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水数百亿国有资产流失或成“天字”大案
山西沁水39名老干部检举信续:传吕中楼意欲潜逃
【世界晋商网讯】昨日山西沁水39名老干部网贴曝沁水数百亿国有资产流失大案后,网友热议,舆论关注。
由于一直跟踪此事,发现今日39名老干部又发新贴,继续曝出猛料。贴中称:“在舆论聚焦此事之后,我们也得到一些新消息:据知情人透露,吕中楼害怕自己官商勾结侵吞国有资产的事情败露,一段时间以来陆续在向境外转移资金,目前正在计划外逃,以逃避调查和法律的惩处。”
同时,他们也呼吁纪检和公安部门密切关注吕中楼的动向,防止其实施外逃计划。
吕中楼是否会外逃也只是一个推猜,涉案金额如此巨大,如果有关部门启动调查程序,查明事实,吕中楼很难全身而退。
本网将继续关注此事的进展。
网贴曝山西沁水数百亿国有资产流失或成“天字”大案
山西晋城煤企近百亿国有资产被贱卖给外资企业的新闻热度未减,同属山西晋城地域的沁水县又曝出猛料:沁水县39名退休党员、干部实名举报数百亿元国有、集体煤矿资产在十年时间里通过官商勾结等手段变成个人资产,流失总额推测约计800亿元。果真如此的话,这或将成为迄今为止国企改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天字”大案。
7月8日,标题为《山西沁水县十年间数百亿元国有资产被官商勾结侵吞流失--39名老干部的一封血泪检举信》曝料贴在中国调查纪实网首发后,迅速引起了网友的关注,数千字的举报材料中详尽地描述了在该县“三矿一站”(四个国有煤炭企业的统称)在改制过程中存在国有股份无端缩水,外来民营公司并非战略投资者,而是虚假空壳公司,相互之间关联度高,未花一分钱就拿到了国有煤矿75%的股份,在签订改制协议中低估国有资产价值,受让方分四年支付实物资本等怪现象,并且直指当地官员与私营企业主形成利益共同体,掠夺巨额国有资产,同时配有证据资料和相关图片,落款是山西沁水县39名党员、干部。
《小康》杂志曾报道有人企图收买调查此事的记者
《了望东方周刊》2005年的新闻报道
事件焦点人物吕中楼
沁和能源股东频繁变更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网贴列举沁水煤矿改制中存在的违法问题
浏览这个曝料贴,发现这并非新近发生的事件,而是近十年未能得到解决的积案,媒体对此早有报道。2003年温家宝总理曾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亲自就此事批示有关部门要严查,但最终没有明确结果。
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山西沁水县 国有资产流失”关键词,会找到2003年至2005年间媒体刊发的关于沁水煤矿改制调查的数篇新闻报道,从《山西晚报》到《新华每日电讯》到《了望东方周刊》,篇篇皆是质疑改制过程中程序涉嫌违法,采矿权等无形资产未被评估,改制重组企业在股权设置和转让付款方式上严重违法等,显示国有资产存在巨大流失,并一度引起强烈争议。
质疑集中于国资流失 涉及金额巨大
曝料贴列举了对沁水县国有煤矿改制的种种质疑,足足有七大“罪状”,显然“39名老干部”在不断举报的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证据,在法律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
据曝料贴称,沁水县“三矿一站”(指永红煤矿、永安煤矿、侯村煤矿和嘉丰煤炭集运站,)改制为沁和能源公司,近5亿元资产(不包括采矿权、土地使用权及无形资产)被低估为1.27亿元,国有股份只占到25%,而四家民营企业只出3750万元实物注资,且在一年内分三次付清。从这种股权设置和支付方式不难看出,压低国有股权份额的同时给了“四大公司”一个时间差,接手经营当时利润很高的四个国有煤矿,一年内产生的利润足以支付3750万元,这相当于一分钱没花,“借鸡下蛋”,羊毛出在了羊身上,一个典型的资本运作“空手道”案例。
据2005年6月16日《了望东方周刊》中题为《山西沁水煤矿改制调查》报道,原煤矿负责人认为,“民营公司实际上只付出了375万元”“如果以改掉的国有煤矿年回报1亿元计算,投资收益率高达3000%”。
而“四大公司”的神秘性更是令人生疑,除了吕中楼为法人代表的晋城中嘉实业公司外,其他三个北京大公司都被冠以宋庆龄基金会、中科院等名头,39名老干部的一封血泪检举信中称一位记者调查的结果是:“宋庆龄基金会证实其下属单位没有中国和平投资公司,中科院也证实其下属单位无中国大通实业公司,两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均系吕中楼的同学,而润新公司是负资产企业,并非所谓的北京‘大公司’,实质上都是吕中楼一人操纵,完全是以虚假公司设计好的资本运作圈套,直到最后,应该出资25%的和平公司分文未付。”
据公开报道,2004年改制后不久的沁和能源公司在董事会上大幅调整公司股权结构,踢走了大股东“和平公司”,原因不明,国有股权再次降低为18.7%,之后参与改制的“大通”和“润新”也相继“消失”,又引入两张新面孔,“频频换脸”是战略发展需要,还是“过河拆桥”?更让人产生除了晋城中嘉实业,其它公司不过是搭个架子,套取国有资产的臆想。
在配发的图片中有一张近年来沁和能源公司股权变更的“历程表”,如果有关部门对其背后的隐秘联系做深入的调查,应该能够揭开是否“做局”骗取巨额国有资产的真相。
所谓数百亿国有资产流失说法依据何在?事件的焦点还在于改制过程中对高价值的采矿权和土地使用权未作资产评估,相比于一般工业企业,资源储量不像其它固定资产那样容易计算,但忽略不计却是万万不能的。如果仅从地面资产去评定,显然就漏算了国有资产的最大头,从“三站一矿”总计年产量达230万吨来看,包括煤炭可采量、探矿权、采矿权、土地使用权资产总价值超过数百亿元。
因此,沁和能源公司被指无偿占用国家资源,数十亿利润收入个人囊中也不无道理。前任矿长在接受《了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资源型企业最核心的资产,但是沁水县将国有煤矿改制为混合所有制、民营占75%股权的企业,却根本没有涉及采矿权变更问题”。此次39名老干部的一封血泪检举信中也称“在改制过程中,除实物资产外,沁和没有对采矿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及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作价,收回价款,原国有企业享有的资源被沁和无偿占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沁和一直没有办理采矿权变更手续,仍以“三矿一站”的名义进行生产经营,从程序上是严重违法的。其不变更手续主要原因是从2003年8月起,山西省停止了煤炭资源的无偿使用,对采矿权进行有偿出让,以沁和煤炭资源总储量10亿吨来计算,要想获得采矿权至少要拿出10亿资金。而实际上转为民营企业的沁和分文未花,掘取巨大的国有家资源。”
吕中楼或是商场“双面人”?
