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主义哲学思辩
马列毛主义哲学思辩
(哲学部分,请阅读时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主义部分http://theno28army.blog.sohu.com/)
七、哲学的基本思想提纲:(约101个新论题)
1、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列毛主义哲学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世界是物质的和精神(意识)的,各宗教(宗师教育)和古今地球社会的思想大家也都肯定(虽然他们肯定的立场、性质、程度不一样)了世界存在物质和精神性的两个基本因素,当然他们所分别站立的立场是不一样的,但这说明世界的客观存在性即是表现为“一体两面的矛盾(对立统一)”——这是各家思想(无论它们理解赞同与否)无论是否敌对的思想产生的客观现实基础,在这一点谁想否认都无法否认掉的。
可以看到其实它们之间(物质和精神)是常常同一(只是在某些状态下统一情况不一样而已)的,并非是总是对立斗争的。
它们之间的对立斗争性在于表现为主客体关系、存在与反映、第一性和第二性、决定和被决定、认识与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等方面;但在存在与反映的基本内容上却总是同一的,而认识与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和互相决定也是它们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另外它们之间的统一性还表现“在不同物质层面不同社会条件下在不同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的既对抗又统一的“新的矛盾形态”。例如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要突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禁锢,必然要产生斗争革命的意识和行为,从而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摧毁旧的制度,这里意识形态和革命手段即是一种革命斗争条件下的矛盾;而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又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来建设新的社会秩序,必然也要在意识宣传上采取步骤取得社会在认识上和精神上的相对一致,这里精神认识和物质手段又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矛盾;而社会主义建设的号召在一个积极的劳动能手或标兵身上表现为鼓足干劲以百倍的信心和决心等精神状态通过他身上的技术和掌握的生产工具在自己的岗位上来进行工作以达成目标,这里的精气神与劳动手段、身心气力统一在他的身上是精神与物质矛盾的具体化较深社会存在层面的表现。
马列毛主义定义的“物质”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恰恰为我们在哲学上留下了绝对可以统一思想、平息体用之争的巨大的空间。同时在方法论上,由三大基本规律我们知道:造化(物质、存在)在给予人们以问题的盾时,同时也给予解决问题的剑。
2、由于现代科学证明了反物质、反能量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还有多维时间和空间也就是多维世界的存在,而暗物质早在十来年前已经在地球上的实验室里被找到了,人类社会从中美合作的阿尔法磁谱仪捕捉宇宙暗物质以来也已经投入巨大的热情在对这些“物质”进行高速度的研究。
现当代科学和中国的古典科学里对宇宙结构的谨慎分析是:“宇宙怪圈”或“克莱因瓶式”的结构,而太极阴阳图是这种结构的平面投影的表现。爱因思坦《相对论》和霍金理论是支持着这种分析的。而事实上地球的内部结构和人体的结构(特别是体内部的和人脑的结构)以及宇宙黑洞的发现都证明了这种结构存在的普遍性,这也正是我(们)在论及社会结构方面提出螺旋全息结构的道理;其实社会结构因为加入了人的主观创造更有可能是“宇宙怪圈”模式。
而这么多种的物质形态在如此奇妙结构的宇宙里的运动和变化更是复杂,其规律更加丰富,难以是我们目前的科学所完全认识得了的,倒是《易经》、《华严经》和《道德经》中对宇宙的运动变化有着很高明的阐述。
所以我们并不固执而呆板地继承和解释传统经典马列毛主义的哲学体系,而且马列毛主义的所有大思想家们也早就告诉我们千万不要画地为牢而固步自封。而是要根据历史的发展和客观事实来发展创新我们的哲学体系,并准备在解剖体系的高度来运用人类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精华来充实和丰富。
3、打个比方,火箭有第一、第二、三宇宙速度,而我(们)想马列毛主义世界观也有地球和宇宙范围以及宏观与微观、宇观的分别,物质与精神的第一性第二性问题就将因这样的分别而将被赋予新的含义了。
如果把暗反物质和能量考虑进来,我们先了解其已知基本特点:它们的基本特点是反物质较比地球的物质是相反性质原子构成方式,二者相碰却化为光——是否还有与我们这个世界相反的世界不得而知;而暗物质和暗能量有一定的质量但看不见,却具有能穿越正反物质以及联系它们的作用,同时它似乎还蕴含有构建宇宙、形成世界结构和具体事物形态的信息交流性的能独立活动的特点,并且和正反物质一样具有不灭的特点。
还有,科学家们对暗反物质和能量的特点还在紧张研究中,它们到底还有多少特殊性质存在巨大的可想象空间,对未来的世界观的变化留下了巨大的悬念,但如果按照三大规律去推论却也能咬住个几分,而传统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对它们似乎也有独到的理解。
基于上面的考虑,物质(传统意义)和精神之外还有第二个甚至第三个(事实是同一个)物质的客观存在,这第二、三个的客观存在也将在整体的宇宙的全部的高度决定了物质(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第一性这一概念,而暗物质(能量)能永久存在穿越一切有形物质随意独立活动并能与有形物质结合活动的特点更使物质(包括了暗反物质能量)的客观存在和运动属性变得更加地丰富、奇妙、可能(必然)和完整了;这些物质的矛盾性才是完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观——而建立在对立统一基础上的运动三大规律就变得复杂和奇妙得多了。
如此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就存在了更加丰富的可能性(或说不未我们所知的必然性),当在宇观地球系统范围甚至太阳银行系范围(空间)和当前的历史阶段(时间)内,物质的第一性和精神的第二性是肯定的,而在其他状态下则可能是相反的,也可能是同一的不分主次的。
事实上,在传统马列毛主义的范畴里,在一定条件下,精神(意识)能动转化为物质力量并起着矛盾双方决定性作用的辩证意义早就被实践证明是真理。
由于物质的内涵是如此的丰富,所以物质世界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更是多姿多彩,其规律更加丰富;而物质世界的“量质互变”的变化关系也更加复杂和玄妙。
4、假如唯心主义哲学的思想所讲的所谓神性的先验的超有形物质的东西在现代科学范畴的物质观里是可以解释其为客观存在的(也许就是唯心主义对暗反物质能量的歪曲反映呢?),则它的客观存在性也是符合马列毛主义的世界观和对“物质”的定义的。
5、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存在形式是已经肯定了的,而生命和人的生命存在是否也存在转化的形态或形式呢?在各宗教(宗师教育)思想里的回答是肯定的,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也从来未对人的存在和生命形态持过绝对否定的态度——至少肯定生命体在消亡后生理体发生腐败转化成其他的物质形态,而是对地外生命形式给予了肯定的态度,这在某种意义上各家还是比较一致的,而只是如老子所讲的“名”之为用的方式不一样而已。马列毛主义所主张的精神永垂不朽与各家的思想不是很通气脉的吗?
所以人的生命体构成除了生理的和精神的之外,基于上述物质的内涵,应该还存在着这两者之外的第二或说第三方存在,因为纯粹地从对立统一矛盾观去进行量质分析的话,人的生命体如果只存在两个对立方是不可能的;而且包括原子在内的三位一体存在形式是很普遍的一种存在方式。
生理和精神的深层面里必然还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客观存在的矛盾因素,而且可以无穷尽地这样解构下去,而这些因素是以一种什么形态和运动规律进行的我们目前还是不了解的,其中是否有能够超越生理和精神束缚而可以独立活动的客观存在的生命构成事物呢?
