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五普数据,拥护数学“笑咪咪”的提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如下,考虑减少表格,按5年组数据列表;计划生育以来至2000年列出全表。单位均为(人)。
|
年龄 |
合计 |
男 |
女 |
出生时间 |
性别比 |
|
总计 |
1242612226 |
640275969 |
602336257 |
|
|
|
0-4 |
68978374 |
37648694 |
31329680 |
1996-2000 |
120.2 |
|
5-9 |
90152587 |
48303208 |
41849379 |
1991-1995 |
115.4 |
|
10-14 |
125396633 |
65344739 |
60051894 |
1986-1990 |
108.8 |
|
15-19 |
103031165 |
52878170 |
50152995 |
1981-1985 |
105.4 |
|
20-24 |
94573174 |
47937766 |
46635408 |
1976-1980 |
102.8 |
|
25-29 |
117602265 |
60230758 |
57371507 |
1971-1975 |
105.0 |
|
30-34 |
127314298 |
65360456 |
61953842 |
1966-1970 |
105.5 |
|
35-39 |
109147295 |
56141391 |
53005904 |
1961-1965 |
105.9 |
|
40-44 |
81242945 |
42243187 |
38999758 |
1956-1960 |
108.3 |
|
45-49 |
85521045 |
43939603 |
41581442 |
1951-1955 |
105.7 |
|
50-54 |
63304200 |
32804125 |
30500075 |
1946-1950 |
107.6 |
|
55-59 |
46370375 |
24061506 |
22308869 |
1941-1945 |
107.9 |
|
60-64 |
41703848 |
21674478 |
20029370 |
1936-1940 |
108.2 |
|
65岁及以上 |
88274022 |
41707888 |
46566134 |
1935年以前 |
89.6 |
|
年龄 |
合计 |
男 |
女 |
出生时间 |
性别比 |
|
0 |
13793799 |
7460206 |
6333593 |
2000 |
117.8 |
|
1 |
11495247 |
6332425 |
5162822 |
1999 |
122.7 |
|
2 |
14010711 |
7701684 |
6309027 |
1998 |
122.1 |
|
3 |
14454335 |
7897234 |
6557101 |
1997 |
120.4 |
|
4 |
15224282 |
8257145 |
6967137 |
1996 |
118.5 |
|
5 |
16933559 |
9157597 |
7775962 |
1995 |
117.8 |
|
6 |
16470140 |
8866012 |
7604128 |
1994 |
116.6 |
|
7 |
17914756 |
9590414 |
8324342 |
1993 |
115.2 |
|
8 |
18752106 |
10014222 |
8737884 |
1992 |
114.6 |
|
9 |
20082026 |
10674963 |
9407063 |
1991 |
113.5 |
|
10 |
26210044 |
13811030 |
12399014 |
1990 |
111.4 |
|
11 |
25137678 |
13110848 |
12026830 |
1989 |
109.0 |
|
12 |
24576191 |
12779621 |
11796570 |
1988 |
108.3 |
|
13 |
25282644 |
13619530 |
12663114 |
1987 |
107.6 |
|
14 |
23190076 |
12023710 |
11166366 |
1986 |
107.7 |
|
15 |
20429326 |
10598460 |
9830866 |
1985 |
107.8 |
|
16 |
20313426 |
10468201 |
9845225 |
1984 |
106.3 |
|
17 |
20065048 |
10275677 |
9789371 |
1983 |
105.0 |
|
18 |
23100427 |
11783695 |
11316732 |
1982 |
104.1 |
|
19 |
19122938 |
9752137 |
9370801 |
1981 |
104.1 |
数据来源: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等,《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
1.
对上面的表内数据进行一些计算。
由于40岁以上的妇女基本生育完毕,因此比较0~19岁和20~39岁两个年龄组的人口。
0~19岁有386558759人,20~39岁有448637032人,即,1980年开始的计划生育在实行20年以后,到2000年,出生人口减少了6200万,每年出生人口从高峰的2000~2500万降低至1149~1522万。
再把0~19岁分2组,0~9岁组人口只有10~19岁组的70%。
0~9岁组人口是逐年递减,从大约2000万递减到1300万。
而估计每年的死亡人口就是约1300万,下文将做出估算说明。
2.
