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大层面智慧的《易经》

火烧 2009-11-16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本文从《易经》原貌出发,探讨其变化智慧与阴阳原理,解析易数与二进制理论的关系,揭示易道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大层面智慧的《易经》  

   

                                                       隐函数  

   

   

智慧地认识“易”  

以下所讲的《易经》是流传至今的《周易》和《易传》合并本,但我们尽量剔除孔子的《易传》对《周易》的影响,恢复《周易》的原貌,以这个角度探索易理。  

本文之所以将【易】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在于“易道”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理念精神的承续存在。  

 一 何为易?“易”的本义是“变化”之义,在易学里,对“易”有三种基本理解,即:简易,变易,不易。  

简易:《易经》所表述的象就是宇宙万物的现象,而这万千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是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就表示其易数而言,也即从计算其变化的方法而言,不外是增和减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说,一事物演变为他事物,就是阴或阳的增减。八卦和六十四卦演绎出了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无穷变化,而表现其变化的仅仅用了两个简单的符号,阳爻“—”和阴爻“--”。“爻”是卦的基本符号,如,三画卦【乾】卦的卦形是三阳爻“    ”,之所以不直接称呼为阴和阳,而称为阴爻的和阳爻,是因为“爻者、交也”,其象形取义为犹如一张纵横交错的网,这说明宇宙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时时处处发生关系从而引起变化,在数理上,阳爻“—”对应数字“1”,阴爻对应数字“0”,现代计算机所采用的二进制的理论程式就与易数的启发有关。所谓简易,就是说世上万事万物在本质上的不同就是其所含的阴数和阳数的多寡不同,而事物的变化就源于阴数和阳数的增减所致。即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  

变易:其含有四层意思  

1,变的学问:指《易经》本身所研究的就是宇宙万物及万千现象的变化,也即六十四卦本身就是从自然现象的变化中演绎出来的,易即变。  

2,变的法则:宇宙万物或万千现象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易】就是研究这种变化的规则,即“易”是有规律的,《易经》即易之法则。  

3,面对变化的变化:指人的能动性可以作用于“易”,人面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变化,可以有主观上的权衡之变,以变对“易”,即以变应变,就是人有选择上的变化。  

4,相对的静止:事物本身永处于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存在,但有相对的静止,即变中有静,静中有变的辩证关系。  

不易:就是“不变”,不易指永恒的自然法则,宇宙间一切变化均可归根为阴阳转化,一切存在均归根于对立统一。同时,还说明自然万物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分阴阳,阴阳既对立又统一,因为统一所以有发展,因为对立所以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另外,也指出为人之道,及顺其自然法则的便有所为,违逆自然法则的便要有所不为,有所为即自强不息,有所不为才可居安思危。  

另外,“易”的哲理思维中还有交易、反易、移易等多种涵义,这里不一一列说。  

   

二、理、象、数:  

《易经》中的三个内涵也即三个法则为,理、象、数。这是研究《易经》的一个基本原则。  

研究《易经》的学问,有些人以“理”去理解,有些人以“象”去解,而也有人以“数”解易,那么什么是理、象、数?  

举一个例子,拿一个乒乓球在地上拍一下,乒乓球就会上下弹跳,这种弹跳的状态就是这一事件的“象”,而乒乓球上下弹跳的次数就是这一现象的“数”,而寻求乒乓球为何上下弹跳的原因就是它的“理”。所以,理——规律,象——现象,数——过程、变化、定数、天数。       以现代人的观念,理是属于哲辨思维的,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存在和运动都有其理——规律,但是规律是寓于现象中的,是通过现象体现出来的,在这一规则的支配作用下,一切现象的变化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千变万化的现象有它的规则可循,也就是促使现象产生变化的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结果,这就是变化之数,所以,理、象、数是浑然一体的。  

《易经》每一卦、每一爻都包含着理、象、数三种涵义。  

大千世界万种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因外因都在不停地变,只要发生了变化,就包含了理、象、数。  

人的智慧达到了程度,就懂得了事物的理、象、数,就会事先推知一事物可能的变数。任何一个现象到了一定的数(内外因条件具备),就一定会变,这种变又自有其理。  

人若智慧圆融通达,也即理、象、数通了,就能知变,通达万事前因后果,即能认识事物存在变化的必由之路。  

      

大智慧层面的占卜和选择  

   

《易经》被许多人认为是具有迷信色彩占卜的书,《易经》的“占卜”并不是许多人误认为象江湖术士那种行骗的“算命”意义。  

《易经》是一种智慧,一种天道思维观,是以这种天道思维的大智慧认识宇宙、社会和人生,《易经》实质上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哲学思想和哲学理论体系。  