这里不防推导一下,物质与反物质是某一层面的一对矛盾;暗物质与有形的正反物质间是又一层面的一(多)对矛盾;能量和暗能量(无形客观存在)与有形正反物质(有形客观存在)又是另一层面的一(多)对矛盾;而人的生命体(当然其他生命也一样)来源于这前面一系列的矛盾的物质存在,人的生理(人脑)和精神是有形和无形的对立范畴。
继续推导,而既然已经存在暗反物质和能量,则“生理与精神作为都会消灭的合体”是否存在着“对应面即‘不会消灭的某种存在’” ?这个对应面里面是不是应该存在着以暗物质暗能量为基础的“对应记录体”(较比纯精神(意识)和生理的必然湮灭不留有迹象的一个矛盾方面)?它能记录纯精神(意识)和生理的信息而且永久保存不会随物质在运动中湮灭或生起,并可以“独立活动”(相较于生理和纯精神必须在结合状态下活动的另一个矛盾方面)的而不和纯精神(意识)及生理的人体一起“消灭”意义上的对立面,即“不会消灭”意义的客观存在的“生命的神秘构成部份”呢?而这种“生命的神秘构成部份”同时可能也对生命构成的形态比如生理与精神的结合方式等以及生命形态的转变都起着不可替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它与纯精神(意识)是否也具有一定的互相作用的关系呢?这在宇宙的矛盾体系的逻辑是肯定的,这种情形才是完整的矛盾的宇宙的反映和表现,运动三大规律才不会在传统单一物质情况下出现终极自相矛盾的现象——专文另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即人类思考着的精神虽然会随物质形态的转变一起湮灭,但宇宙运动着变化着的物质再把它创造出来的属性却永远不会消灭)
物质运动的矛盾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人类没有说要等到了解完全部的宇宙之后才能得出这样的规律;事实上人类文明史以来,很多规律和道理都是建立在对已知事物(很多情况下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宇宙的全息反映)的思考上的——归纳和演绎,这种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认识能力。
作为物质对立面的精神必也有了解全部物质属性和运动规律的能力(按照运动三大规律的推断,由于暗反物质能量的存在,物质世界的变化都可能通过某种方式引起生命现象变化和精神世界的变化),从这个意义讲,我们对自己的精神力量的能动运用恐怕还没有全部开发出来,我们对生命本身和自己的潜能应该说还知之甚少。而人类文化中有很多开发我们自身的潜质的方法却被有很好地被运用,尤其是在当前这个社会形态下,人们更加没有条件来很好地去吸收和运用了。
暗物质能量难道在地球上已经存在,难道它不会普遍地存在于地球的各个角落乃至在人的生命上存在吗?而它和人的生理与精神的关系,科学肯定会给予合理的回答,而事实上人自身的潜能的挖掘也可以帮助人们去了解它和生命的存在。从人自身出发去体悟人的全部而达到了解世界的方法本身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
既然生理和精神能如此象现在我们所了解的一样奇妙地结合在一起,那客观存在的微妙关系肯定还有很多我们所没有了解的。看来地球的生命,特别的是人的生命在死亡之后,只是其生命的构成发生了解体,一部分要全部死亡分解转化成其他的物质形态或生命构成存在,一部分又能永存。所以我(们)想恩格斯关于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的乐观论述还可以更加乐观更加自豪一点,因为“精神和生命”——至少有一部分(具体情况还不甚了解,有待科学的再论证,当然用矛盾方法再去想象也是有趣而奇妙的)真的是可以永垂不朽的!
从而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对人生的了解应该还是远没有透彻的;如果是这样,将颠覆传统的人生观,对社会的存在的理解和重构也就必然发生质的变化。如果说我们根据物质在新的层面的矛盾还与一切唯心主义和机械主义有斗争的话,那就应该是我们要紧紧抓住“具有记录功能的暗物质暗能量”这一物质基础,而唯心主义和机械主义可能会象一直以来的那样紧紧抓住“纯精神”,也许唯心主义以及神学在历史上就是分不清楚记录了“纯精神”的物质形态而否定物质的第一位的决定作用,而反而抓住了暗物质暗能量有如精神的活动功能和属性因而误会为是精神(意识)是宇宙先验的存在了,所以才把它们混为一谈了。所以在以上分析的矛盾的这种层面上斗争胜负已经是明显的啦,而各家统一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旗帜下也是肯定的啦!
不防做进一步的阐述:人的精神(意识和感觉)和思维不光反映和表达外在的客观世界,也反映和表达着做为主体的人的自身;而人的自身存在包含了人的生理(人脑)过程和精神(意识)过程——还可能包括暗物质能量记录体的生命过程;但是人们常常忽视了精神对人自身活动过程的反映,更忽视了精神(意识)也对自身上大脑的精神过程的反映和识别的功能属性;精神的产生有大脑这个物质基础,而精神(意识)对大脑(生理)的精神(意识和感觉)过程本身的反映记录和识别并整理的内视般的功能属性(所以这可能也就是唯心主教贝克莱先生我知故我在的客观基础)也只能说恰恰证明了它的这个功能属性相对应的物质基础存在必然性的,而上面关于暗物质暗能量做为永不湮灭的记录体不正解释了这个问题吗?暗物质能量是如何在人体内构成生命的成分的,以后一定会有专文根据科学研究的成果来作进一步的分析。所以无论是从功能属性的客观实在角度,还是从内容和物质基础的角度,精神(意识和感觉)和物质在客观存在性上都是对立同一的。
所以唯心和唯物的争论可以永远结束了!
5、明白了以上关于物质和精神关系、存在结构和运动的道理,则辩证唯物主义将更要空前历史性地创造性地来改造人类地球社会了,则历史唯物主义将变得更加空前历史性的丰富和将要出更多的成果啦!
因为人类又多了可能用来来认识和改造自身与环境的物质力量,人的精神的能动性再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的物质范畴,而正是由于这些新的物质范畴使人类的精神(意识)的功能变得更加完善和充满着解决必然问题的可能性了。而正是在此条件下,人们感悟生命本质,理解人生意义,达成人生理想,获得人自身的解放、自在与圆满成为不是那么遥远的事情了!
