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闲话国际关系

火烧 2009-11-14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文章围绕国际关系展开,探讨事件背后的逻辑与知识基础,分析人心难测与未来预测的复杂性,结合历史与文学视角,呈现国际关系的多维解读。

闲话国际关系                                程图

                                       

        国际间每时每刻都发生事。事有大有小,影响力不一。所谓大事,是否真的重要,而小事又是否微不足道。事已发生,人人都可以批评论断,或作茶余饭后谈话资料,但能否缕述分明,合乎事理,合乎逻辑,若是如此,背后需要什么知识作根基。

   

   

人心叵测

        人之心,如海底针,寻之何其难,因此察人是不易的。俗语说,一样米养百样人。人生百态,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或置身不同环境中,以及在不同的思想冲击影响下,在情绪不稳的状态下,常常发生不寻常的行径,异乎常态的表现方式。个体的人尚且不易察知预知,何况是统揽众多一个个人的国家。

   

   

望而知之

        测知未来的走向,人之所欲也。圣经有一大群先知,从撒母耳以至耶利米,预先告之以色列人的未来命运。内经云,望而知之谓之神。扁鹊通过“望”,便能断定齐桓侯之病,从腠理始,继而是血脉、肠胃、骨髓,以至死亡的时间。尽管此故事带有寓言性质,却是历代医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因而积聚丰硕的知识成果。托尔斯泰不是医家,是一代文豪,以深邃的目光洞识世事人情,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怀着欣喜的心情与托尔斯泰伯爵见面,会面后怕怕了,认为托尔斯泰的目光能够看穿他的思想感情,使他无所遁形。

        俗说,有诸内必形诸外,通过外在的,那怕微小的,是有脉络可寻,所谓见微知大是也。如红楼梦之贾政,为人严肃拘谨,因而必不言苟笑,凡事讲求规规矩矩。若是豪气云天,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必是不拘小节,为人随和,如水浒传之鲁智深。一个人如果积累社会阅历,具有文化知识,学会观察和处事细心,加上懂一点相学,在掌握一个人的本质,并了解其人的客观环境后,有七成准确能力去察人并预知其走向,,也不是十分困难的,当然也有至圣先师失于子羽事件的发生。

        虽说一国是一个个人的统称,国际关系如同扩大了的人与人的关系,但是,比人之生活环境更纵错复杂,内里涉及计谋,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虚实实,需要时间才能察之真伪,其次,又瞬息万变,最要命的是,国际事件往往与个人的具体生活并不是直接联系,因而不痕不痒,容易雾里看花,看不分明,甚至认为无关宏旨的,不当作一回事。

        虽如此,无论人事,无论世事,无论国际关系如何复杂虚实,表面上千变万化,总是有形或无形之中受制约于内在逻辑之力。或是历史逻辑,或是思维逻辑。鉴于往事,不仅有资于治道,也是知来的基础。古希腊和中国的传统都是重视过去的事,这是了解一个人或国家或国际事件的基础。

   

教授之言

        在中美关系与海峡两岸一书中,黄学海教授谈及如何了解国际关系的若干准则:

一.国际问题的突然发生

二.长期演变的国际问题

三.世界大气候的变化

四.对外政策的应变

五.国家制度和国防实力

六.地缘政治和双边关系

七.外交战略的运用

八.传媒报导的立场

九.国家领导人的背景和心态

十.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概括为六个研究方法:一是政治制度,二是外交政策,三是国防实力,四是邻近国家,五是领袖心态,六是人口资源。  

        这是研究的准则,能否在些准则的研究中,察知和预知世局变化及走向,这是不能划上等号,但是,没有这些准则为根基,谈论国际问题只是茶余饭后的泛谈而已,但是,掌握这些准则,又岂是一朝一夕之功,所以教授常说,培养一医生只是五六年光景,但培养一名国际问题专家,没有超过十五年以上,是谈不上的。

   

   

