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说:学习与思考要两者兼顾,不要只顾一头,象头牛一样,强项着头硬攻。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把凭空的理论当成事实,那是很危险的。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只会照搬照抄,死搬硬套,那也是很糊涂的。
所以,太左也不行,太右也不行,应该折中。太封闭也不行,太开放也不行,应该适中。就好象人吃饭,闭着口不能吃,但老是张着口,也不能吃。就象走路,不能只伸一条腿吧!两条腿走路,也是一屈一伸才能走路。总不能老伸着不弯屈,怎么能走路。
所谓“改革”、“倒退”,那都是理论上、名词上的东西,哪里有一定的标准。把“开放”过度的纠正过来,也是“改革”啊!把“改革”错误的改正过来,也是“改革”嘛!公有改私有,私有改公有,哪个才是“倒退”呢?其实也不用管那么多了,实实在在的,是要让中国富裕,百姓受益,这才是真的!
所以,今后应该以“国营为主,私营为辅”。不以国营为主,如何与群狼搏斗。私营这只小羊,斗得过狼群吗?而且国家强大要靠实力,实力是什么?是经济。所以经济要掌握在国家手里,怎么能属于私人?而且还属于外国人。
孔子对子路说:子路啊,你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啊!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而装作知道,结果做错了,后果很严重啊!
所以治国要靠通才,而不是靠什么专家,专家只攻了一头牛角尖,其它的他不知道。对于不知道的东西,也去听他的,后果很严重啊!
治国要用人才,领导也要有修养,避免有偏激的举动。
孔子做到了四点:一、不主观推测;二、不墨守成规;三、不顽固不化;四、不自以为是。用古文的话说,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主观推测,就是不要相信某种理论,因为理论本来就是人的主观推测出来的,说得虽然好听,但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因为理论没有考虑到理论以外的因素,因为没有考虑到,所以不全面;因为不全面,所以是错误的。
不墨守成规,就是不死搬硬套某种东西,因为各地的条件与情况是不一样的。就好象病情各异,用药也要不同,只服一种药,还不服出毛病来。
不顽固不化,就是要认清形势,应该随机应变。不要一条道走到黑,明明已经失误,还是死不回头,岂不撞得头破血流。
不自以为主,就是要集思广益,兼听则明。从古到今干大事的,都要依靠人才智慧决策,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孔子看到有些人崇洋迷外,拍外国人马屁,脑子糊涂,很看不过去,不由得感叹道:叩拜别人的祖宗,拍马奉承啊!
孔子来到卫国,一日外出散步,冉有跟在后面,孔子看到街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说道:真是热闹繁华啊!冉有很聪明,趁机讨教:繁华以后应怎样做呢?孔子说:使老百姓富起来啊!冉有说:老百姓富起来了,又应该怎样做呢?孔子说:教育他们,提倡文化,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都得到发展。
我们现在看上去很繁华,接下去应该使老百姓富起来了。
附:孔子原话出处
《论语·为政第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论语·子罕第九》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