马列毛主义之所以强调物质的第一性,在于具体的地球社会在具体的阶级斗争阶段是必需的,因为只有公有制性质的物质分配才能真正实现各家的大同理想,才能通过运用经济和物质财富的合理调配实现马列毛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真正的个人和社会集体的共同进步与圆满。
而按照马列毛哲学的对立统一的矛盾思想(这也必将成为各家共有的),精神在一定具体环境条件下也是第一位的。比如在物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精神能动地创造了有形的物质性的奇迹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而人的精神创造过许多无形的超能力也在许多人身上发生过。
辩证唯物主义正是站在物质——客观存在的一元角度历史地斗争地维护了世界的一元性和本源的矛盾性。但并不不排除一体两面性,当一体两面在不同的情况下则示现出不同情况的第一性和第二性。(说明:“一体两面”有必要值得深思)
更重要地,明白了以上关于物质和精神关系、存在结构和运动的道理,社会的存在也将变得更简单了,至少在我们的眼光里会变得简单起来;但这并不是说它的存在结构就不丰富不多姿多彩了,而是因为人们的智慧更加发达而认识问题的能力更强了。人类社会的存在问题将在更深的物质层面来进行解构正是上面哲学认识的最大的意义。
对于传统马列毛主义体系里的所有社会存在的范畴因为在更深刻的物质层面的理解,变得会容易和更好把握了。而在我们当前这个社会里,我们还要更明白,我们是要通过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来更好更科学地了解关于物质和精神关系、存在结构和运动的道理,更好了解作为物质和精神统一体进行生命和精神运动的,具有奇妙克莱因瓶结构(宇宙怪圈结构)的人生命的道理,和关于由人组成的社会的道理。(说明:宇宙怪圈的结构可以用一张长纸条经扭转后同面叠粘产生一个未粘连的8字形怪圈,是宇宙的简单模型。)
6、把传统文化中各大宗教和思想的可创意元素进行马列毛主义的改造也是必须的哲学任务。
我们认为在传统文化思想里尤其是儒释道的思想文化有着与马列毛主义(或共产主义大同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知道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本身与《易经》《道德经》《华严经》《楞严经》等为代表的儒释道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深知儒释道耶教等思想中关于个人修行、悟道觉悟和同自然大道沟通的方法上有着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元素,而在政治经济学和社会解放运动方面也有着与现当代科学思想与方法相契的较多成分,所以马列毛主义在哲学在文化方面将加以吸收、运用并创新。
运用本纲领对各宗教和思想派别的人士进行世界观的宣传和教育的工作,尽力在本旗帜下统一世界观的知见,从而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获得广泛的统一性,以减少社会冲突之麻烦。(说明:这里是文化与哲学范畴混合论述)
7、由于在关于政治的纲领中较祥细地论及了社会结构(本来那是要放在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和经济范畴来谈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并不多做阐述,而着重论述在更深的物质(客观存在)的矛盾层面解构社会生产方式的问题。(说明:这里依然是范畴混述)
社会大生产不光仅包括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生产,还包括创造这些的主体的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与再生产包括物质(生理)的与精神的两个方面;而除了社会生产外,还有教育也可以看作是人特有的再生产再造活动之一;另外还要包括综合了物质(生理)和精神活动的“性爱”的生产活动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且名之为性爱关系)——这既可以看作是社会生产关系范畴,也可以看作为人性范畴。
性不仅在生殖后代方面起得了对人的社会延续和人的再造的作用,这是它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它更有一个重要的本质:“性”是人通过性爱的活动进行另一种形态的自我生产与再生产的个人的基本需求活动(对人的健康身心和人性价值升华本质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和社会生产,还是一种对社会有作用的社会关系,更是改造个人和社会人生存状态的基本社会手段(之一),它的本质还是人觉悟生命本质升华人生价值构筑人性本来面貌的社会活动和手段(之一)。由此产生的人类社会的“性爱”关系对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同样是有着特别影响力的;然而“性爱”活动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级性的,也是有善恶之分的。而从哲学和社会的角度对社会和人的性爱活动和由此形成的性爱关系进行物质基础和社会客观存在的层面的分析解剖也是必须的。
那这种分析解剖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如是:
A、人的精神(意识和感觉)和思维的产生过程在前面已经有所分析,但是我们现在要对其所产生的社会内容再进一步地分析;人在产生思维和观念、创造理论(抑或制造精神产品)时,是一种作为在阶级和社会内存在的人来进行的,而不是单独的人的创造,因为人只能活在社会关系中。 因而人的意识行为是对整个他所处的阶级和社会的存在和全部关系的反映,其中包括了他自身在这个存在和关系里的地位、利益取舍方向和处境的反映;——传统马列毛主义的论述基本上是说到这里为止。
但从其整个体系来看,话到这里还没有完。因而从体系的脉络并结合以上的关于人的精神过程的结论,再根据我们在历史的实践和在社会中的观察以及个人对现实的体悟,可以明白人的意识行为还反映着他自身的综合状况和他自身对所处的阶级和社会发生作用和反作用的感受,而由此产生的综合判断决定着他在阶级和社会关系中的利益和价值取舍方向,而且这种过程是随着人的一生持续不断而且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变化着的(那怕只是细微感觉上的变化)。
B、可见,不仅仅人所在的阶级和社会的存在第一位地决定了,而且他自身的综合状况和他自身与其所处的社会(阶级)关系中的作用与反作用所产生的感受和看法都决定(第二位地)了他的阶级意识和社会意识;而他由此所产生的阶级和社会的意识又反过来决定(反作用)他在阶级和社会中的存在关系和感受,并对他自身的综合状况也起着反作用的决定性作用。
因而个体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与他所处的社会条件是互相作用互相来改造着对方的,所以在第17条提出“个体生产力(实现力)”这个与“社会生产力”对应矛盾的概念就不是偶然的了,当然它们之间的不平衡矛盾关系也是必然的。所以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不仅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而且也受着他自身与社会作用后的先天和后天自身因素变化的影响。而这一对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它们的不平衡发展关系其实也在本纲第19、21、27条以及经济部分第4条等等诸条中关于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多有阐述。
这就是“社会的个人与人的社会的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的真实情况”,这在传统经典马列毛主义里和后学者实践者中从来没有直接论及过的,但是我们可以从马列毛的体系和后学实践的碰到的问题中感觉到它就象一丝无法抹去的幽灵一样在影响着人们但总是难以发觉它。
这种“社会的个人与人的社会的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的真实情况”在于要求我们的社会建立一种不违背它的真实过程的机制,但这个地球社会从来没有真正合理地建立过;这样的社会机制是一种在社会和个人高度自觉情况下可以建立并且完善的,但人们不懂这个道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世界秩序更是阻碍着这种机制的建立;所以我们有必要向人们解释清楚这个道理并要打破旧的生产方式和世界秩序。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多年前读到毛主席的一系列哲学著作和他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中提到的一系列的矛盾和范畴,其实他有好多话没有讲完,但道理已经在其中了,不防在此做下拓展的分析:
①人(包括劳动力)作为一个整体有着其内在的矛盾规律,其内在的矛盾推动着这个人的发展过程;而人的内在矛盾解决的好坏也决定了这个人的社会存在状况;而人的内在矛盾完全也决定了人的差别,所以社会的阶级的每个人都是存在“个体差别”的。这在个体人层面就已经决定了阶级内和社会中人的发展不平衡的这个矛盾,这是阶级内部矛盾和社会内部矛盾存在的共有的社会客观基础——即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体人层面(不是主观的而主体的)的个体差别——而人们往往在概念的思考运动过程中以“主观”或“主观世界“和“思想或世界观改造”等这一些词笼统地抹煞了社会主体的人的个体层面的差别,而片面的强调阶级利益和社会存在对人的世界观的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否定了人是一个不仅是精神的还是生理的并且能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
②因为上面提到的原因,人们还常常忽略了人的内在矛盾的具体矛盾方面,那就是:人的生理状况以及生理状况中的人脑状况和精神(意识)状况的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人的追求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内在要求与他自身的身心状况以及他的家庭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状况等都存在着矛盾;其他的还有人的生理方面一系列的矛盾和精神(意识)方面的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关系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当然这些矛盾不可能抽象地在单个的人身上存在,而是在社会关系中的具体人的身上存在着。这些矛盾当然无一例外地决定于社会(阶级)存在,只是在反过来讲它们又作用于社会(阶级)存在。
③人们又会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阶级的和社会的存在反映到每个人身上也因为“个体差别”其“意识的内容与结构”也是或多或少有差别的,而反过来每个不同的具体的人在反映自身与阶级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时,在判断其自身整体状况和自身在一系列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发展的可能性方面都因为“个体差别”而有所不同,当然这种差别的“个体意识”是无一例外地属于被决定于这个人所处的阶级和社会关系当中,处于从属的意识形态的而又反作用地影响着其阶级意识和社会意识(属于主要意识形态),它们之间也是人内在的一对矛盾。