那么,《易经》有没有占卜的功用呢?有!但这种占卜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的意义:  

1、  首先,《易经》的占卜功用不是某些人所理解的那种小层面的、狭隘自私和盲目迷信的占卜算命,而是一种大层面的占卜意义,实质上就是以此来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以此来决定我们对待事物和周遭的心态和行为。  

2、  这种大层面的占卜意义就是力求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认识,这才是《易经》产生的根源性动机和目的。《易经》的创作体现着一种宏大的天道思维,正是这种思维观才是《易经》的创作者原始占卜的思维起点和立场。  

3、  对于《易经》,只有端正心态,才能掌握其精髓,所谓正本才能清源。  

《易经》的成书经历了几千年,这是几千年中许多人共同心血的结晶,这里面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即《易经》产生于人类的活动,源于人们的生活,是人类自身为求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鉴于这一动机不能否认《易经》之创作的功利性目的,但这种功利是大层面上的功利,是为整个人类之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作,而并非囿于一己私利。所以,正确应用《易经》才是学习研究它的根本目的。  

对客观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以及我们自身的生活道路、乃至于对每一个主客观过程的阶段性、趋向性等能做出正确的理解认识,就是“易”的卜问,在做出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如何正确选择我们的处事方法,就是卜问后的择——选择。这两者须结合起来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以此指导我们的生活和人生,这就是“易”的“卜”和“择”,也即“占卜、卜问”和“选择客观与主观”。  

一、“卜”的起源和本义及作为世界观的“卜”  

《易经》占卜功能的起源是为了观测日月运行和昼夜变化,以观察天象并由此决定人们日常活动。古人经过多次卜测天象的经验而逐渐积累起对天地万象的认识,由此产生了卦的概念,也即对自然界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并以不同卦象象征世界万事万物。  

就“卦”这一概念源于人们对天象测量的活动——“卜”的活动,所以,卦是由卜而来的,那么“卦”本身含有占卜的功能,是一件自然本然的事功。而占卜源于测量天象,而非出于一种狭隘无知的迷信活动。  

就“卜”这一字形来看,如同用标杆测量日月运行而投下的阴影。古人测量日月运行时用八尺高的竹竿,条件允许时能在野外立上八根表示八方,来测量天地方位及各种天象变化,以应生产、生活活动的需要,八卦中每一卦都表示一个方位的源始思想即来于此。  

就“卦”这一字形来看,将其拆开是一“圭”一“卜”。古人用竹竿测日月影,竹竿在地面上所投下的阴影长度要有尺衡量并做记录,测阴影长度的尺子是用泥土制的,称为“圭尺”,用圭尺测量日月影长度及方位的这种活动被称为“卜”。所以,就整个测量活动完成而得出的结果就称为“卦”。因为最早的详尽测量结果,是在野外八个方位上用八根竹竿测量而得出的八方记录,就称为“八卦”,这应是八卦的原始意义和起源。  

当时人们对测量结果的记录方式是结绳记录,因为那时尚未有文字,但应有声音语言了,于是取“绳结”挂于绳上的象声,将这一占卜结果称为“guà”,这即是“卦”这一读音的原始起源和出处。  

人们测量天象气候变化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选择适宜的气候来决定生活,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定居,到了后期则主要是为了农事活动,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农事活动决定着人们的生存大计,选择适宜的节气时机从事农事活动就成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故“卜”的目的是为了“择”,二者实质上为同一功用和目的,所以在古时,“卜”与“择”同义,而“卜”就是用圭尺测量天象,故“卜”也通“测”,卜、测、择在古时同义也通用。  

二 “择”的易理智慧及做为方法论的“择”  

人们将卜的结果用结绳方式记录下来就成为“卦”,“卦”就是一次天象测量完成所得出的结果,根据“卦”所提供的信息来抉择农事活动的可行与否。可见人们的选择要依据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最终的决断权还在于人的主观意志,在于人对自然客观的认识基础上做出的主观能动的判定和抉择,所以卦的“占卜”具有双向意义,就是既要重视“卦”所提供的一切信息,还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并非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或等待”卜“的结果。  

就《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言,更重要的是它的方法论意义,在易理上体现的就是“择”的智慧。  

“卜”偏重“预测”意义,并根据预测的吉凶而事先有心理准备。“卜问”强调人们必须敬畏客观,故“卜”更多的是重“结果”,且是一种尚未到来的预测结果。而“择”关注的是在这种可能的结果到来之前,人们何去何从的选择,它更多的是对事物发展变化施加主观能动的力量,注重对事物发展过程的积极干预,以趋利避害。  

“卦”是客观的,卜问的结果是获取周遭客观的境遇和情势的信息,告知我们事物阶段性的主要特征,并能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择——选择”具有主观能动性,如何根据卜问的结果选择,决定于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世界观。  