一连串如果

        如果不懂外交法则,解答不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为什么是在上海而不是在北京,而中日联合公报是在北京;如果不熟识宪法,无从了解一国之制,而各国宪法是不一;西方民主选举,有同有异,异同在哪,要弄清楚,否则容易误判,英美不同,德法不同;同样,君主立宪,日本与泰国之别在哪,英国与荷兰又如何;如果不了解一国领导者的背景,无从了解国情之变,譬如老布殊和小布殊统治之别;如果不懂人情世事,譬如有所求于人,必登门求见,如七二年尼克逊到中国,奥巴马也是,作为超级大国,首次拜访,说明中国之强大,不必明言;如果不了解国际大气候之变动,容易将奥巴马之访问,如同克林顿之访问中国一样,不能洞察这次访问,是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点;如果不懂国际法,无从了解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准则;如果不了解鎌疑犯相互递解,己属于政治范畴,就认为两岸关系一直处在经济层面。

        提出一连串如果,只想说明,国际关系是一门大学问。我是不懂的,我只懂得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经济的延续。政治,军事、经济三者是互为关连,若纯粹谈经济,没有政治知识,是很危险的,同样,没有相关军事知识,谈政治也危险,而谈政治,需要对一国之宪法认识,宪法背后有国际法,又有不同的国情。我的认识仅此而已,但有幸经常听到黄学海教授举办定期公开免费讲座,获益匪浅。教授能够将复杂的国际问题,三言两语道说出来,若演讲当日发生重大国际事件,能够立刻道说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作出判断,预知未来走向。无论世局如何多变,在教授眼中,如同多变的孙悟空,跳不出佛祖五指山。知识是死的,能否将知识化裁之,达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教授往往能够洞察先机,望而知之,这是至殝之境,艺术境界也。

        教授的讲座,我不缺席,如同久病成医一样,听多了,渐懂一些,并学习分析要窍,看问题的路向。教授常说,分析国际问题,一是逻辑,一是法理,处处有理据的。

        教授之言,我相信书本是找不到的。我重阅笔记,发觉仍有一定的价值,由于写得很简单,往往廖廖数语,只因当时只方便自己的记忆,而所谈的国际事件已明日黄花了,但一些准则或具体事例或可参考之,希望各位朋友阅之有得益,不被视作浪费时间。另方面,写笔记时仓卒,或许有遗漏、写错或误解,有可能与教授当时之言有出入,一些简明的地方,其实是需要说明的,由于时间久了,补充之,易扭曲教授之言,所以不写,避免加入个人之意见。

          

   

美国:  

1)                奥巴马访华,是中美关系重要转折点,如同一九七二年尼克逊访问。三十七年后,中美之间,彼此国力起了变化,通过与尼克逊访华的历史对比,明了中国当今的地位,美国为什么纾尊降贵,有所求也

2)                尼克逊访华,背后是基辛格主导,今次,同样是基辛格,基辛格是美国外交领域殿堂级人马,民主共和两党都尊崇的

3)                尼克逊访华,是联中抗苏,这是政治问题,还有经济问题,美经济很差,正因为通过访华,以美日安全条约,军事保护下,命令式的,迫使日元升值,日不得不低声下气

4)                西方选举,选举前的言论不可信。美国新总统上台,政策将会有什么变动,是鹰派当权,还是鸽派。而鹰派或鸽派,每国家都有这两派的。于美国,要留意四个职位的内阁人选,一是国防部,一是国务乡,一是国家安全顾问,一是驻联合国大使,从而知道未来的走向

5)                总统每天早餐,必与国家安全顾问共晋,谈及国际重要事项并商讨一天工作

6)                竞选时,候选人之发言人,就是未来安全顾问

7)                黑人奥巴马当选总统,是历史性,同样,留任属于共和党国防长盖茨,也是历史性,美国首次出现联合政府,即两党共治

8)                美国在位的副总统,必是下任竞选总统的人,若不是,如切尼,又是另一问题,因为其身不正,留下太多不光彩事,易成为对手攻击的死穴

9)                美之人权委员会,是专门对付共产国家,倡议者是罗斯福总统夫人,并担任主席,她的外家华尔街大亨,极端反共人士

10)        英一直主导美之外交,自七二年基辛格访华后,成为白宫的外交思维的创造者。侵伊拉克,基辛格是反对,贝理雅赞同,白宫听从贝理雅之言。侵伊之错误,英主导白宫外交划上休止符