在沁水国有煤矿改制过程中除了备受指责的沁水县政府,主角便是现任沁和能源公司董事长的吕中楼,改制后几年的结果表明,沁水县大量的煤矿产权集中于吕一人身上。
在沁和能源公司网站的简介表明“沁和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由恒能国际、沁水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晋城中嘉煤炭实业有限公司三家单位共同出资组建的中外合资企业”。
网站的领导介绍一栏中写有董事长兼总经理吕中楼具有经济学博士学位, 曾获“山西省优秀企业家”、“山西省青年实业家”,“晋城市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等称号,并有《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证券经济理论》、《中国股票市场》等著述。
吕中楼作为沁水县第一“风云人物”当之愧,因为其伴随成功企业家而来的还有大量争议之辞。网贴中称,吕中楼获得原始积累只是因为攀上了时任沁水县嘉丰镇党委书记、现任沁水县政协主席马刘勤,以低价获取了嘉丰镇南凹寺村煤矿,成为其掘取沁水资源领域的第一桶金,并因此与马刘勤、申会(时任沁水县委书记、现任晋城市政协副主席)等人结成了官商利益共同体,不断效仿第一桶金的运作模式,直至将沁水县8座国有、集体煤矿800亿元资产装入个人囊中。
网贴和前期的媒体报道还指出,马刘勤在任“三矿一站”改制组组长时,为吕中楼提供了便利,并持有暗股,没有官员帮忙,巨额国有资产很难轻易流到民营企业个人手中。
有着众多成功企业家名誉的吕中楼,还被指责为了牟取个人利益,在煤炭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以还借款形式强行清退永红煤矿500多名职工的职工股,侵害了职工群众的利益,并在处理与职工发生的矛盾时,动用警力和黑恶势力,社会负面影响很大。
也有人曝料说吕中楼擅长打“国字号”企业大旗,搞公司注册,并身兼多家公司的法人和股东,涉猎领域颇多,通过资本运作和漏洞不断使个人资产增值,是设局高手。
当然,作为沁水县财政支柱产业的当家人,人们看到的是沁和能源为地方税收所做的贡献,山西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晋城市政协委员等身份也让吕中楼多了一些光环。
由于争议不断,吕中楼到底是企业经营大师还是阴谋家,目前还难有定论。
沁水县方面认为改制成功
据公开报道,由于群众反映沁水国有煤矿改制中存在很多问题,上访不断,各级领导都曾做过批示调查此事,包括温家宝总理也亲自批示过,调查先后进行了几次。
据《了望东方周刊》报道,吕中楼认为“省里调查组在沁和调查了十几天,非常严肃认真地了解了各方面的情况,最终做出了‘三矿一站’改制方向是正确的结论。”
而沁水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邵委员也持不同观点,他分析说,国企改制的方向当然没有错,干部群众质疑的不是改制本身,而是改制方式和方法。
而备受诟病的当时的改制组组长马刘勤接受采访时说,“改制是否成功,关键看两点,一看职工,二看税收。”他还认为,改制是为了做大做强,引入北京的大公司是为了争取上市融资。
据知情人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沁水县人民政府2005年7月16日印发的《关于我县“三矿一站”改制有关情况的说明》中将媒体报道中的质疑一一说明和解释,认为企业改制成功,没有大问题。
在39名老干部的一封血泪检举信中,列举了改制过程中程序违法问题,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这样的重大改制,没有经过上级党委批准,也没有经过本级人大审议,更没有召开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明显是违法的,不能不让人怀疑暗箱操作的可能。
网友热议:39名老干部实名检举是义举
网贴被多家论坛和网站转载,也引发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认为,在沁水曾担任各级部门主要职务的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能够实名检举,说明可能存在严重问题,他们的责任心令人敬佩。也有网友对此持悲观态度,总理批示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说了也白说,很多调查都流于形式,人家早就想好了应对之策,担心这些老干部会不会受到打击报复。一位网友则认为,最近高层反腐决心很大,很多高官都落马了,只要中纪委顶住压力和阻力,事情肯定能查得清楚。
沁水煤矿改制发生在2001年--2003年之间,事情已过去八年,早有媒体做了深度报道,最终无果。山西沁水县39名老干部的检举是否能引起有关部门和媒体对数百亿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关注,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