“卦”只是个引路的讯号,而要实现其有利的结果,全在人的心态和行为的选择上。心诚则灵,灵不灵不在卦象上。卦象呈现吉利,则应积极主动顺势而为以求结果的实现,卦象呈现咎凶,则更不应消极灰心,应主动采取措施,扭转不利或将不利化为最小程度,这才是智慧的占卜和选择。  

因此,“卜”与“择”是同一的又是双向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存在,所以不能盲目被动的从卦,应积极主动的因势利导,争取最好的结果。真正的人生命运应是这样写就的,实际上,无论人们懂不懂的【易】,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易理”中,每个人都会占卜、选择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在日常事务中事无巨细都涉及到卜和择,“易”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参“易”和“卜择”。  

《易》之天道思维观的占卜意义,就是上述这种高境界、大层面的意义,这也是易理对人的认识方面的终极要求和境界层面,是通晓《易》的最高境界。因为人也在道中,人类的主观能动力量也是天道的一种存在,人类的抉择及其变化也是“道”的在,人之一切处处体现着“易之立”。  

在易理中,即从所讲《易》的大智慧层面意义之一而论,就是既要“卜”又要“择”,卜中含择,择中含卜,吉凶祸福全在选择行为的过程中,在事物内在矛盾——阴阳的转化中,在求卜者的心态中,这心态决定下的行为将影响事物的变化方向。事物的进程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过程中有吉的一面也有咎的一面,任何事都有其两面性,在卦中即用阴和阳表示,阴阳时刻处于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动态中,所以在卜得卦后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选择也是一个过程,怎样选择将影响和导致怎样的过程和结果。  

所以,实质上《易经》所启发人们的是“择”的智慧,是对事物的变化过程的一种选择,讲科学的占卜就是讲选择,不是选择结果而是选择过程。占卜应注重的是过程,认清卦之义理的辩证关系——阴阳两面性,诘寻成与败的原因和过程,因此不能静态的只看卦之成象,从而认定非利即弊、非弊则利就是一切,而是重在分析其内在矛盾的转化趋势和过程。  

三,过程的辩证关系  

《易经》的真正精华是在于辩证的过程而非结果,整部《易经》提供给人们的信息都是以辩证的过程为主,就这点而论,大小层面的占卜意义也是泾渭分明的,所谓过程,即一个事物从发生到盛极而至消亡,再转为一个新事物的一系列变化,这期间的内外因始终处于动态中。  

因此在判断一卦时,不能只看卦与爻的判词,如,“亨、利、吉”或“吝、咎、凶”等,因为这些判词是指结果的,对此就应从大层面意义上去审视分析占卜的结果——即讲“卦里的过程”,如果只是小层面的占卜,即只看重这些判词所给予的结果,那末,很容易陷入被动,结果要么遥遥无期、要么只能画饼充饥,要么听之任之坐以待毙。  

所以,不能只静态的看卦象而论事定,应重在分析其内在矛盾转换——“爻”变的趋势和转化。卦中的“爻”就是告诉人们事情变化的过程,向人们传达事物内在的变动趋势及存在的可能变数,它既存在有吉的一面也有咎的一面,而这两面又非简单的是——非阴则阳、非阳则阴,而是阴中透阳,阳中含阴,。事物处在不同的情势、阶段下阴与阳所预示的利弊及成象趋势也不是绝对的,而须视具体情势而定,面对不同的情势,人们的选择也应不同,这样才可争取机会避凶趋吉,促使事物朝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即尽最大努力促成吉卦的成象。  

同时,还应以普遍联系、发展的眼光认识“易之理”,即对卦象的分析认识不能只按组成卦的每一爻变预测事物,即只利用卦之爻辞预测事物的阶段性的绝对性。“易之理”在于阴阳——矛盾的两面时刻处在可能转换的动态中,稳定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成象的过程是充满变数的,阶段性的胜利是需要稳固的,那种掉以轻心的盲目乐观是事物发生促变的原因。  

综上所述,就《易经》的大智慧层面的卜、择意义是一种智慧境界,《易经》是人类早期的哲学体系,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易经》之“卜”是与“择”紧密联系不可分的,对于任何一卦及其爻变,必须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去选择行为。《易》处处讲的是“易”,事物总有两面性,总处在变动转化中,得意时须防不慎,失意时也不气馁,居安思危,盛极则衰、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吉凶祸福重在人的心态和过程,占卜到大吉大利的卦象就盲目乐观,占卜到大凶大咎之卦象就消极沉沦,都非《易》要传达给人们的天道思维观。《易》之天道思维观要求人们以变应变,审时度势,这才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即“道”,“易”即“变”,所以“善易者不卜”,“善易者”是真正理解到《易》之本义内涵的人,真正掌握了《易》之精髓的人。其实,我们研究学习《易》,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大智慧并以此指导我们的生存。《易》本身就是揭示世界万事万象存在和发展的辩证的大法则。当我们智慧融通圆满,自然不会人云亦云,为外力所左右,这种获得了智慧的人必是心明眼亮、胸有成竹、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心中自有定力的人自然也不会去听人占卜,因为结果非人为不可成,“善易者”看中行事的过程,知道天道酬勤、人间正道亦沧桑才是世之大道。  

