你被谁抛弃?》、《安徽,我心中的痛!》、《安徽,我心中继续的痛!》、《农村---路在何方?》,其实我对家乡也早就麻木不仁了,作为一个底层的草根也没能力为家乡做些实事,只能写写文章发发牢骚之类的东西,还被一些网民扔“砖头”,讥为“愤青”,自己还在为生计而四处奔波,又何必管这些闲事呢?又何必无病呻吟呢?
曾有家乡网友在博客留言和发邮件支持我带头创办一个论坛,提供凝聚同乡们的一个网络平台,建言献策,在长三角尽一些微薄之力宣传家乡,以我们民间青年团体的努力做点事,努力改善家乡的负面影响,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家乡从来不缺有志之士,不缺精英人才,缺的是没有一片具有民主、开明、开放的天空和土壤。
为何每次都有激情写家乡,因为我们同是徽人;为何我们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因为我们对那片土地爱的深沉!
(本人创办论坛:www.tianhu9.com,2009年11月22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