而这些道理恰恰道出了阶级和社会内部矛盾不平衡发展的根源,也道出了党内宗派斗争的另一个根源;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个体差别决定了人们在决定阶级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取舍时的选择方向,从而在这个方面造成人群的分化。
传统阶级分析法在阶级内部的意识形态矛盾分析时常常是说,其他阶级的比如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识形态在工人阶级的反映;说某个人的自私行为或者反动言论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本阶级内部的代表和意识形态的表现;或者说小农意识在阶级内的反映。这些讲法都是对的,但说得不完全不彻底。因为这种反映为什么在这个人而不是在那个人,是因为由这个人和那个人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个体差别”造成的。
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在现有社会生产力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消除掉资产阶级利益或小农经济的存在的社会基础,改造这个人或与他一群的人的思想进行思想教育或劳动改造等等。这些对吗?都对,但不完全不彻底。彻底的办法是不光要在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去消除掉,不光要在社会的机制上去防止,还要在这个人的社会和阶级关系上进行调整——使他尽量地处于有利他改造的地位上,不仅进行思想教育和改造,还要在其内在矛盾的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要站在这个人的人生全部过程和社会阶段的整体关系环境中去进行分析,如果不仅是社会思想认识方面还有心理、生理、身体头脑开发状况甚至于他对自身还不够全面了解方面的原因,还有更深度的社会和家庭关系原因,那就要从根子上帮助他来改造,以彻底消除这个人内在冲突的客观基础,则这个人必能变得思想正确言行合度起来。这样的人多了就是社会的群体,解决办法也是一样的。如此方能彻底解决阶级内部的矛盾。
从这个意义来讲,社会和阶级内部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不是要打击限制他,反而是要尽量去创造物质的社会的条件来满足他帮助他的正常发展。从根本上讲,是要消灭阶级对抗,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仅是一国内的)——因为如果不在全世界范围来建立社会主义秩序则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要象资本主义国家消耗更多的社会资源来进行斗争和对抗,把社会的财富拿来进行解决消除人的“个体差别”的问题,从而消除阶级内的异化矛盾和由此可能导致的落后和剥削意识的人群的产生。而在阶级内部则是要调整好生产关系和人际的关系,为公平公正的发展创造社会条件。如此才能为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做好准备。
“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相对落后,这种做法是难以办到的;但是边革命边思想改造边搞经济建设其实是可以实现以上的社会理想机制的。而“改革开放”则彻底抛弃了对人的改造反而是利用了“个体差别”进行不公平的市场竞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社会生产力,但以人性价值和立场丧失的代价换来的是让这种“个体差别”变得更加极端和异化对抗以至要上升为阶级对抗矛盾来解决。
本纲提到“觉悟进阶制”和“发展需求进阶制”正是在以上论述基础的社会形态下的配套社会机制。以后我们还要在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党和工人阶级能在这样的矛盾层面即从具体人的内在矛盾来解决问题,则阶级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不是更容易把握和解决了吗?资本主义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数据和经验成果,但那是自发形成的,这值得我们自觉借鉴和使用。如此的话,也就能比较好地解决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问题,而不致象已经发生的历史一样,如一江东流水还空。资本主义造成的人的“个体差别”是分裂性的严重的恶果,所以这也是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的一个重要理由。
④以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地倚重于无产阶级内部自发产生的先进的觉悟的分子组织起来的力量,在客观上是不自觉地遵循了以上的矛盾规律;但是自觉培养上又没有抓住以上的关键矛盾和矛盾的关键,从而在后来的历史中被修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可见在当前的行动中,是要在打倒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重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中运用好这些矛盾规律必不会再蹈覆辙。
⑤对于个人来讲,能否运用好“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以具备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并参与改造的活动,决定于这个人自身一系列矛盾解决的程度;而一个个这样的人组成的阶级和社会的认识和改造客观环境的能力也在这个意义来讲决定于一个个这样的人。而对内在矛盾解决的程度的评估现代社会已经具备可以形成一些量质分析的数据和话语的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
⑥象物理学可以在小到原子的物质层面来了解世界,人类社会也可在尽量小的人单元的层面和其他更细小的物质条件的层面来解析社会;事实上人类历史正是经历了在自然与社会关系层面、国家、民族——家天下层面、宏观和微观物质生产手段层面、阶级层面、而现在是人的层面,以后可能是在更宏观和微观的物质生产手段以及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层面来分析社会存在的过程。这就是人类斗争史的一个重要脉络。
⑦毛主席的文革理论提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还未解决,现在需要我们在个体人的层面想办法解决了。其中象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诸如社会生产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它们的具体表现之一正是“个体人的内在发展不平衡和个体间的发展不平衡”。要消灭阶级差别不能不从这个具体表现的矛盾着手。这一条也对应着前面在经济部分第4条论。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从来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而反对个人主义、反对平均主义,但是这里却从“个人的角度和个人公平发展”的角度——这样一个对立面的角度寻求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可笑呢?还是反动呢?这其实并不与我们的价值观矛盾,反而是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事物的矛盾性往往就是这样,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往往要从其对立面上去寻求克服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方法。我们的这种方法决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提倡的个人自由主义,也不是“改革开放”条件下任由弱肉强食、强势者不要原则者的恶性竞争。而是在社会主义占(公)有制的条件下为着解放生产力为着协调社会生产力的平衡发展条件下,为着消除阶级对抗性再出现的社会基础,为着消除社会关系链条上产生剥削阶级意识破坏社会集体主义秩序的社会基础,强调对集体中的每个人特别地是对弱势者的关注和扶助,而正要通过这样一种平衡来防止弱肉强食局面与剥削阶级产生。这点在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了的今天应该有条件来办到了,也就是我们要打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世界秩序的新社会机制和新的社会秩序。
从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体系来看,他是清醒的认识到革命不能前进,修正主义存在复辟资本主义的可能的原因恰恰在本阶级的人的层面,所以采取文化革命的方式来教育人觉悟人的这个伟大创举。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落后、科学技术的落后并由此产生的认识上理论上的历史性局限,造成他的这一创举未在他有生之年就贯彻到人的“个体生产力实现力”的各个层面——即人的内在矛盾的各个方面,而不仅是思想方面。
而后继的“改革开放”也正是在同一个地方发生了根源上的错误,导致提出了所谓落后的不平衡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和我国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等一系列的矛盾范畴,而未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矛盾根源在人的层面,而且是人的“个体生产力实现力”层面——即人的内在矛盾的各个方面,而不仅是思想方面。从而造成在经济上的方向上的错误以致政治方向上的错误。
而更要命的是,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秩序已经明显地显示出因其内在固有矛盾暴露出要从社会大生产的社会合作关系的对立面的“个人层面(劳动力)——深层次的人的解放”来寻找出路——而这个出路恰恰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运动来建立新的社会机制和世界秩序。历史岂不是给人们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而这一系列的矛盾解决要讲究主次和层次顺序,还更要注意到它们解决的方向和方法的不一样,象解决个体人的内在矛盾是尽量地要和谐统一,追求个人内部矛盾方的协调统一或一方克服一方的超越统一;而阶级的内部矛盾可能是要通过平和的内部斗争来达到有条件的统一;阶级间的社会矛盾则是一方压倒甚至消灭另一方的克服的统一。
⑧“改革开放”本来是有条件来解决上述矛盾问题的,但由于历史局限性的认识上的错误,还有其方向上方法上的错误,没有认识到以上关于个体人的矛盾问题,反而是更加激化了问题达到上升为阶级对抗而且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同样的,讲阶级利益只讲物质利益,讲进步只讲个人的主观的精神改造,而从不考虑到个人层面的物质基础和个人与客观环境的关系的事实情况,从而不光没有实现“文革”的上层建筑上的专政,更是连“经济基础”都丢差不多了。而外部世界的美帝等各种颠覆者也正好利用了这些。可怜多少个觉悟进步的先驱的牺牲付出就在这种情况下付之东流!