11)        独栽,美之观点,是一党专政为准则,不看实质

12)        总统在任期满之前一年或年半,都不会发动战争

13)        尼克逊上台,专心搞好经济,连任后才搞国防外交,这是一般做法,经济好了,才有机会连任,而连任后没有机会再任

14)        美之军火买卖,白宫抽拥

15)        朝鲜战争后,美以保韩为名,实质防苏

16)        美日安全防卫条约内容,包括台峡变为公海。日向美提供统治台湾半个世纪的资料,日亦借美日安全网,发挥与台的关系

17)        美侵伊拉克,不是单纯伊拉克事件,演变成美与回教国家之战

18)        美之境外作战,将兵力分散世界各地,国内之兵力基本没有,是空的,对国家安全而言,是极危险的

19)        列根之大计,是推翻苏联,教宗一直是意大利人出任,为什么选出波兰人保禄,这历史性的变动,内里是什么乾坤,就是窥伺波兰天主教势力,起到无形精神力量,团结工会就是了,所以,教宗保禄遭到暗杀受伤,美派出医疗队负责。德国人出任教宗,也是同一理。德在欧盟之力量,以及德与中的关系密切,梵谛冈欲与中国发展关系,德人出任是最佳人选

20)        美以日防范中,又以南韩监控日,并提供北韩情报

21)        东南亚反共联盟,是美支持,后由澳洲接手,中与澳建交,澳停止支持,随即成立东南亚联盟

22)        美总统詹森解除负责越战之韦斯兰将军职务,返回国防部工作,就是免除日后的审判,因为接手者不是当初原来的负责人,国会不会处理之

23)        美增兵,一是加强军力,一是为撒退作准备

24)        美之外交口吻,若考虑,若未必,即赞同之意

25)        国会议员之秘书,必是自己妻子

26)        美之选举,选民以女性为主,女性之取向起决定性作用。凡战争的在任总统,都不是女性所喜的,所以,战争一拖长,选举招败

27)        哈佛国际关系研究所,是白宫的顾问和智囊团队的地方

28)        若与无邦交国接触,宪法规定,只能派副的,马英九访美,美派副手接见,可见重视程度,陈水扁之外交部长也没有此礼仪

29)        美为什么派外交、国防、安全三个部门的副手接见马英九,说明马英九的访问团中,有这三方面的人材,是马未来的内阁人选

   

   

英国

1)                英不想加入欧共体,是想组织英联邦,从而发展英联邦货币,事态的发展,只是英的幻想,当今英是破产的绅士

2)                英之能够入欧盟,英之威尔逊与德之布兰特是老朋友,通过德才能成功

3)                英之皇室婚姻,找其国较小,如英女皇之希腊亲王

4)                英之皇室在二0一五年左右瓦解,因皇室开支大,国民负担重。英女皇委任上议员的权力遭到取消;皇室的开支,一直是由各地的殖民地提供,殖民地消失,财政支柱断裂,而皇位之意义和价值是对殖民地而言,政治上的需要,英王巡视殖民地,代表英之权力

5)                英在欧洲地位,必然使英要面向亚洲,因为欧洲大陆是德法,如同当年葡萄牙和西班牙一样,面向海洋

6)                英之首相,必是英格兰人。白高敦是苏格兰人,这改变同样是历史性。一个人能够改变历史的惯性,是说明这人的能力绝不简单,制度能制肘人,人也可以突破之,如同基辛格之成为国务乡,因为他属于第一代移民是不可以担任,但国会修例更改,以便合乎出任职位的要求

7)                白高敦不赞同侵伊拉克,认为英之发展在亚洲,他当年的主张,并不是预见中国现今的繁荣富强,而是看到美之衰落,看到英在欧盟发展的局限,以及本土的限制,并清楚知道英之财政状况