【如果将女性以5年为一个组别,那么,总和生育率的计算公式就是:总和生育率=∑(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5);如果年龄组是以1岁为组别的,那么,总和生育率的计算公式就不用乘权数了,其计算公式为:总和生育率=∑(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186374.html)
据此定义,总和生育率也可以用青少年人数除以全体育龄妇女人数得到。考虑加大分子将提高计算结果,育龄妇女按20~49岁考虑,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0~19岁男女人口为386558757人,20~49岁女性人口为299547861人,总和生育率为:386558757÷299547861=1.29,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结果是1.22,说明以上述计算方法还是比较靠谱的。
根据计算公式,相邻年份的总和生育率的值就有数学上的波动范围,最大的增加是1,即每个育龄妇女都生育1个孩子,即,2001年的总和生育率要变为2.22,需要29954万的妇女每人在2001年生1个孩子,即出生2.99亿。
要是在10年内把总和生育率提高1,需要每年多生育近3000万,加上本来应生育的约1300万,则每年需要出生4300万人。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2000年总人口126743万,比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提供的普查124261万的结果多2482万人。即便把这个“漏报估计”多出的2482万人计入,2000年的总和生育率可以计算一下,误差是不会超过那个“漏报估计”的:(386558757+2482×10000)÷299547861=1.37。
【笔者认为,倘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果真降低到1.5的低水平,政府应采取干预政策,抑制总和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国家人口计生委政法司司长于学军:《中国人口生育问题研究综述》)
3.
【根据1990年全国生命表(两性合计),每1000个出生婴儿大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由于死亡概率的变化十分缓慢,所以 5.4%和12.1%的家庭会经历孩子夭折的风险几乎难以规避。根据2000年五普数据,我国农村地区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但现在无后的家庭有57万之多。】(穆光宗:《构筑以人为本的人口政策和人口战略》)
仍然以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的数据为准,去掉零头,四舍五入,1999年出生了1150万人,2000年出生了1379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8227万,按预期寿命72岁每年均匀死亡计算,每年老人死亡1100万;0-55岁人口107530.9万,死亡率12.1%[1],按每年均匀死亡计算,每年死亡232万。总计死亡1332万,也就是说,1999年很可能是人口减少151万,2000年增长57万人。
即,2000年前后中国的人口增长就已经基本停止,在增减之间小范围波动。
4.
根据《计生委:中国计划生育不是一胎化政策》一文中,原计生委主任张维庆提供的计划生育数据:
【中国城镇和部分农村实行的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部分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35.9%,也就是说总人口中35.9%是属于生育一个孩子政策的。在农村,实行生了一个女孩再允许生一个的,一共有19个省,它占总人口的比重是52.9%。在农村我们允许生两个孩子的,有5个省,占总人口的9.6%。在部分省或者部分地区,如人口比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允许生两个以上孩子的生育政策的,占总人口的1.6%。】
根据以上说明,可以算出中国的政策生育率:
35.9%×1+(52.9%÷2×1+52.9%÷2×2)+9.6%×2+1.6%×5.8=1.43
计算说明:“在农村,实行生了一个女孩再允许生一个的”,叫做“一孩半”,考虑出生性别比1:1,即这52.9%的总人口有一半的人可以生2个。“实行允许生两个以上孩子的生育政策”的地方,按计生委担心“放开计划,人口爆炸”需要的出生率5.8计算。
考虑出生性别比为1:1,“只准生一个”的人口比例为:35.9%+52.9%×0.5=62.35%。
5.
结论是,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口在2000年前后就已经达到峰值,开始进入人口减少时期。
1961-1970年出生的人口在2000年为2.36亿,是1991-2000年出生人口1.59亿的1.48倍。
1966-1970年出生的年龄组人口进入死亡期后,即大约从1961+72=2033年开始,平均每年死亡2360万,再考虑青壮年死亡,每年大约死亡2500万,中国人口就进入锐减时期,每年减少大约1000万。
6.
搜索到结果:【1980至1995的15年间全国耕地减少433.43万公顷,相当于减少了一个安徽省的耕地(1995年实有耕地429.11万公顷)】——这些数据一会用“亩”,一会用“公顷”,为了统一,折算为亩,433.43万公顷为6501.45万亩。
http://news.sina.com.cn/c/2006-04-11/20338670667s.shtml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到1.4亩 为世界40%》【截至 2005年10月31日 ,全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已由10年前的1.59亩和2004年的1.41亩,逐年减少到1.4亩。】【国土资源部报告显示,中国10年耕地减少1.2亿亩】
【2009年2月26日,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8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又比上一年度减少29万亩。】
1995年到2005年耕地减少1.2亿亩,2006年减少400万亩,2007、2008两年共减少126万亩,加上1980-1995年减少的大约6500万亩,总计1.9亿亩。按18亿亩“耕地红线”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日13.28亿人口,人均耕地1.36亩,1980年以来消失的耕地可以养活1.4亿人。
7.
