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经济增长引发印度自杀潮

火烧 2009-10-21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印度经济增长引发自杀潮,中产阶级与农民因经济压力和心理困境选择自杀,社会冷漠加剧问题,需关注弱势群体与社会和谐。

星岛环球网消息:今年的十月份还未过半,印度便接连发生了几桩新兴企业主举家自杀的悲剧,引起印度社会热议。

《世界新闻报》报道,记者每天在翻阅印度当地报纸时,经常会看到此类有关自杀悲剧的报道。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举家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全社会对这一现象的强烈关注。本报记者在对这类悲剧感到痛惜之余,也认真探究起自杀事件频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中产阶层举家自杀
  
    据印度媒体报道,本月7日,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一名55岁的商人辛哈在面临破产压力后,开枪射杀自己的妻子和一儿、一女后上吊自杀。这个家庭的悲剧在印度掀起了一阵涟漪,一些评论家在电视节目上对目前印度社会急剧变化下人们的压力陡增等问题议论纷纷。
  
    辛哈的悲剧并非绝无仅有。本月2日,印度首都新德里一名38岁的青年企业主管巴札克由于面临无法解脱的财务困境,与妻子共同自杀,自杀前还用毒药毒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
  
    此外,今年7月和3月间,印度也分别发生过一对夫妇,以及一家四口(一对夫妇和两名女儿)服毒自杀的悲剧。在《世界新闻报》记者看来,以上这些悲剧还只是见诸报端的少数案例而已,更多类似的事件并未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
  
    印度国立尼赫鲁大学知名社会学家尤甘达-辛赫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表示,这种以死作为解脱的家庭自杀悲剧,在贫苦人家或上等社会里并不常见,主要发生在新兴的中产家庭里。这是因为“上等社会家庭有丰厚家产作后盾,贫苦人家安于群聚的结构”,但跻身中产阶级的家庭一旦出现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困难,结果常常难以收场。
  
  南部每天有农民自杀
  
    不仅中产家庭屡屡曝出自杀的现象,印度还有一个群体——农民的自杀也格外引人关注。据印度媒体报道,由于今年雨季不正常,印度大片农业地区面临歉收,许多农民因损失惨重,无力偿还前期投入时所欠下的高额债务,因而不得不选择自杀。今年夏季以来,已经有100多位印度农民因为无力偿还欠债而自杀。
  在印度南部的安德拉邦,几乎每天都有媒体报道农民自杀的事件。安德拉邦70%的人口以农业为生,由于干旱导致歉收,在过去两个月内自杀的农民总数超过25人。这些人中许多是由于难以忍受债主的逼迫喝杀虫剂自杀的。
  安德拉邦一位高级官员近日称,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毕竟印度农民是国民的主体,政府将极为严肃地对待改善农民处境的问题。
  
  遭遇经济和心理困境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印度人走上自杀的不归路?一名印度社会心理学专家指出:印度发生的自杀,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大部分自杀案件一样,悲剧的主角通常是由于遇到了难以克服的社会困境以及自己的心理障碍,才不得不选择走上绝路。
  
    经济困境是印度人自杀的最主要原因。以本月2日自杀身亡的巴札克一家为例。巴札克向朋友借了钱买房子,却未料妻子失去教书的工作,在庞大债务待还的困境下,一家本已拮据的生活更加恶化,在无法承受的压力下,只好一家人走上黄泉路。
  
    此外,人际关系的冷漠也导致一些人在面临困境时没有得到及时的疏解。印度精神病学专家阿维德什·夏玛指出,印度经济近年突飞猛进,但在都市地区,人际沟通却出现了从来未有的冷漠。遗憾的是,许多人在追求经济物质生活的同时,忘却了家庭亲情的重要,邻里之间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也迅速疏远,以致很少有人会去关心他人的异常变化,直到悲剧发生。
  
  社会转型带来的痛
  
    印度有数千年的文明,印度文化一向崇尚宽松、安逸,主张人与自然、人与周围环境的融洽和谐。印度社会的农业文明延续长达数千年,一直没有跨入工业阶段。即使经历了殖民地阶段以及独立建国,印度次大陆上也从未发生过动荡的大规模战争和革命。
  
    印度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改革后,经济腾飞开始蓄势待发。新世纪,印度经济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在去年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前,印度连续6年经济增长率一直维持在8%-9%的高水平上。然而,任何社会经济的进步都不可能在毫无代价的基础上取得。耳闻目睹印度经济社会这些年的变化,《世界新闻报》记者认为,印度在取得巨大经济进步的同时,却也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文心理环境方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拿印度农民自杀来说,这些年印度农业环境一直在恶化,再加上人口不断增长,农业向工业的人口转移却进展不大,这就导致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需要承载更多的负担。再加上政府推行农业改革,农民在灌溉、化肥、农机设备和高科技种子等领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政府银行信贷有限,农民就不得不向高利贷者求援。
  印度总理辛格最近指出,面对国际激烈竞争的环境,印度别无选择,只能把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率作为首要的目标。但与此同时,印度政府也将尽力避免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恶化,努力增强人们的社会安全感。
  
    新闻点评
  
    社会和谐才能减少自杀
  
    自印度经济近年突飞猛进,但在都市地区,人际沟通却出现了从来未有的冷漠。许多人在追求经济物质生活的同时,忘却了家庭亲情的重要。
  
    普天之下,人都是热爱生命的,这一点对来自任何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都没有区别。印度是个全民信教的国家,印度人民普遍相信生命轮回之说,但尽管如此,印度各主要教派都鼓励人们热爱生命,善待人生。例如,印度教虽然认为人的性灵可以在各种躯壳之中多次转生,但做为人身的这一生却是性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轮回。因此,印度人和无神论国家的居民一样,如果不是遇到难以逾越的关卡,都不会选择主动去结束生命。
  
    然而,自杀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无论从政府,还是个人层面来说,都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努力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社会机制,使各种矛盾问题都能在一定限度内得到解决,同时为社会弱势群体建立救援机制,到那时,自杀这种社会现象才会逐渐减少。
  
    记者随笔
  
    十年前后不一样的印度
  
    《世界新闻报》记者上世纪90年代曾长期在印度进修和担任常驻记者。然而,如今时隔十年后再次来到印度,回思当年田园牧歌般的时光,对比今日喧嚣竞争的滚滚烟尘,真有恍如隔世之感。
  
    本报记者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90年代初期,记者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尼赫鲁大学进修。有一天,记者乘坐的出租车与另一辆车发生了碰撞,两辆车的司机下车争执了起来。这时周围的路人立即围拢过来,但大家不是围过来做看客,而是七嘴八舌地就两车碰撞的事发表看法,主持正义,最终两位司机在路人的劝说下友好地解决了问题。当时新德里市民淳朴的民风给笔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然而,去年记者作为常驻记者再次来到新德里,却看到了一幅完全不同的画面。街道上的人们似乎都是行色匆匆,很多人的脸上呈现出淡漠的神情。路边也时有发生斗殴,但却再也见不到出头主持正义的路人。印度报纸的头版和社会版充斥着抢劫、杀人、自杀等恶性案件。记者不由得深思:经济迅猛发展注定要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恶化为代价吗?印度媒体也经常在讨论这一话题,但却没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http://www.stnn.cc/fin/200910/t20091020_1148688_2.html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