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巴蜀的农耕与水利(一)

火烧 2009-09-30 00:00:00 中华文化 1027
文章讲述巴蜀地区农耕与水利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岷江治理、大禹治水、都江堰等重要历史事件,强调水利对巴蜀农业繁荣的关键作用。

巴蜀的农耕与水利

天府之国 陆海之乡

《华阳国志·蜀志》说:"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古蜀获得天府陆海的美誉是不容易的,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巴蜀先民累代的经营与开发。原来在西汉初以前,"天府陆海之地"是用来艳称"关中"的,到西汉后期,西蜀的富庶程度逐渐超过关中,人们说到关中时反而叫做"郊野之富,号为近蜀"了。

    "天府陆海"之称是对巴蜀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的特色的最好概括。

     四川盆地,特别是川西平原的开发与繁荣是从水利开始,赖水利支撑的。成都平原是一个冲积平原,上古之时,河道不畅,洪涝成灾,沼泽沮洳,原隰低卑。古蜀先民从岷山向平原迁徙,首要的任务是排涝排水,疏通河道,寻找安全的居住环境与适宜的农耕地。而这首先就要对川西平原水患的源头--岷江水系加以治理。几千年来,巴蜀农业都是把治水事业放在首位,出现了大禹治水、鳖灵开金堂峡、李冰建都江堰开成都二江、文翁治沱开湔江,和高骈改府河道这五次治水事业的高峰。加上近年来治理成都府河和南河的综合整治工程,一共是六次高峰,这充分体现了水利对于巴蜀农业发达的极端重要 性。

    西蜀是夏禹文化的起源地,中华民族古代最大的治水英雄大禹即生于阳山,出于西羌。《史记·六国年表序》说:"禹兴于西羌"。诸多史籍都记载禹生于汶山郡广柔县的石纽,传说其母有萃氏女修己因吞神珠薏苡感孕剖胁而产禹,故其地名刳儿坪。今北川县、汶川县和理县乃至都江堰市的龙池都有"石纽"和"禹穴"的纪念地。北川县禹里羌族乡有石纽山,上有汉隶"石纽"二字石刻,传为扬雄所书。楷书"禹穴"二字为唐李白手迹,篆文"禹穴"不知书自何人。汶川县飞沙关也有"石纽山"纪念地,刻有"石纽山"三字石刻,字迹苍劲古朴。山上有刳儿坪岩洞,刻有"禹迹"两字。在理县的汶山寨也有石纽山,悬岩绝壁上刻有"石纽山"三字。总之,在汶山郡的范围内有很多大禹出生的纪念遗迹分布。

     禹娶于涂山氏,在巴蜀安了家。在四川盆地内,现有两个涂山。一是重庆市巴县的涂山,一是理县通化的涂禹山。虽不可确指,但说明了西羌人的夏禹部族与土 著涂山氏部族联盟的形成。

     大禹治水是从岷江开始的。"峨山导江,东别为沱",是大禹治水的方略。先治岷山,"随山而导之","然后循水而导之","以察地势之高卑而蓄泄之"(《崔东壁遗书·夏考信录》)。疏导岷江,分别其支流向东泄洪,叫做"东别为沱"。这种办法在岷江试验成功了,就推向了全国,扩及九州。禹可以说是山与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第一人。

     开明氏鳖灵治水、开金堂峡是第二次高峰。杜宇望帝时,岷山及其支脉玉垒山发生大洪水,望帝无法治理,特请其相鳖灵治水,决开玉垒山,凿开金堂峡,用"东别为沱"的办法使洪水进人沱江。鳖灵治水成功,杜宇只好让位于鳖灵,是为开明。

    近年的考古成果证明,古蜀治水工程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开始了。如成都方池街和成都军区第三招待所遗址的笼络卵石埂护岸工程,抚琴小区和指挥街遗址的木桩排列坝体工程,都是古蜀治水事业的先声,先民累代劳作的业绩。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蜀先民治水的最伟大的成果,是世界水利史上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程的典型,是世界水利工程中历时最悠久、设计最巧妙合理、灌溉面积最大、使用时间最长而又连绵至今、综合效益最高的古代水利工程。这项工程是由蜀郡守李冰领导的,大约在秦昭襄王时期。他勤于王事,卒于任所,死后葬于他治理过的洛水即石亭江出山水口高景关之侧,今什邡洛水镇章山有他的墓园。1974年从都江堰渠首鱼咀外侧江底挖出一尊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所造的李冰石象,表明对李冰的崇敬并视为江神是从秦汉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