⑨看来未来的行动要实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两个方面的光复。更要知道,个体人的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最终还是要表现为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所以从解决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着眼,不光要从阶级斗争和国家政权的斗争着手,却还要从解决个体人的矛盾层面来着手。而这一次正好是完成了一个特别的“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还要处理好“私和公”的关系问题。
⑩个体人的内在矛盾和他本身在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解决也就是人的生产和再生产问题,重要的关键是要随着历史的变动发展、个体人在阶级中在社会中的关系和地位的变化而应该有不同的“发展需求进阶”标准的配置,而不是仅仅通过教育和思想转变来达成对具体人的矛盾的改造和解决,因为如果教育和思想转变所依据的这个人的具体的客观基础即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条件没有了,这个人与阶级和社会环境间的原有客观关系发生转变了,那教育和思想改造的目的就只能成为空谈,真的就成了蒸沙煮饭,而这样的事情在当前社会中不是每天都大量地发生着吗?
⑾社会制度变化了,而资产阶级的消失可能没了资产阶级意识存在的基础,但人的世界观中由其自身条件决定了和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决定了的社会条件以及它们相互作用产生的人的社会地位条件和其所处的生产关系都可能使这个人产生出不同的阶级思想和社会意识,有无产阶级的,有资产阶级的,有小资产阶级的,甚至还有封建地主阶级的,小农小生产者的,更多的情况是各种思想的混合,1976年以前的历史都说明了这一点;而当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动,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则人们的思想也将由他自身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内部产生一批一批的剥削阶级和一切肮脏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从外部资本主义世界传染过来的,1976年以后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可见仅仅消灭了阶级还是不行的,还要深入到人性深层处去处理人内在的客观问题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⑿可见主观世界的改造不仅仅是思想的转变,还有与意识形态产生配套的主观世界的物质条件,包括主观个体的生理条件等等的一起转变以及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转变,才可能从根本上做到人的思想真正是从现实的客观事实和实践中来。因而有必要做一件千百年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那就是建立一套评估个体人的发展的战略管理体系和标准,进阶程序和制度,创造完整配套的机制和客观基础,以实现对人(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标准化管理。这件事资本主义已经自发地做些数据和资料准备方面的事,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它无法把这件事做彻底,这件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贯彻到底。
⒀阶级分析方法是伟大的创举,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利器;但还需把阶级分析方法贯彻到阶级所具体决定到的而反过来也反映了阶级关系的个体人的层面上去,而这正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一个具体的经典的实例。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也将反映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成员自身的状况。而这种分析态度的执行也是在过去已经使用过但可能人们并未注意到而已。
⒁而我们在对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宣传时一定要向他们说明:人的生存状态其实还可以更好,人的深层需求是可以实现的,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却在阻止人们这样去做,所以我们要努力改变它。而改变它之后,我们在对待人的态度的提高上,不再只注重教徒修炼般的修心方法,而更注重与人的物质和生理状况的一起改造。
⒂需要指出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国家文化群和以美国欧洲为代表的的西方世界国家文化群在社会存在与发展和意识形态的矛盾性方面确实有着各自的内在规律,不光这两个群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就是在各自内部的矛盾逻辑体系也存在着既相反又包含的矛盾关系。所以在对待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历史的整体和全部来看,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具体表现在两个互相独立(对立)而又统一(全球意义上和互相的交流转化上)的矛盾规律:于东方而言是在解决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时,在人的内在矛盾解决时偏重于精神主导的超越(只是偏重和矛盾方面的主导,生理的及其他物质需要方面居于次要地位);而于西方而言是在解决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时,在人的内在矛盾解决时偏重于物质(生理)需要的主导(只是偏重和矛盾方面的主导,在精神的及外在关系的需要方面居于次要地位)。而这种不同的矛盾性在经济形态上也是要服从于社会生产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在政治上则表现为要服从阶级斗争的矛盾,在国家层面又服从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些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这里有待再分析,这种矛盾现象的源头原因,却可能是反过来的情形)
从而东方产生了精神、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相对无限超越能力和物质、客观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相对有限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西方则产生了对物质、客观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相对无限追求和精神、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相对有限即力求与现实相符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说明:联系经济部分第4条等其他相关条论来理解)
这两个矛盾都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与私人占有制的社会生产关系在东西方的不同的具体表现。相应地,东西方文化即分别表现出从整体出发而具有包容精神和从局部或个人出发具有相对独立开拓的精神的矛盾;表现在传统意识形态上则是东方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兼重发展和西方的神权统治与唯心主义相对来讲占重要地位以及近代以来的“自由平等博爱”;在现当代意识形态上表现为西方的独立的个人主义精神为主和东方的家国天下和集体主义精神为主;从而在其他各方面也表现出各种既矛盾又联系的现象。(说明:当然还是站在历史的全部来讲的,历史的各阶段就要细论了。一家之言,有待斟酌。)
而上述矛盾又是社会阶级矛盾和国家内在矛盾发展上的具体表现,它们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反映也互相决定。这样就表现出了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一个更奇妙的悖论:即传统东方文化要求人们从个人内心的超越和修为上却产生了包容的整体出发的集体主义精神等意识形态为主的文化特点;而传统西方文化使人们屈服于神权从个人的物质需求出发追求外在的物质力量的拥有却产生了以个人主义等意识形态为主的文化特点。而在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上则东方表现为家国天下、“忠孝”、“仁义礼智信”等意图通过意识形态抹平阶级差别的似乎超阶级意识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主要是因为精神意识相对地超越能力造成)等级出身森严(以意识的政治关系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表现在统治阶级的思想更替统治和朝代更替,西方则表现为神权统治与人权统治相互更迭的阶级矛盾和物质利益相对分明的矛盾的等级出身同样森严(以物质的经济关系为主)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这也是我们在用阶级分析法看待东西方历史发展上要注意到的深刻的差别。
而到了现代社会,尤其是目前社会中,东西方都表现出了要从“个人(劳动力)内在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两个方面一起去解决社会发展的问题,这也就是社会主义运动全球化的现实根源。它反映了全球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生产关系以及全球统治秩序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这个“个人内在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个人(劳动力)”并不是一般所讲的个人(劳动力),而是指“为着要冲破阶级剥削和压迫的需要,为着发展社会大生产的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必须从占据在社会生产力主体地位的个人(劳动力)的内在需求方面来考虑打破陈旧的资本主义统治秩序恢复个人(劳动力)较为公平公正的社会待遇和需求满足,从而恢复社会生产力从而扩大它的发展。”的意义上的“个人(劳动力)”。
所有这些,在马克思时代、他以后的时代的情形与我们现在的情形是一样的,只是程度和深度不一样而已。
