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淆的“哲学观念”——评刘永佶的哲学观念发展观
为了证明劳动主义可以取代“唯物主义”,刘先生需要先告诉人们哲学是如何发展的。这样,刘永佶就提出他的一个贯穿各篇文章的重要观点:“哲学观念在否定中的发展”。解释了这个发展的过程,他就可以告诉人们,劳动主义具有天然的合法性了。
不过,在刘永佶先生这里,哲学、哲学观念、哲学流派、社会的哲学主导观念完全被混淆了,需要首先澄清一下。我们必须要懂得哲学是一门人类共同持有的学问,它是探寻整个世界及其本质、运动规律的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知识体系,而哲学观念则是这门学问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具体论点,它们不是哲学体系本身,是构成哲学知识体系的一些具体部分或零件;哲学流派则是哲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持有一些特殊性哲学观念和看法的学问派别;社会主导哲学观念则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观念。
“哲学观念在否定中发展” ——刘永佶先生给出的论断就出现了错误——这一论断如果对照我们的常识,我们就应该问:什么是发展?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进、扩大、升华。对于经济我们可以说发展,因为经济系统有前期没有区别的基础存在,它可以改进结构,提高效率,扩大规模。哲学体系也可以谈发展,因为内容可以在已有的哲学基础之上进行丰富,观点可以改进,方法可以改变,视野可以开阔。对于哲学观念,谈发展就显得不那么准确。哲学观念作为一个哲学学问的构件要么是错的,要么是对的。如何对一个哲学观念进行发展?如果对一个哲学观念进行修改,就意味着另一个哲学观念出现了,两个哲学观念会在内涵、外延上有一些差异。原来的观点,无论对错,都在那里;新的观点,无论对错,也在那里。根本谈不上观念可以发展。所以,这个论断首先是错的。
然后,题目是题目,内容是内容。刘永佶先生在文章中又偷偷把“哲学观念”可以换成“哲学”。他说:“哲学的时代性并不排斥其历史的统一性,正是在时代性的更替中,体现着哲学观念的历史统一性。”我们要仔细分析一下。哲学的历史统一性与哲学观念的历史统一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状态。哲学作为一个学问体系不排斥历史统一性,如何体现哲学观念的历史统一性呢?我们知道哲学观念是变化的,一个观念提出,那么就存在了,后面提出的观念将是新的观念,新旧观念不存在历史统一性。哲学作为知识体系,可以有前后传承,有的观念可以延续到新的时代,可以看做是某种历史统一性,但体系的统一性不能推导出观念有历史统一性。这就好像一个人做了人体器官移植,这个人姓什么叫什么,什么籍贯,属于哪个家庭单位,做什么工作,可以是延续的,前后统一的,但器官已经被置换了,他的身体中的器官已经是另外一个器官。前后两个器官之间不存在统一性了。
为何要做这样的置换呢?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刘永佶先生想证明哲学观念可以被否定,这样就可以提出否定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念。不过,我们得说,唯物主义从哲学上是被作为一种哲学派别来观照的,并不直接代表具体的哲学观点,它代表的是一个观念群。这就是说,作为观念群的一个哲学流派,即使其中一些观念被证明可以否定,但并不代表唯物主义就可以被否定掉。但是,这个哲学流派在刘永佶先生笔下又变成了哲学观念,他说:“图腾意识、诸神崇拜、上帝主义、天命主义、唯物主义、劳动主义这几个能概括人类社会各阶段时代精神的哲学观念,是历史地出现的,这同时也是逻辑的顺序。”(《哲学观念在否定中的发展》经刘永佶先生一排,似乎哲学观念史一下子明晰了不少,而“劳动主义”被堂而皇之地列入了哲学观念史了。要知道“劳动主义”正是刘永佶先生努力提倡的一种哲学啊,这样一来,就近水楼台先得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