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劳动主义”的破产(下)

火烧 2009-09-3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指出刘永佶的劳动主义理论在否定物质主义的同时,无法解决人的生存基础问题,其理论本质仍依赖物质要素,暴露出理论矛盾与破产。

    三、刘永佶的理论试图夸大“人”的作用,把“人”作为哲学的唯一研究对象,否定以往哲学,也就否定了哲学中的唯物主义,从而为劳动主义的上台扫清障碍。可是他的理论一旦保留了人这个要素,那么他就不得不遇到一个重大的问题:否定了唯物主义,否定了物质,那么人在哪里呢?而当他承认了物质,包括具体物质财富在生产中的作用,那么他就回到唯物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立场上来了,与他的劳动主义直接发生矛盾。


    刘先生声称人是哲学的主体,人的生存发展矛盾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自己也承认人是有血有肉的,因为他自己就是有血有肉的,这个不需要很多的聪明就能知道,可是刘先生忘记了血和肉居然也是物质的,甚至是具体的物质,没有血没有肉,人就不成为人了。由此推论,人还需要补充各种不同的物质,以保持人的存在,要吃要喝,要睡,总之有各种物质需要。但这些都被刘先生否定完了,因为这些都是物质主义的东西,应该抛弃的东西,他只肯定人。但是刘先生自己就要遇到第一个问题,没有这些物质刘先生怎么生存?在他的劳动主义哲学中,人能不能生存?


    我们继续推论下去,劳动在刘永佶那里是人的劳动。任何劳动都是人的意志和愿望构成的动机驱使自己的身体与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生的关系。可是人不在了,劳动还在吗?劳动总是需要人的。


    刘先生也没有否认劳动是需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刘永佶先生非常确定生产力、技术水平、物质财富、生活水平等等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表现。可是我们看到生产力、物质财富不正是属于物质范围的事物吗?刘永佶也说,财产权是劳动者提高素质技能的一个因素,那么我们就要问,这财产权难道不是一定物质财富的权利吗?如果没有物质财富何来财产权呢?即使没有财产权,那么劳动者总要把自己的劳动力与资本家的劳动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劳动吧?刘永佶先生提倡一种“劳动主义”,似乎劳动资料就无所谓了。可是劳动者难道是手执空气、对着虚空行使劳动力所有权吗?可是他又不得不承认物质资料对于劳动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可见劳动主义不也是建立在对物质的肯定之上的吗?


    刘永佶先生提出社会矛盾系统的根据和出发点在于人的生存的四要素:即劳动、需要、交往、意识。竭力避开物质要素。什么叫要素?要素就是最基本的因素,就好像三原色构成五颜六色,要素是构成具体事物的最基本因素。人的生存的要素就是表明所有的人类的活动都不能离开的最基本的因素,并且所有的行为都是由这些要素组合而成的。


    然而这“四要素”根本不能被称为要素,仅仅是人的基本行为方式。因为这所谓的“四要素”背后还存在更为深层次的因素:人为什么劳动,对什么进行劳动呢?为什么需要,需要什么?与什么人交往,为何交往,用什么交往?用什么进行意识,意识中反映着什么?等等。构成劳动、需要、交往和意识的还有更为基本的因素。自然资源居然被排除在人的生存的要素之外,那么请问离开自然资源人类如何生存,离开阳光人类如何生存?在刘永佶看来,只要有劳动、需要、交往、意识那么人就可以活下去,那么刘永佶可否试试三天不喝水?或十天不吃饭?在这四个要素中,劳动的地位最高。刘永佶先生说自己崇拜劳动,因为他是劳动者。他还要给人类增加一个崇拜物,建立劳动主义哲学。可是,刘先生如何劳动,用什么劳动,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刘永佶先生已经承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规定的‘资源’,应是劳动者进行劳动的对象和使用的工具设备,它们都是物质的,或自然产生,或经劳动加工,是经济主体劳动者所面对或使用的客体和手段”(《劳动者不是生产要素或资源,而是经济主体》),这里实际上已经表明刘先生承认了物质要素,承认了物质主义、唯物主义。他已经否认了他自己在更多地方对唯物主义的批判。这是刘最致命的硬伤。


    小结3:


    只有将人和劳动置于正确的地位才能避免刘永佶先生的逻辑硬伤。我们必须承认自然力是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条件,人是一种自然物的一种,劳动力是自然力的一种,不过劳动者可以主导劳动过程。劳动者与自然资源的结合,是自然资源向物质财富转化、满足人类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必要条件。劳动过程是人与自然资源结合的过程,转变物质、能量、信息,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这是客观存在的。人的生存要素不仅包括人本身,还包括自然资源中具体物质和能量。没有自然资源,没有物质,劳动就不可能存在,人也就无法生存。

    四、刘永佶虽然肯定人的作用,但这个并不能直接对肯定劳动产生直接的支持。因为人的中间有劳动者和非劳动者,只有证明直接证明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差别,劳动对于人类的最根本作用,才能直接证明劳动主义。


    刘永佶采取延续对物质主义批判的思路。他把人与物对立起来,希望通过证明劳动的作用比物的作用更大来证明劳动,可是我们已经知道劳动是有物质性的,是另一种形式的物的作用。那么就等于说是两种物的作用之间的比较,没有实质的不同,劳动力与具体物质的不同只是在于劳动力是有思想的,那么是否能从这里证明劳动主义呢?因为假如以思想作为衡量劳动力与物的作用的不同,那就不具备可比性,而且变成一种思想与物的思想虚空的比较,这种比较是毫无意义的。而且,我们一旦以思想作为衡量标准,那么就演变成了意识决定了劳动与物质的不同,而不是劳动本身的性质与物的不同,那么等于放弃了劳动主义的立场。


     证明了人的生存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就能证明劳动主义的合理性吗?这是不够的,因为人的中间还有劳动者和非劳动者,劳动主义的合理性只能存在于证明两种人之间的差异,于是,劳动主义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劳动者与资产所有者是否存在差异,差异在何处,劳动主义以何种标准确定劳动者的劳动是决定性的。


    可是我们看到刘先生仅仅是把劳动者置于经济的主体,而完全放弃了对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差异,以及确定标准的论述。他只把资产所有者对劳动者的掠夺说成是“人性中所残存的动物一般性的野蛮成分占了主导”,给劳动者一个空头的“劳动力财产权”就万事大吉了。可是这样一来,资产所有者就可以说:我也劳动啊,你有什么证据说我不劳动呢,我的劳动决定了很多人的生存的,我占有利润是天经地义的,刘先生何言以对呢?


    劳动力所有权只有在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相结合才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刘永佶一方面承认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个体所有者,一方面给劳动者一个空头权利,就希望劳动者就天然拥有经济主体的地位了。刘永佶先生这里就实际上变相承认了私有制。私有制就是承认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的,那么这时,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就存在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主导的,他可以决定劳动者是否能与生产资料结合,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就变得一文不值。只有当劳动者自己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那么劳动力所有权才是有意义的。可刘先生一再呼喊劳动者要为争取自己的经济主体而斗争,可斗争为的就是劳动力所有权吗?如果真的这样,那么老板、资本家就太高兴了。


    小结4:


    其实这里我们已经能够看出刘永佶先生的“劳动主义”与资本主义并没有本质区别。他给了劳动者一张空头支票,没有给出兑现的条件和路径。劳动必须与劳动资料、生产资源相结合,否则劳动力就无法实现,如果不将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源交给劳动者,那么劳动者就必须等待产权所有者的恩准,那么劳动力所有权实际就是空的权利,没有意义。只有消灭私有制,全体劳动者获得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力才可以得到实现,劳动所有权才是有意义的。而这时,即使没有劳动力所有权这个名词,也是无所谓的了。

    五、“劳动主义”没有告诉我们是否应该消灭私有制,而是认为其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参与商品交换的是各自独立的公民,因此劳动主义的社会形态是公民社会。这就更进一步地告诉我们“劳动主义”或是“劳动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不是近了,而是远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某种逻辑。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的确与公民社会构成了某种默契,而且也与财产权构成了默契。这样,一种社会系统结构就形成了。财产权为商品经济提供了交换的基础,因为没有财产权如何交换呢?而商品经济则为财产流通提供了条件,没有交换,那么财产权就无意义。而有财产,有交换的自由就为形成公民社会提供了条件,而公民社会的形成就可以提供自由平等交换的社会基础。