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存在以上的对“个人”的关注和扶助,所以也就任由弱肉强食和个人自由主义的发展,而这样一个社会机制本身就是造就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天然机器,人成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在很大程度上就自发地决定于他们身上的“个体差别”,决定于他们身上的“个体生产力(实现力)”。
C、因而这就能说明一系列个为什么:为什么在原始无阶级社会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为什么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分子并不是先天就一定固定下来不变动,而会发生阶级的互相位移或说反叛?为什么一个被强盗抢光了的富豪变成无产者后他的立场并不一定是无产阶级的,而一个贫穷的人的思想里也可能存有剥削思想?为什么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出现了那么多反本阶级反社会规范反共产主义理想的人?为什么一个富豪家庭在经过革命剥夺后变成无产者,而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其遗子孙又从无产阶级变成资产阶级,当然抑或存在相反的情况?为什么当前社会有这么多贪污腐败和堕落?为什么理论学得那么好而立场却不怎么样?为什么干得那么苦宣传那么多而政策还是要偏颇国家还是要变色?为什么本来是阶级的问题却总是发现问题似乎都出在个人身上?等等。
D、而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有办法让这个当前的让人们吃了太多苦难的阶级社会而且非一般的阶级的资本主义社会能够进入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了。很明白,很简单,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和无产阶级专政解决好“个体生产力(实现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关系问题,更要侧重的创造社会条件解决好社会的每个人的“个体生产力(实现力)”和他们之间的“个体生产力(实现力)”平衡问题;如此“社会生产力”的掌握也会变得成为社会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因而集中力量解决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就好办得多了,则社会的发达程度和觉悟程度就变得可以预期了,阶级的社会的差别的消除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共产主义社会也就变得清晰起来和不是遥远的事情了。
E、而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产方式不仅在摧毁和限制着做为商品的劳动力的存在和发展,而且也深深地让所有在其统治下的人们感觉到要被撕碎的痛苦和幸福永远找不到的失落感与堕落感甚至绝望感!可见解决每个人的“个体生产力(实现力)”以及他们之间的平衡是可以成为新的社会革命的认识基础的,所以在现实中在思想中通过革命来彻底摧毁资本主义体系的统治秩序势在必行!认识即清,目标即明,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F、而社会要通过解决“个体生产力(实现力)”来解决那么多的问题,不能不考虑到社会的个体人的欲望、情感和做为人的自我生产的性的行为。而这些不仅是做为人的范畴,更是社会和阶级的范畴,“因为人的欲望、情感和做为人的自我生产的性的行为”以及所谓人的需求层次等都是在社会的关系里(在阶级社会是在阶级关系中)产生和存在着的并且是人类社会的象劳动本身一样的负担,事实上现代社会的人在这种人性的海洋里变得更加厌倦绝望无奈;(这种人性的负担在不同阶级和阶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感受)而且由于它们并不直接地参与或表现到社会的一般(传统理解的)的生产关系中来,所以它们对社会和阶级存在和关系的影响带有一定的隐秘性和难以捉摸,而往往令人们痛苦而使事情和现实变得更加地复杂化了。而这里偏偏是逻辑地要把它们放到“包含了人(劳动力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大生产和再生产”一起来剖析。
G、“人(劳动力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商品)”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客观环境的改造和被改造的互相作用达到自我生产和再生产,达到个体生产力(实现力)的提高。而通过思想教育的改造和觉悟也可以看作是另外一种的人的再生产。这两点在传统经典马列毛主义理论里讲得够清楚。
而由于人们对“人(劳动力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存在着一直以来的传统偏见和自身认识能力的不足而产生常识性的局限即:常常认为人被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学习的过程状况决定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也就在基本的定性上决定了这个人在社会存在和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而且都一般地认为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在艰难的社会之中,其精神力气神等都将会变得没有能力使他再继续进行学习提高和自我再造并改变他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地位了。
人们的经验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经验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可以证明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客观的人的生命在社会活动的规律不是这样的,那种偏见只是人的生命过程中的某阶段的现象或某些人身上的现象,而且也只是在阶级社会里的特有现象,而不是社会客观事实的全部和人类社会长河中的全部。
这里要顺便提出一个常识性的却基本上被社会忽略的客观事实:即人不光是一定阶级和社会的关系总和,更是一定阶级和社会全部过程中的一个社会过程;传统马列毛主义思想概括的“关系总和”其实已经包含了“社会过程”的意思,但人们事实上是忽视了这个含义的。这就造成过去的历史中总是把人局限于某一特定环境下的社会关系中来考量,而不理会人本身做为一个社会过程有其独立性和全局性;考察一个具体人要切实地放到他所在的一生社会过程以及这个个人社会过程所贯穿的全部社会历史的社会关系总和中去进行。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人生观和社会观的必要部分。
首先,由于人(劳动力)是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尤其是在阶级社会里存在阶级压迫的社会生产关系中,人(劳动力)因为社会的压力是必然产生以上的看法和无法去个人地改变这种提前老化无力抗争的局面的,但既然已经证明社会关系和结构是可以改变的,则人活得轻松长寿,可以有条件来改造自我的学习并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就变成必然可行的了。
其次,当前社会存在许多年青人未老先衰的现象,而许多老年人反而表现出宝刀未老的活力,这些现象正好反过来证明人(劳动力)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生存状态相当程度地表现为自己对社会环境和自身状况的评判,当他对这种评判是客观的充满自信地认为可以加以改造的,则他的活力就表现出来了。现代心理学提出所谓人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不对称刚好印证了这一观点。
所以人还是可以在相对的情况下超越当前社会条件和阶级状况,达到个人的相对圆满的自在的生存生活状态,这在历史中只是极个别的现象,而且是相对意义上讲的。
所以人生的各阶段的不同认识和由此产生精神心理状态也或多或少(不是必然一定的,因为前面还说到了社会和阶级环境的决定作用)由此决定了的。因而人生是动态地变化的过程,而不是在某一阶段就死水一潭。
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迫于阶级和社会的压迫产生上述消极的人生规律观是必然的,但是人们在改变了社会之后,尤其是到了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压迫和剥削的消失,更由于生存条件和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类的人生规律观岂不是会发生一个质的变化;所以地,说句玩笑话,人们产生出“成仙成道”的人生规律观不也是可能吗?
第四、在上面即哲学部分第5条讲到人的生命因暗物质的构成而是那么乐观地被认为可能生命还存在转化为下一个生命形态的可能,所以人们在阶级社会和必然王国的看法是有可能将被颠覆的。
由此,我们要怎么样在当前阶级社会中来改造人生并努力地来推动社会进步早日进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呢?
“剩余价值理论”和“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政治经济范畴,但做为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意义的“量”的内容——它告诉人们人(劳动力)是可以创造超过自身日常需要的价值量的,这个“量”会以其他的社会形式和范畴照样可以存在于无阶级的社会(原始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所以人(劳动力)是可以并且可能在当前阶级社会中运用“剩余价值理论”和“价值规律”(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剩余劳动不会被资本家剥削干净或者消耗光)创造超过自身的价值来提高自己的“个体生产力(实现力)”以及相关的综合素质并满足人的欲望、情感和更高的需求,同时也能改造自己的“性爱”能力,从而个人的实现力达成也导致人的觉悟的提高。
而如果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人们起来运用价值理论把这种“个体生产力(实现力)”集合起来将会产生无比的改造社会的力量;这个逻辑推导出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正好也说明了为什么在无法产生公有制生产关系的阶级社会中有些优秀的人能够觉悟起来并以觉悟的思想引导人们来挖资本主义墙角并推翻旧的落后的社会秩序了。
而当前社会的状况的改变不正好也要借用这个理论来实现吗?所以我们的行动从这里开始发动起来不是让人们感到信心百倍吗?而在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利用这个原理来改造我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态以及更雄壮百倍地解决社会本身重量与自然给人类造成的负担和压迫不是也找到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根据了吗?
