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禹意气风发讲真经 毛润之处境艰难守原则
陈绍禹意气风发讲真经 毛润之处境艰难守原则——延安十二月会议
高卧故园
这里讲的主要是党史上极有名的延安“十二月会议”,这是王回国后的首次政治展示,可以说是意气风发,可惜好景不长,仅仅持续一个季度。
一、王明之在共产国际
王明是1931年赴莫斯科后留在共产国际工作的。在国际七大上当选为执委会主席团委员和政治书记处候补书记。抗战爆发,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多次开会,过高估计了国民党的力量,生怕共产党同国民党的关系紧张。执委会书记处书记季米特洛夫不赞成毛泽东的许多观点:1、共产党力量弱小,不要提谁领导谁,这正是毛泽东的提法。2、组织人民阵线,毛泽东认为不是人民阵线,而是更为广大的民族阵线。3、“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这两个一切很像中国日后的两个凡是。4、共同负责、共同领导、共同发展,不要过分强调独立自主,毛正是要强调。他决定派熟悉国际形势的新生力量王明去帮助中共。王明回国前,斯大林要求他坚定蒋介石抗战决心,顺便提一句:斯此时重蒋,为当时之形势,但解放战争中不准革命、划江而治则有分裂我国家之图谋。
王明和康生、陈云同机回延安,此二人后来弃王从毛。毛泽东等冒雪到机场迎接,这是毛王初次会面,虽然已经久闻其名了,而王明是带着上方宝剑——共产国际指示回国的。
二、十二月会议
(一)王明意气风发
王明回国后只隔了十来天,召开了通常被称为“十二月会议”的政治局会议。王明下车伊始,毫不谦虚,在第一天就作了题为《如何继续全国抗战与争取抗战胜利呢?》,可见是一个强势之人,不能隐忍,起码应该先看一看听一听会比较好,所思问题与毛相同,给出解答却完全相异。
他在口头报告中对毛泽东进行指责:1、空喊领导,只有吓走同盟军。2、提出国民党是片面抗战,是使他们害怕。不要提得这样尖锐,使人害怕。毛对此话印象当相当深刻,建国后还用在别人身上过。3、游击战争不能战胜日本。4、如章乃器说多建议,少号召,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有意义的”, 而毛泽东是反对章的。5、一切为了抗日,一切经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切服从抗日。6、八路军也要统一受蒋指挥。7、要使人家一到特区,便感觉特区是中华民国的组成部分。”王明说是传达国际指示,国民党在上海进行了抵抗,会议期间,日本正包围南京。许多人对洛川会议以来的统一战线做了“自我批评”,毛后来说这是“老实人受骗”,实际王明传达的不全是国际指示,狐假虎威,夹带私货的也有。
十二月会议在组织上对王明的安排也比较有利:由王明等组成代表团赴武汉谈判;中央统一战线工作由王明处理,由张闻天暂代。为准备七大成立筹备委员会,主席为毛、书记为王,可见国内比较尊敬他的。秘书处由毛、王、张闻天、陈云、康生五人组成,其中陈、康是王同机回来的。
(二)毛泽东比较被动
毛一生多次处境被动,在会议第三天发言,同意王明所说“对国民党的转变估计不足”。也作了一些辩白和阐述。对王明做了些让步的姿态,但坚持了原则,此所谓战略退却阶段,对王明是“敌进我退”。第四天他发言坚持“抗日战争总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认为洛川会议战略方针是对的。毛后来说 “而我是孤立的。当时,我别的都承认,只有持久战、游击战、统战原则下的独立自主等原则问题,我是坚持到底的。”尽管王明的错误主张影响了会议,但从全局来看,它在党内并没有取得统治地位。
三、十二月会议后的发展
王明在会后应蒋之邀往武汉,中央原要王见过蒋后回延安,在中央工作,这对王其实有利。可是,王明把国民党看得比共产党更重要,把武汉看得比延安更重要,这两个重要概括得比较好,后来张国焘其实也如此,王留在武汉担任长江局书记。他以国际派来的“钦差大臣”自居,其实对党与共产国际关系没认清,操心别人(指苏联)太多,考虑自己(中国)太少,他的心在苏联,回国则在国民党,完全是投机革命,趋炎附势。他在《群众》周刊发表未经中央同意的《中共中央对时局的宣言》和《挽救时局的关键》,到武汉大学等处作讲演,此时俨然以中共领袖自诩,真是非嚣张无以致败。
这时康泽鼓吹“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攻击八路军“游而不击”,国民党刊物掀起愚蠢的“一党运动”, 暴徒捣毁新华日报。王明不经毛同意起草《毛泽东先生与延安新中华报记者其光先生的谈话》对此提出批评,王其实完全可以以自己名义。事件的发展使得一些在“十二月会议”上跟着王明走的“老实人”渐渐清醒。鉴于新情况,中央接受长江局的建议,在延安召开三月政治局会议,此后风向就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