8)                欧盟不卖武器给中国,是英之搞弄结果,英是美在欧盟的卧底

   

   

日本

1)自民党,是美扶持,所以不敢明目张胆亲中

2)首相上台,第一个访问的国家,必是美国,安倍晋三改变之,以访中国为先,这破例,说明日与美的关系倒退中,预兆日之根本性改变

3)麻生太郎提出大选,自民党赞同,明知道选举失败,为什么也赞同,说明日本人爱国,以国为先,次为党,再次为个人,这摆放次序,是西方国家所遵从的,让民主党主台,可以更改日美安全条约,使日本成为正常国家迈进一步       

4)日恐朝,因易吃弹,恐俄也是,依傍中才可以保安全,若与中俄和,日美安全条约的作用失去,美之东北亚势力要退出,日才可以成为正常化国家

5)自二战后,日一直是一党专政,由自民党长期执政,二是社会党,三是公明党,四是共产党,前三者都是财阀的代表

6)河野洋平在日之地位,如基辛格在美

7)日首相或外首相下台后,都参与国策委员会,是指导国家发展的权力机构,但不公开,权力极大,美国也有类似的机构,所以要明白一国之内部运作

8)日之防卫厅升为防卫省,有权与美商谈修改美日安全条约,以及谈论核武问题

   

   

伊斯兰

1)                萨达姆急于被处死,因为伊斯兰教规定,年过七十不准判死,而萨达姆将近七十之故

2)                萨死了,其追随者才会死心,若不死,难以扶持支持美的人,这是连根拔起之法

3)                长老会,宗教势力也,每个伊斯兰国家都有,势力很大,比总统还重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4)                长老会之中心,二战前是在德黑兰,今在开罗,是当今宗教文化中心

5)                真主党,前身是真主军,是苏联提出来的,由于是军队性质,不易掩饰,改为真主党,可以参政

6)                中东地区,美──石油,俄──军事基地,中──宗教文化,各取所需,暂相安

7)                中东,不是欠钱,是欠高科技,即国防

8)                叙利亚之军事和外交,是苏联训练的,俄在叙部署森姆飞弹,射程三千公哩

9)                美若绝对控制中东,欧、日都要听命于美

10)        中之介入中东,是通过俄的引入,面对美咄咄逼人,俄是无力应付,不得不如此

11)        美之航空母舰,一地区,只一艘,若两艘,是意识到前后都受敌,可作各自保护,伊朗之发射火箭,射程在自己领海,是警告美国之意,  

   

   

   

台湾

1)美支持马英九,因为马留学美国,凡求学之地,所在国必支持

2)美台关系法,是错的,是台湾关系法,美之内务法,不是外务法,中方无权干涉,是七九年中美正式建交前通过的,主要内容是,不准反攻大陆,又不准大陆攻台,可签证,可军售,台湾驻美的办事处,即外交大使也,台湾官员可访美,美之取巧,台湾官员到白宫之外接待,只要不在白宫内

3)研究台湾问题,首先要分析中美关系,中美冲突程度,特别要看中国之情况变化,再从国际情势之变看之

4)台湾与其他国家建交,以中华民国名义的,若独立,所建交国家不承认

5)陈水扁之贪污事件,若受赂者自爆出来,意味着大势已去,可作污点证人,否则死不认

6)马英九之贪污事件,国民党规章,凡上过法庭,都不准竞总统,这是蒋介石规定,方便自已一直掌权,这是与当今世界潮流相违,而中华民国宪法,却无此规定,按国际法,犯法也可以竞选

7)凡有公民权,都可担任公职,可参选,唯间谍、卖国、通敌,被削去公民权才不可以

8)马英九之贪污实情,由于台湾具有一国之实,有土地、人民、国防、外交,但又不具有国家之名,台北是首都之意,市长等同部长级,马英九市长出访不得不以私人身份,所以一切开支由马英九之私人户口支付,台湾政府预先支付给马英九,这是国际惯例,这是对外的做法,与其他县市不同,是对内,若私人户口有如马的庞大金钱,是贪污也,两者不可混淆