H、正因为上一条的政治经济原理,人(劳动力)在共产主义社会把劳动作为第一需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们在这种劳动中的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已经同在阶级社会里的是绝然不一样的,那是一种宽松、愉快、无限宽广的幸福感觉(在阶级社会里也偶然会体会到);而人的欲望、情感和更高的层次需求将不再是人本身的一种负担,而人的欲望中作为人自身生产再生产作用的“性爱”活动和“性爱关系”不再成为人(劳动力)负担,也跟劳动一样成了人改造人性生命特质创造生命价值进行人生升华的内在发展的本质的需要了,而这种需要带来的是对人的本质体悟和生命形态的升华。而以上关于人的生命有可能在下一个生命形态得到传承的乐观预言不是更加地会让人们产生更多的热爱生命和宇宙的热情和希望吗?!
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可以规整我们对爱情和爱的许多错误认识和体验。懂得爱和爱情的本质,人世间的爱情和爱才会有真正存在的基础,否则缘木求鱼,不光要失去爱,而且最终会失去爱的感觉。在这个基础上,你将发现爱情和真爱是有的,但要我们去创造条件来实现!
爱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爱的感化作用确实可以感天恸地,惊天地泣鬼神!现实中的人们,面对爱的灰色情形,我们只有振作精神,重理我们的爱的认识,重建人间爱的天堂!以下关于爱的本质值得参考:
爱的本质:它首先是“自我价值”在人与外在的社会性互动的关系中的同时实现和肯定,是人与社会互动中的自我与大我的生产创造与再创造过程;也可以讲爱是自我价值通过人在社会关系的运动中同大我价值的互相转化与交流的过程。爱情是爱在具体历史条件中的正确的合理的社会伦理规范下的非血缘男女关系中的特殊表现。(说明:相关的论述见本人相关拙文)
基于上述的革命乐观主义的期望,人类在阶级社会里的斗争是否可以尽量地避免自相残杀,而更多地是自觉地由一个必然的王国进入到一个人们热望已久的自由王国呢?!
8、但是宗教认为人类的即有“性爱”行为并不是最高的自我生产和再生产行为,还有更高的自我生产和再生产的行为。其中也有如上帝之于玛丽亚生耶酥般的,可以看作是“更高级的性”的行为;还有如佛家所讲天道的人牵手即完成性爱行为,还有佛道般化身投生世间般的玄妙。这里我们持审慎的批判态度。
9、美国之性爱学代表人金西(赛)先生之男女性学报告以及中国性爱学专家代表人物李银河女士的性爱学理论在唯心机械主义哲学立场上是偏颇或不尽科学的,在某些具体看法上更是不尽完善;但可以借鉴他们所发现的数据事实以期在使用的角度能有所启发和创新。
10、马列毛主义哲学将在吸收中国传统性爱学和世界性爱学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改造和创新;千百年来,无论那种宗教、政党、思想、学派都没有能够真正科学地认识“性爱”的本质问题,造成个人和社会在这个问题上的讳谟如深,反倒是在人类社会的原始社会阶段和早期文明阶段以及当前社会未有现代文明的角落或人类隐秘活动的角落里存在着较为纯真本质的“性爱”观。
11、马列毛主义的性爱观将彻底改变人类文明社会以来在这方面的狭隘的非正态的愚昧的无明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否则人类无以彻底解放自己,历史也正是证明了人类在这方面的巨大的盲区、无奈和失误,就连无产阶级领导的要解放全人类的社会实践运动也在这方面出现了偏颇之处。
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为着要解决人间爱的问题。纯真的爱情是人们心中的向往,无疆大爱是人世间的伟大和无私,爱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我们就是要让爱的春风很顺畅地吹荡人间,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爱的海洋,则人性和生命的升华在爱的滋润中将变得容易和自在。要做到这些,我们就要懂得爱情和人间大爱,被爱还要能爱。
12、我们如果不能在社会大生产的高度,不能在“性爱”本质的高度去认识这些问题,将无法正确对待人类的发展进程,也无法科学地去改造人和社会本身,进而忽视了精神的人性的力量在人的再造中的作用,也无法圆满地解释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一切,也就无法超越现在的阶级社会中的人性状况而达到人的升华。
13、人类阶级的文明社会恰恰是在对待自身的终极理想和发展过程中的合理需求方面常常发生重大的错误,尤其是对待人的本性发展要求和自身的生命延续和再造方面发生了错误;以致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社会的个人都力图想以完美的没有疵点的面貌呈现给世间,而在隐晦自己的真正需求和在发展中可能发生的错误、失误、罪过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虚伪而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貌,从而对自己(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和未来的方向变得越来越无法的把握了;这就是在阶级社会中的人们因为阶级的矛盾在人们社会活动和意识形态中的具体的表现的真实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极端变异了的人性图画,从而使人类从另一个方面认清了自己。而事实上每个人和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经过失误、罪错的锻炼才能真正成熟和完善,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和人类的历史之必然过程。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恰恰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和人以及人性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阶级分化而产生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因阶级力量的互相牵制,使社会有了在矛盾中发展的可能,而不致于因全人类的一起罪错而致全部的覆灭,先进力量总是能克服落后力量挽救全社会于危难。
14、人的欲望和性爱本质上并无好坏和善恶之分——这是就全部人类史而言,但在阶级社会却有本质上的好坏与善恶之别而绝无超越阶级社会形态的人性;从而只是在具体的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下,因为人类和个人在发展中应用的需要才发生了变化、变异而成为现在我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这样的一个面貌和曾经的面貌;而我们现在社会的机制却是不允许人发生罪错的机制,尤其是跟欲望和性爱本身联系在一起的罪错更是不容于当前的社会机制的;然而社会的进程却恰恰使人们在这样的地方发生了两难的悖论式的问题;人类既然要追求完美的理想的解放,却又在进程的道上设置这么多的障碍使自己难以前进不是很可笑吗?千百年来,对人的欲望和性爱的认识是偏颇的,而对由此发生的罪错也是不明智的,更甚者多少年来这方面的罪错成为打击人伤害社会本身的行之有效的双面刃的武器,这不是大大的罪过么?