现在不可再生的资源如金属、矿物燃料支撑着现在的生活方式。但是现行的生活方式改进的余地很大,可以实行“小而全大而全”的倒退之路,将尽可能多的人安排在其工作的地方居住,从而尽可能节省社会交通成本,大量的小汽车也就没有必要造出来,从而节约大量的钢铁和石油。
工作时间倒退到“封建时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又节约大量电能。
大宗消费品采用分配制,则又可以取消大量的广告造成的资源浪费。
总之,另外的节能技术可以继续探讨。至于资源代替技术,完全可以借鉴“封建时代”平民的生活方式中可以借鉴的部分,就不讨论了。
8.
“赋、比、兴”的学术写作技术是《诗经》开创的,被诸子百家继承,到庄子那里得到特别的发扬光大,叫做“寓言”,就是不直说或没有能力直说,把想表达的“言”“寓”在讲故事里。
这个写作技巧早应该过时了,早被定义为“形而上学”技术,有了丰富深刻的批判。世界上早就该流行“我是机器人,冷冰冰,冷冰冰”的“理工科思维”写作技术。
首先看看【道刀】网友。【道刀】网友既担心人多了人均资源要减少,资源没有了大家都要完蛋,【一胎制应至少再坚持30年】,又说〖 【sdgm】你咋不去问问易富贤呢?放着那么多重大问题全然不顾,jjww忽悠一个几百年后的莫须有的问题,居心何在? 〗——这个就是没有机器人写作技术了,逻辑出了严重问题,因为资源完蛋也是几百年后的问题,也是不能肯定的事情,担心资源在几百年后完蛋跟担心人口在几十年后出问题,哪里有什么“居心”的上下之分。
有网友评价【智能立方】网友要讲1001夜,甚至论断【智能立方】网友像疯僧,特别过分的是【sdgm】网友有人身攻击的嫌疑,怀疑【智能立方】网友是第五纵队,都是没有做到“我是机器人,冷冰冰,冷冰冰”的合格写作技术。
【智能立方】网友无非只“赋、比、兴”中的“比”用得比较多,也就是“比喻”之“比”的学术写作技术,机器人技术不怎么会而已嘛。毛主席说“百家争鸣”时候反革命言论不让放,那也是因为他是执政着,【智能立方】网友的即使有种族灭绝言论和反人类言论,指出来就可以了嘛。
【智能立方】网友拿毛主席的话来讲道理,很好很好,应该鼓励,还要继续鼓励【智能立方】网友研究毛主席在什么社会背景说的话,别的时候对同一个问题又怎么说的。
【智能立方】网友第一篇文章中的批评是有可取之处的,【中央到各地的计生委居然被诬蔑成了既得利益集团】,但“诬蔑”是“赋”,应该用机器人写作技术改为“被他们怀疑为”,这样才比较理工科。用船和人来比喻国家和人民的关系,写诗是可以的,但讨论人口这个科学问题就不好了,性质不同的事物,说了等于没有说嘛,何亚福错了,跟着错就不对了。“自由主义人口理论”也是个论断,需要证明一下才行。
【智能立方】网友第二篇文章纯粹学了《庄子》的写作技术,只讲了个西方寓言,什么问题也没有说清楚。“走着瞧”是什么意思?走着瞧是什么也不管的意思,根本不是科学的态度。【智能立方】网友说【计划生育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个说得很好,国家人口计生委政法司司长 于学军 先生已经提出了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降低到1.5的低水平时候要实行鼓励生育的“计划生育”建议。【智能立方】网友说【大国空巢这本书的梗概和ppt我是看过的,我觉得是垃圾,所以要批判;】——这完全就是没有基本的学术技术了,你要批判完了才下“是垃圾”的结论才合适,而且这个“是垃圾”的结论也不属于机器人写作技术,非常不科学。
【智能立方】网友第三篇文章终于开始涉及科学了,很好。列举了不少资源情况,计算出来就快完蛋。但结论就不科学了,没有论证,只问了个问题【设想一下当代人或若干代人以后,这些资源开采完,后代将如何面对那时的资源短缺呢?】——我就可以回答一下,那些资源完蛋后,就翻历史的故纸堆,学习没有那些资源的古人是怎么生活的,未来的人就可以继续生活下去了嘛,比如我们的周朝就有冰箱,秦朝就有空调,都是可以学习的。
【智能立方】网友第四篇文章就特别有毛病了,前文已经分析了,根据第五次普查数据,中国的人口早在2000年左右就停止了增长,【人类何曾意识到自身的繁衍应该受到控制?】就是无的放失。【智能立方】网友把人类比喻成地球的肿瘤,这个写作技术也是“寓言”,而且是个价值判断,把人类当癌症给否定了,有反人类的嫌疑。【人类的“细胞”就是人的个体,正如细胞对于人体一样。】这个也是比喻,而且没有比正确,细胞是分裂的最小组织单位,人类的生育单位是“家”不是个人,【智能立方】网友的学术水平显然也有待提高。
【智能立方】网友第五篇文章仍然是采用“寓言”的写作技术。种族灭绝罪的第二条“严重摧残这个人群的成员的身心健康”,【智能立方】网友人类将比喻为发胖的病人,需要减肥,严重藐视人类个体,很容易严重摧残人类成员的身心健康。【智能立方】网友说【如果目前人口总规模是不合理的,是盲目的,是无意义的,那么维持2.1的世代更替水平保持这个人口总规模是有意义的吗?为何不可以在一段时间维持较低的出生水平以使得人口总量逐步减少以减缓与环境的紧张关系呢?】【中国人口总量已经超过中国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紧张已经十分明显。】——这个言论根本就没有机器人写作技术的分析,建立在“如果”的基础之上,反问根本就是多此一举;后一句也是结论,【智能立方】网友甚至都不读基本的资料,说中国现在就人口超过环境容量,要知道计生委的科学研究结果是中国的最大人口容量约为15亿人或16亿人左右。【智能立方】网友搞“如果……就……”的学术技术,直接判断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中国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力”,是非常落后的,还停留在战国诸子百家时代的“譬”“若”的写作技术阶段,社会科学也是科学,要与时俱进嘛。至于“环境危机的现状的报道”列举的危机,也是列了后什么都没有说,完全没有论证人口因素占了多大的权重,【智能立方】网友知道“权重”这个概念的意思吧?