9)台在国际舞台活动空间,是美帮忙的

10)        从国际法看台湾,台之独立,完全有资格,却无资格代表中国,联合国规定,若一国之内有两个政府并存,由拥有六成以上土地的,就可以代表其国家

11)        台湾官员过境美,过境权由国务乡批,在美访问,由国会批

12)        按国际法,外交法则,台不是国家,是地区,不可能与其他国家有国防外交的关系,美之台湾关系法没有触犯这些法则

13)        台湾一代,蒋介石是反攻,二代蒋经国是保台,三代的,独立

   

   

中国香港

1)                中国于七二入联合国,在联合国内,要求英及葡萄牙签署不准延长殖民地统治,自此英不再派殖民官,而是外交官

2)                英管治殖民地,如香港,只有一间大学,精英来自香港大学,中文大学成立七二年,此改变,意味着英之管治结朿

3)                香港回归心态,一是历史遗留问题,殖民地统治一百多年;一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是制度问题

4)                影响香港的,一是中苏交恶,一是文革,一是七二年尼克逊访中,一是七九之开放政策

5)                中国外交官,每年都要回国听两星期的课,是关于国际形势及当地国家的情况

6)                胡温当政时期,是中国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超过历史任何时期。汉唐清只是与周边地区,不具世界性

7)                在北京举行中非论坛,非洲领导人全体出席,有数个与中没有邦交,也派出高级代表,震惊西方世界,因为西方国家也没有此能耐

8)                同样以史为鉴,温家宝与江泽民是不同的,如何演绎,这是外交艺术

9)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若翻译有问题,以中文为本,这是历史上的首次

10)        一国两制,如己之数子,随各人喜爱,但最重要,要承认是己之子

   

   

外交

1)                礼炮21或19,是礼貌性,不重要,实质是在国会演说

2)                在西方民国主国家中,外交礼仪最高规格不是国宴,而是在国会演说,温家宝访日,在国会演说,是破格,因为温不是元首,意味着日对中的转变

3)                外交礼仪是对等的,或升或降,说明访问的成果是好是坏,如副总理吴仪访美,白宫接待,布殊接见,说明吴仪之访问于美有利

4)                外交、国防,谁重,无轻重之分,外交向前,国防在后,只有前后之别

5)                外交术语,“回应”,即无行动

6)                英与伊朗之外交冻结, “冻结”有限期,不能超过一个月,期间彼此不交往,此冻结是危险,是不给面子,易断交

7)                外交中止,如分居,易复合。中止了,要下半旗,无外交任务,但有人员看守大使馆

8)                断交,即离婚,大使馆要拆

9)                国际法,世界上有三个国家承认,这个国家就成立了,所以,在这方面,台是紧张的,

10)        普京时代,中俄最好,贝理雅时代,美英最好

11)        召回大使,是比对方弱的抗议方法,驱逐对方大使,是己强

12)        外交,是谈协议的,一是公开的,另一是不公开的,以不公开为重,公开的,都是谈妥了

13)        政治是现实,国际政治是讲实力的地方

14)        特殊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此“特殊”唯有太空之国才有此条件,中俄在太空合作,美难安枕

15)        访问的目的,要看访问团的成员,如果以负责国企或民营人为主,说明以贸易为主,做生意也

16)        国际政治,也触及个人之交情,如英首相威尔逊与德国总理布兰特是好友,英入欧盟才容易。罗马尼亚之寿西斯古与周恩来相熟,而美驻罗马尼亚大使与寿西斯古熟,所以寿西斯古作中美桥梁,造成基辛格首次访华,巴基斯坦是基辛格第二次访华的踏脚石,也是基于此

17)        谈判是有底线,这是基本的,要了解之

18)        领袖的健康是保密的,否则,易被夺权,兵变,接着动乱

19)        缅甸独立后,不参加英联邦,是因为与中建交

   

   