15、所以我们须重构社会的机制,尤其是对待人类自身和个人需求以及罪错的认识、鉴定、诊断、防错、正解、反省、疏导、断转、升华、帮助、纠正机会、忏罪解脱、宽容理解再造等机制方面要有新的合理的构建;之所以花了这10来段的文字说到人的欲望、性爱,是因为它们确实在社会大生产中有着特别的意义和作用,我们不能不考虑它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在社会结构和生产中的存在和影响力量。则我们对社会大生产的巨大变革也将把“性爱”的因素充分合理地考虑进去,使人性本身为社会、阶级和个人本身服务。(说明:有待社会重视研究,另述)
16、马列毛主义将更加本质地认识人本身,从而将要运用科学的主义、思想文化来开发个人和社会的潜能,以使人的资源不再浪费,使人的觉悟程度可以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这里可以参鉴佛道之菩萨佛仙的阶位制和当代资本主义体系里当代科学已经对社会和个人进行定量分析产生的资料和数据),自觉地引导人们把握自己的觉悟进程,如此将在物质和精神极大发达的基础上通过人的“觉悟进(程)阶(位)制度”来取代和消灭人类社会即有的以出身、阶级、金钱、技能、智力、性别、文化程度等等不公平不公正不平等不人性不合理不圆满的标的来界定人的差别了;而同时我们将在这个基础上很好地来改革社会制度并很好地构建新的社会结构。
17、对应于“社会生产力”的传统经典马列毛主义里的这个既是政治经济学意义的又是哲学意义的概念,我们在此提出“个体生产力(实现力)”这样一个名用的概念,以此两项范畴建立起新的社会架构和历史发展的坐标与指南针;而且同社会生产力一样,我们还将在当前的历史环境下准备、搜集、记录、整理、分析和统计一切相关于“个体生产力(实现力)”的数据和资料,以建立马列毛主义的更加完整的关于社会大生产的认识论、方法论、本体论的体系,更主要地是重构社会大生产的方式。
18、由于对社会个体的实现能力将得到保证,个人的极大觉悟变得更加现实和普遍,再加上当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发达,我们将越来越重视社会每个人在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创造能力,所以特别鼓励社会大众除了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外的思想理论创造的参与。
而由于个人的这种参与,个人的精神觉悟和个人的人生体悟变得重要起来而且成为日常的很平常的活动,社会的进步也将因此而加快。
19、历史的必然现象是:个体人要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须从社会去找原因和方法及途径;而个体人的发展也就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社会要得到充分的发展,又须从生产力的载体以及社会成分的个体人去找原因和方法途径,而社会的进步也就对人的进步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也给予更多的发展条件。(而现实中的人们恰恰是常常忽略了它们关系的存在)
人们过去常常要求个人更多地给予社会,却非辩证地否定了社会如何创造条件去使个人有更多的条件为社会创造更多;从这里照样可以推断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给社会造成了多大的损害和阻碍。
要重视从整体的过程对待个体人的发展以适应社会整体过程协调发展的矛盾,因为社会很少这样去思考问题,尤其是传统社会主义阵营的社会里;而资本主义社会倒是局部自发的重视了这个问题却与它本身的内部矛盾发生了巨大的冲突,可见地球社会是多么的矛盾!
20、辩证唯物主义范畴和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以及围绕论个体实现力和社会生产力而产生的哲学范畴, (参见以前的相关文章,另附)这些有一定关联的机械的范畴还须进行优化。本纲不作过多的论及,但对那些素材迟早要加以合理的改造和利用。
21、在人类社会范畴里,历史的进步过程中要懂得运用“善恶和中道”的“名用”关系,在“名用”上采取不执着的态度才能保证体性上的完整和完善;“以小换大,以少换多,以失换得,以恶换善”将在这里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有效;历史证明,不懂得以小的社会价值的放弃以换取大的社会价值,将失去更多的社会价值。
对人欲的改造和在人的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如果不能在个体和社会范畴里不计较一时一性和局部的得失,则整个社会将不得不面临长期的价值混乱和丧失,则必然造成社会的巨大动荡;而对于个人来讲,要求取个人的发展的完美,必须在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中不计较一时一种或某些(非全局整体非根本性的可以恢复的在当时社会条件范围内的)性格价值的得失;否则这个人在一个动态的发展着变化着的社会中将难以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完善;这正是本纲为什么在前面把人性和社会生产力放在一起讲了那么多而要提出的重要思想。
我们只有把这一思想由自发的变成自觉的行为,才能根本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理想主义的社会才能真正有希望实现。一定要重视整个社会的一切形态的组织和每个个人在社会性的各种形式的运动过程中在各阶段各过程中的具体存在形态和感受;从而能准确地从这种具体的个体和群体性的感受中找到问题和方法,以便从局部的方面的着手来解决全局的全面的矛盾问题。前面提到的社会全息论理论也正好适应了这个方面的社会要求,其实全息原理普遍地表现于我们自己身上和身边的环境中,请大家注意观察。
22、特别地要创造条件在当代社会生产的企业和各种提供公共性服务的社会机构里,提出对它们进行改革和策略地运用它们来实现本纲思想。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根本无法实现本纲的思想,更不会自觉地从个体人(劳动力商品)的角度去有序的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但在局部的环境中,由于我们理解了本纲思想的基础上,人为地创造条件还是可以做做实验的。
23、在本纲的基本思想里,我们将可以在更深度的层面来解剖社会、阶级以及所有的相关现象,从而使理论斗争会变得成熟和平和,而尽力做到让社会不致“歇斯底里”般地那么激烈地论争了,社会有时也比如一个人一样。
因为假如人们都能理解本纲的思想,而按本纲思想进行自觉改造和自我再生产的话,思想统一性就是必然的了。因为我们相信一切的阶级现象包括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各种现象都是有着深刻的物质基础的,而本纲的思想就是要从剖析更深刻的社会的和个人的物质基础来达到剖析阶级和社会的目的,自然也可以在更深层次来剖析清楚思想和行动上的一切现象,从而找到社会和历史车轮继续发展的更深层次的内在矛盾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本节第7条论也要把性爱的问题放到社会和物质存在的层面进行解剖的原因和目的。
从这个意义讲,当前社会的阶级斗争有变得更平和但内部要更激烈更深刻得多的可能,就象一个人经历了诸多磨难变得思想成熟之后从而心态和行为也变得成熟和平常心起来一样。
24、所以我们认为要从这样的哲学高度来结束目前的纷争,达到思想的统一,切实地来行动,改造我们本身,进而影响社会。我们的行动也就从这里开始。
没有从更深层次的物质的和思想理论的剖析,就不可能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改造和革命的可能,所以在旧模式的革命理想的梦幻里徘徊也就成为人们的饭后的又一个散步习惯了;因而人们思想的广泛统一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共产主义大同的梦想也就真的是个梦幻。
根本地从物质和社会存在的更深层面得出理论和行动的根据从而推动历史车轮前进是本纲思想区别于一切,包括当前国内外左派的非左派的,在理论上反复炒烂了的以“一个个社会的物质的存在所反映出来的现象”互相攻击对方违背了“马列毛主义基本的物质决定意识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而且在马列毛主义的书堆里和历史的陈词滥调里找这些个“一个个社会的物质的现象”充做物质性的基础或客观存在的根据来做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取代“对经济基础和客观存在的进行深层物质解剖”的思想。
25、这里我们不防把几个“新范畴”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就会发现它们是密切相关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诸多范畴的矛盾性是肯定的,但历史到底是那个决定那个,那个更重要那个推动那个的问题在这里终于可以说得更深刻了:那就是当然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当你联系以上概念之后,它们之间在这些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和条件下又是反过来而且是反复地互相进行推动和决定的,而社会和个人在其中的互动作用关系就会变得更加清晰起来,这正是无产阶级在掌政后要深刻思考的。而且这些不光可以解决在阶级社会里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在无阶级社会里的疑难。
27、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所说的:“……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所制造的产品增长到能够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需要日益得到满足的程度。”这段经典的话是没有说完的或者说还有涵括的意思,他没有说完的话在本纲中已经得到解答:就是每个人被满足之后是要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而这句话里还有更多更深远的意义,举一个有意义的例子,比如”每个人的一切合理需要”这几个字在这段话里的意思以至在这篇文章里的意思乃至在整个马列毛主义思想体系里的意思是这样的:A、“每个人”不仅仅是局限于阶级社会的人;B、“一切合理需要”在平常人理解的不仅是日常物质的生活需要,也不仅是许多左派朋友老讲的 “五大保障八大需求”的需要,而是有更深层次的人的需要以致由每个人组成的社会需要;C、“每个人”被满足之后是要用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大生产的;D、社会和个人间的充分发展需要和局部有限发展的个人或社会条件是互相作用互相绞缠的关系(见经济部会第4条等条论)。等等。
(个人QQ:1305586083,http://theno28army.blog.sohu.com/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