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捉襟见肘的“基本矛盾”--评刘永佶的社会基本矛盾观点

火烧 2009-09-1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9
文章批评刘永佶提出的哲学观念序列虚构臆造,指出其基本矛盾理论前后矛盾,缺乏实证基础,强调劳动主义等概念证据不足,无法作为时代精神代表。

    刘永佶先生误以为对事物的崇拜就是哲学观念,把宗教概念推定为哲学观念;另一方面,他臆造了一个从图腾意识、诸神崇拜、上帝主义、天命主义、唯物主义和劳动主义的哲学观念的序列。


    即使我们承认这些所谓的哲学观念存在,那么图腾崇拜因为证据不足,根本不能作为论据;“上帝主义”是刘先生将西方宗教简单包装提出的;“天命主义”则是将中国对于自然的认识,以“主义”包装提出的而;刘永佶先生的“唯物主义”竟然是把唯物主义曲解为“物质主义”或“拜金主义”提出的;而“劳动主义”因为劳动阶级并未占据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看,作为时代精神的证据不足。我们只能承认劳动主义仅仅是刘先生自己提倡的哲学观念,而不能作为一个时代的哲学提出(后文还要就劳动主义进行分析)。由此可见,刘永佶的哲学观念序列整体上就是虚构的、臆造的。


    而作为这个刘永佶先生观念序列的根据:“哲学是以人生存和发展为根据,并对人生存和发展的矛盾进行概括性研究的,……”则是前后矛盾、牵强附会、捉襟见肘,难以自圆其说的。


    关于人生存四要素。刘先生提出:“人的生存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演进过程。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多种矛盾,这些矛盾看似杂乱纷繁,实则有其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大的社会矛盾系统。社会矛盾系统的根据和出发点,在于人生存的四要素,即劳动、需要、交往、意识,其中劳动是核心要素。”(《哲学观念是各时代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在刘永佶先生看来,只要有了人,人就可以自在地生存下去,因为他的四要素已经表明,生存与自然资源没有关系。劳动可以不需要工具对着虚空进行就可以了,而有了需要,生存就会给以自动的满足,而人与人的交往和意识都可以不用物质手段和对象都可以进行。我们既不知道凭什么劳动,也不知道需要什么,更不知道人如何交往,为何交往,在意识里面可能只有人自身。就是说,这个世界只要有了人,人就能自我满足一切。


    关于基本矛盾:“这四要素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不同程度的发展,形成人生和社会的众多矛盾,其中基本的矛盾,就是劳动者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的矛盾,它是在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并在不断演进中表现为各个层次和阶段的特殊性的矛盾。”所以,他提出:“哲学是以人生存和发展为根据,并对人生存和发展的矛盾进行概括性研究的,哲学的演进和发展,也只能以研究者所生存的社会矛盾为基础和对象。”(《哲学观念是各时代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我们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刘永佶先生把“劳动者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的矛盾”作为社会的基本矛盾。那么什么是“劳动者素质技能”呢?刘永佶先生没有明确的定义。他给出了一个模糊的提示:“劳动者素质技能表现为生产力、技术水平、文明程度、物质财富、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人们也常以其中某一或两个方面来规定社会发展的程度,……”(《哲学观念在否定中的发展》)正是在这个“劳动者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的矛盾”推动了刘永佶先生的哲学观念史在否定中历史地逻辑地发展。


    不过,在这里我们已经发现刘永佶先生又开始自相矛盾了。我们明明看到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劳动者的素质技能与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的矛盾,并且演化中表现为各个历史阶段的特殊性矛盾,也就是肯定了劳动者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因为它决定了历史阶段的特殊性,刘先生的历史阶段划分也是依据这个矛盾。可是就在同一篇文章的开头,他说:“一个时代只有一种主导的哲学观念,它是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集中体现的时代精神的概括,也是社会主要矛盾中居主要矛盾方面的阶级或社会势力的利益和意志的集合。”(《哲学观念是各时代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既然时代的哲学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中居主要矛盾方面的阶级或社会势力的利益和意志的集合。那么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劳动者阶级始终不是居于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怎么刘先生又说劳动者素质和地位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并且这个矛盾演化表现为特殊阶段的矛盾呢?到底什么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呢?

(评“劳动主义”之九)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