   

  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后天八卦简述  

   

我曾有一篇文章简述过【易】的发展,有人将伏羲八卦与在此基础上演绎出的六十四卦误认为是两套哲学体系,并认为在关于八卦的认识上,是后人弄出了先天后天二套说法,关于先天和后天的分法并不是后人主观为之,而是【易】的历史发展中存在的客观事实,尽管有先天与后天的论说,但在其作为一个弥纶天地之道的哲学体系而言并不存在有相悖的两套哲理的分化,只是对存在大化的认识研究上有两种进入的途径和不同的研究视角。看来就这一问题在这里有必要再详细说明一下:  

       我们称伏羲八卦为先天八卦方位图,是一种分界之说,用以划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既是先天和后天八卦产生顺序上的时间不同,又是对宇宙演化上递层递级的揭示有所偏重。  

什么是先天? 以哲学的观点说,宇宙万物没有形成前也即没有生成前为先天,虽然事物尚未形成,但生成事物的条件也即前因——先天因素已自有特点了,而正是这一特殊条件具备生成某事物之为某事物的先决条件,这好比人的降生,胎儿在母腹之中为先天,出生后就是后天了,一个人的天赋、体质、社会背景的先天状况等等皆为此人在胎儿期就锁定了,这些因素就是人的先天条件。  

伏羲作八卦时(作不等于凭空的造,而是集前人智慧基础上的天才般的发现、归纳和揭示,如牛顿基于前人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发现了万有引力),是人类处于蛮荒蒙昧的远古时代,人类之文明、文化、社会的形成和对人类本身的自我认识都处在孕育之中,仿佛处于母亲子宫中的胎儿,故称伏羲八卦为先天八卦。  

伏羲时代,人类尚未文字,所以伏羲只能是画卦,八卦的图案是每卦都有三画,三画卦揭示的是宇宙形成的初始状态,和初始状态下的原始物象,也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初始状态,先天八个卦的排列顺序表明宇宙在演化成初始状态完成过程中,这八个卦各自象征的事象是逐次相连的生成次序,即伏羲先天八卦表示的是宇宙万物形成的那个天演之数,八卦顺序是按宇宙演化的步骤而定数和排列的。也是那个时代人类对事物认识的先后次序的反映。先天八卦排列顺序的实质在于揭示宇宙演化生成之天道大理或天道大数,从这个意义上也将伏羲八卦称为先天八卦。  

文王后天八卦重点在于说明已形成的宇宙中这八个卦再如何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并说明如何对八卦进行实际运用和演算。也即文王后天八卦是说明宇宙以内的变化和如何运用它们的法则,后天八卦的排列顺序的实质目的不在于描述和揭示宇宙的形成。而在于研究已生成的宇宙内万物的生息及相互联系。  

再说的通俗一点,伏羲先天八卦好比搭造了一个建筑物的构架,并告诉人们,这个构架搭造的原理和顺序,当然伏羲八卦也揭示了原始物象各自的属性不同及事物间的递演过程,但却是有些混沌,虽包罗万象,但却像一个未打开的百宝箱。  

文王后天八卦及推演出的六十四卦就是给这个构架填充具体的实料和规划细致的局部,并告诉人们,这些实料性质的不同,如何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性,及局部建造的顺序排列,既要分出单元的不同又要使其成为浑然一体。如果你有点看不懂我上面所说的,你大致可以这样理解。

【变与不变,是构成历史生命的两级,负阴抱阳才是历史的真谛。中国古代的变易观与近代由西方传入的进化论不可同时而言,两者显示出的正是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质的差别,代表西方文化的进化论者相信丛林原则,适者生存,弱肉强食,是一种短视和败家子的文化(这里并非批判达尔文在科学意义上的进化论,而是就社会伦理这一范畴来界定那些相信弱肉强食者的文化),更是一种反人类文明进化方向的文化,由这种文化而造成的纵欲经济必将是以毁灭整个人类生存条件为代价。而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华文明——易文化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这才是一种拯救世界的全息文化,是一种指引人类进入太空信息时代的大文化,易与天地准,极强调阴阳相和,互不偏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