【智能立方】网友讲起科学来确实没有讲寓言顺畅。第六篇文章《荒谬的HDI崇拜!》一文特别体现了这个特点。HDI的三个组成部分苏拉密的文章作了完整的介绍:
1)健康长寿的生活,用出生时预期寿命表示;
2)人民的科学文化、人均受教育水平——用成人识字率以及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毛入学率表示;
3)体面的生活,用人均GDP表示。
【智能立方】网友论证出【出生率都会影响到人口总量,从而影响到成人识字率和综合入学率】,又降低“人均GDP”,只不影响“预期寿命”一项指标——可是这个并不推翻HDI与生育率【相关指数达到-0.9以上】的结论啊,另外的那10%不相关嘛,远比每年出生的那千万级人口降低10亿级人口总量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和“人均GDP”要小嘛。另外苏联解体,无论是“预期寿命”还是“人均GDP”都剧烈下降,就“人均受教育水平”变化不那么厉害,HDI大幅降低,人口却随着HDI的降低而降低,用这个事例讲“寓言”也要有说服力一些嘛,尽管“大国空巢们”仍然可以包含在那10%不相关里面。
【智能立方】网友最后得到结论【可见什么“HDI的增高必然带来生育率的下降”,从理论和历史来看都不成立。】用的“理论”是【智能立方】网友自家论证的理论,用的历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前夕”的历史,根本就没有讨论到HDI超过0.5之后的人类“现代史”嘛——【HDI在0.5以下都是高生育率,HDI达到0.5之后,生育率将急剧下降。中国1970年代初HDI就已经突破0.5】——【智能立方】网友难道要学笔者老把眼光放到夏商周?
9.
根据数学同志的笑咪咪主义,所有“过剩人口”都应该招为警察、或大学生、或一直亏损的国营企业员工、或每人发一台电脑让他们当宅男宅女过一辈子免得开车旅游出去破坏环境,等等。根据这些提议的点拨,我反对“精简机构”,那是毛还没有死的时候建立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的不得已办法——现在还有谁主张个个男人必须种地以获得粮食、个个女人必须织布以获得衣服,否则就是压迫剥削阶级?
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养老精华,即【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笔者强烈建议,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官方机构和半官方机构,包括计生委各级机构,包括各级学校,都应该继续膨胀,把所有五十岁以上的人全部吸收。所有20~40岁的人都得去搞生产,不得靠任何管理职位吃饭。
笔者这个办法解决养老,肯定比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小平的办法好,李研究员的办法是《笑迎人口老龄化,老来我自有安排》:【车到山前必有路,无路我就跳大江。反正早晚是一死,人生不过梦一场。】
数学同志还研究出了一个“机器人共产主义”,这是个好主义,迄今无人能推翻这个主义的根基。根据这个主义,无论将来老年化达到什么比例,比如40%吧,中华民族都不会饿死。就是现在,大宗财富也是20%左右的主要劳动力生产的,按【智能立方】网友的术语“大国空巢们”以为劳动力减少国家就经济崩溃?瞎扯嘛,赵国长平之战被坑杀40万劳动力,当时战国七雄,每个国家不过五六百万人口,赵国被割了不少土地和人口,等于是一战就死了大部分的主要劳动力,人家赵国不但没有饿死,仍然还可以继续打仗打败燕国的侵略嘛。
大家看看,要笑咪咪讨论问题,根本就不难嘛。干嘛那么大火气。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