    刘先生以为提供了这个系统逻辑,那么劳动主义就顺理成章地实现了。可是“劳动主义”的初衷与其逻辑是不兼容的。因为商品经济的逻辑是价值规律、等价交换、优胜劣汰,刘先生承认了商品经济就等于承认了商品经济的逻辑,那么劳动者的劳动力就必须接受市场检验,而非刘先生的空头支票可以决定的。


    于是,任何劳动者就必须到市场上参与交换自己的劳动力,实现所谓的劳动力产权,可以交换中劳动者一方面要与其他的劳动者进行竞争,因为处于劣势的劳动者无法出售自己的劳动力,请问这时如何实现“劳动主义”呢?另一方面,他要与劳动力的购买者交换,交换也是一种竞争,他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来提高自己的收益,否则,他的劳动力就无法实现,或者降低实现的程度,减少收益。可是我们知道,生产资料在商品经济高级阶段依然是短缺的,所以根据价值规律与劳动力相交换的时候,它必然处于优势,劳动力必然会降低收益以取得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机会——工作。但这时,“劳动主义”会看到劳动者的收益减少了,可是他一定告诉我们,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实现了。可是,劳动者受了很多剥削,仍然是实现了“劳动力所有权”,既然这样我们还要“劳动主义”何用?可是生产资料所有人的收益会因为巨大的交易优势大大增加,这时,我们会看到公民社会物质财富的流动出现两极分化,生产资料所有权拥有者集中大量财富,而劳动者没有多少财富。这与劳动主义的初衷不是背道而驰吗?


    有的人说社会主义社会也是有商品经济的,历史上看的确是这样。因为社会主义在早期阶段,还存在不同的所有权主体,在不同的所有权主体之间存在商品关系,但是这个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关系。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质是通过集中生产资料,实现生产的大规模集中,从而达到更高的生产效率,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发展趋势不是缩小,而是不断扩大范围,实现绝大多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紧密结合。当然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是一个私有制、商品经济不断缩小,公有制、计划经济范围不断扩展的过程,过程中肯定还存在商品经济,但可以肯定的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绝对不可能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商品经济造成的两极分化一定会造成产品过剩的危机。


    有人会说,社会主义可以采用宏观调控的办法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加财政投入,来缓解经济危机。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只不过是让开往深渊的车减慢速度而已,没有根本改变方向。宏观调控只是暂时地放慢了两极分化的速度,但没有根本改变两极分化的趋势,没有彻底改变方向。一旦两极分化积累到一定程度,那么供过于求的经济危机必定发生。


    小结5:


    劳动主义给了劳动者一个空洞的承诺,他一方面把劳动社会主义规定为商品经济高级阶段,一方面规定了劳动社会主义是个公民社会,正好与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构成了一个系统。名义上是社会主义的,其实仍然是资产阶级观点。


    而且这种观点并不新颖,中国社会近三十年的发展正是按着这个路线行驶的。劳动力所有权作为商品参与市场交换并没有给劳动者带来更多的收益,许多劳动者面临失业的窘境。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已经在我国逐步呈现,可市场带来的风险也同时到来,我们越来越深地陷入到经济全球化的陷阱中。一个收益不平等,两极分化的社会,一个人民惶惶不可终日,每日奔忙,时刻面临失业的社会,一个以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笑贫不笑娼的社会,能有多少“自由”、“平等”呢?这样的公民社会有什么意义呢?

(评刘永佶的“劳动主义”之十五,下)

附:《评刘永佶的“劳动主义”》系列

评“劳动主义”——关于哲学的主体

哲学的殿堂里只有人?

刘永佶先生对“存在”的“革命”

不承认,于是不存在——评刘永佶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妙论  

恩格斯错了吗?——回复刘永佶对“阵营说”的质疑

混淆的“哲学观念”——评刘永佶的哲学观念发展观 

哲学史等于人类崇拜史?——评刘永佶的哲学史 

 时尚的哲学和哲学的时尚——评刘永佶的哲学时代观

捉襟见肘的“基本矛盾”--评刘永佶的社会基本矛盾观点

向风车进攻————评刘永佶对唯物主义的批判

向新神膜拜?——评刘永佶的劳动观

驴唇与马嘴——评刘永佶的劳动哲学基础

海市蜃楼——评刘永佶“劳动主义”的经济形态观点

贫瘠的土壤——评刘永佶“劳动主义”的社会形态基础

“劳动主义”的破产(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