经济及股市

1)货币是国家的标志,货币动荡,意味着政府动荡

2)股市升,有两个因素,一是经济,另一是货币升跌,或贬值

3)一九七五年前,黄金升跌与战争关系密切,七五年后不是

4)股灾发生后,说明经济差,战争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5)国际政治危机,若生活过得去,是不会发生战争的

6)美国建立贸易全球化,目的是,以美元作唯一的交易货币

7)美国库虽空,但黄金储备是健全,

8)人民币主宰亚洲,若与日元合作,美元在亚洲没有地位

9)全世界各国都想自己货币贬值,若升值,说明有钱,不想赚外国的钱

   

一般

1)国际事件无巧合,只有配合

2)国际组织具有监督作用,但要有钱有兵才有条件去监督

3)大学生在校园示威,毋须警方批准,源自英国观念,认为大学生具有独立能力,包括判断,但出校园就需要警方批准,因为影响公众

4)德在纳粹时代,女人无权,要返回厨房,是压制女权最严重的国家,但在一九六九年提出修改,允许女性担任外交官,认为在谈判桌上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5)竞选游戏,若牙尖嘴利,或过于俏丽,都是不利的

6)国之大中小,一千万以下为小,一千万至一亿为中,一亿以上为大,小的,易生政变,若中的,发动政变不易,地方官不一定听命,大的,必以内战方式进行,如美之南北战,中之国共战

7)一千万的小国,其领袖不轻言出国访问,易生政变

8)内战定义,两个政权对峙,三个以上,名乱局,伊拉克是也,所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伊拉克比内战更糟

9)联合国秘书长,必是小国担任,其辖下医疗、体育等,不论国之大小皆可

10)        组织之观察员,其权限,是无权发言,属于候补性质

11)        如何看突发事件发生,要了解通讯社的背景,以及所发生事件的国家与通讯社所在国的关系,不同背景的通讯社,报导重点不一,一般而言,法新社,德新社较为中立,

12)        国际有此惯例,凡粮食、医疗、国际组织,不可中断及阻挡

13)        国际原子能合作组织,确认中美俄都拥有越洲飞弹,毁灭性武器,联合国规定,凡有这类武器的国家,彼此都必须有热线,方便元首直接对话,此热线由国际原子能合作组织监控,恐妨彼此误会

14)        英法是海底核爆,没有证明拥有越洲飞弹,所以不像中俄美一样

15)        国际会议之照相,有规定的,一是论资排辈,一是按国之大小,一是与所在国的关系程度,一是出席者的资历,一是女性,一般而言,对女性是尊重的

16)        一部门副手,是干实务的主要负责人,是握实权者,正的,是对外,六十年代以后,共产国家也行此制

17)        凡协议出台前,必定以强硬口吻谈论,最重要是看协议的结果

18)        凡谈判,要看对方委派什么类型的人,是打手型,还是斯文型

19)        一国之内,如西方,必有两大党,一是以白领及中产,另一是代表有钱的

20)        伦敦大学不著名,但政治经济研究所是首届一指,此科毕业生,在政治舞台上最有影响力

21)        联合国规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几大洲划分,二战后,认为几大洲的划分过于笼统,以区域划分。凡一区域发生之事,由所在地区国家解决,此区以人口、领土、国防实力、外交力量,公认为的一哥负责,作为安全体系,联合国希望每一区域推举一个“一哥”,此做法,美反对

22)        按国际法,如东北亚,边缘国家可关注。“关注”,按外交之意,是行动也,因为邻近国家发生的事可能波及,如难民潮,如军事冲突,如火灾波及,因此有权干预邻近国家,如果不是边缘国家的,派兵干预,就是侵略

   

        教授常言,国际关系是放大了的人事,如果能够察知预知国际关系之变动和走势,并找到应对之道,于社会,于人事,于个人,只是小儿科而已。

   

   

后记

        香港是高度商业化社会,以财富,以赚钱能力衡量人之价值,所以涌现大量商业人材,这是合乎常理,但冒出一个国际关系的高手之中高手,是异数也,更难能可贵的是,教授能够三十年如一日举办定期免费公开讲座,其热情,其胸怀,其伟大,我深表敬意,崇高的敬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