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15-2封建与封建的影响
封建与封建的影响
封建与开放
华夏帝国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过去它是世界的灯塔文明的发祥地。然而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这样,盛极必衰,或者可以引用孟子的话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短期鼎盛文明之后的漫长过渡期间里,有一股幽灵封闭了中华渴求的欲望,侵蚀了中华进取的童心,束缚了中华赖以生存的思维。在尚未文明化或者开放化的过去,这些或许并不能构成什么威胁,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社会开放程度的深化,这种影响就日益明显,并最终将中华民族送上了列强鱼肉的砧板。
固步自封,自以为然,愚弄百姓,鱼肉生灵,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和伪道家们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想方设法地控制属地以及属地上的民众,这种画地为牢的方法也渐渐地给自己布下了一个牢笼。如果说对于小批特权利益阶层来说这种做法是有益于其长期统治的话,那么对于民族或者百姓来说就是封建固化和人性上的刻意束缚,是不人性、不民主、不平等和非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封建已经阉割了民族的根性,与其说把民族变成了奴隶,还不如说把民族变成了木偶和牛马。这种做法长期持续就是民族的灭亡。
鲁迅在揭示封建思想方面独到而精辟,可谓字字扣心针针见血,人血馒头、孔乙己、润土、祥林嫂、阿Q等等,一个个中华大地上的木偶不断重复两千年的生活作为,没有生命缺乏思维迷失自我。彼时的中华大地皆木偶,中华大地皆牛马,今日又如何呢?牛马一样的多,程度一样的深。在社会日益开放的今天,这种封建影响的弊端无疑显现的更加深刻,在海水涌入之后,恐怕牛马也要变成鱼虾和泥土了。
封建与文明
实际上人类的认识论本身就存在问题,其一是认识本身的局限性,其二是认识的个体性。所谓认识的局限性就是指人类认识的不真实性和非完整性,就是指认识本身就是不准确的。认识的个体性就是说认识是受个体因素所影响。为了确保我们认识的有限客观性,我们不仅需要多加认识,而且还有通过更深层次的途径加以认识,正所谓信息不仅可以通过文字符号等载体传播,也能通过意识和感觉传递,只是现代人类这方面的功能在逐步退化。
通过上述认识的困难性我们就不难理解封建思想和中华古代文明之间的难以区分了,但是毫无疑问纯粹的封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封建文明的意识,但是我们当前的问题却是如何去分辨封建思想的弊端和中华文化的精髓,这项工作非常之困难,非常之艰巨。但是方法总是有的只不过有一定局限性,那就是按照人性的原则对其进行区分。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上,统治者和伪道士总是想方设法将自己的思维刻意附在文明之上,只要我们根据人性的原理将附在其上的皇权特权本位一一剔除,也能够还原其大致面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西方文明也灿烂无比,文明的本质都是好的,主要在于理解。东方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无疑是最为和谐的思路,其实在西方也有这样的理念,只是这些只有东方人才最能够深刻体会和理解。对于未来的世界,西方人是不能够理解纯粹自然和谐的,东方思想应该能够有所作为,但前提是封建思想要能够剔除,恢复人性和自然本来的面目。
去封建化的尝试
中国人是不太情愿改良的,因为人性和民主在东方封建思想里基本被剔除殆尽,有的只有专制和死亡,因此封建帝国谈不上什么宽容,如果有的话仅仅是无知。大清王朝尝试着去封建化,奈何其本身就是一个强盛的封建帝国,要毁灭自己重新投胎简直就是登天之事。辛亥革命的枪炮声预示着皇旗的倒下,封建地主、特权官僚、资本买办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其实去封建化的思想很早就已经开始,只有这种思想的活跃才能推动历史的进程。新文化运动无疑使得这一活动达到了近半个世纪的高潮。之后的民国政府也曾在封建民主之中找到平衡,但无奈境界有限、能力一般、世事无常而夭折。人们陷入一种迷惑,所谓去封建化的目的是什么,是西方所谓的人权、民主、平等、博爱吗?还是东方人所特有的人性呢?其实对于东方人来说所谓去封建化就是寻找到属于东方人所特有的人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春秋时期所谓的道。但是去封建化的工作和进程的难度却异常的困难,这是因为国人奴化的时间太长,说白了做牛做马做了那么久,突然做起了人倒感觉不自然了。
毛泽东在其老年的时候说自己一生之中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驱逐国民党统一全中国,一个就是文化大革命,后来人很多人为前者是,而后者不是。对于毛的评价笔者以后将有专门论述,但是只要能够理解中国的封建性以及人性的局限性,就不难体会作为数理不通却专事人文历史的毛对于国人的理解了。也因此可以说文化大革命确为一场反封建的革命,是毛泽东思想的最高境界,其功效绝对高过法国大革命,如果不是这样,这场革命又如何能在全世界范围引起如此共鸣?这场革命的实质就是封建人性文化大革命。
这场革命在伟大的同时,却又不得不正视它的局限性:其一老毛境界太高曲高和寡,在这场革命中能够跟随他的人已没有或者不多了;其二老毛这种不顾渐进的做法异想天开多少违反了人性规律;其三老毛自身所带有的封建皇权思想本身就为不成功埋下了注脚。在这场革命中封建文化思想不论封建还是文化一并被毁灭,人性上不论美丑一起走上审判台。以现实世界为思想试验台其代价是残酷的。但是经历了如此高昂代价之后的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就迎来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文明时期,只是当局没有很好把握错失去封建化最好时机,同时也是错失中国成为世界领袖的最佳良机。不容置疑,封建主义复辟已经成为事实,浪潮就是这样起起伏伏,一波过后的极平静就预示着更大一波大浪的开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但不论是东风还是西风,如何把民众从暗昧的人性最底层打捞上来才是民族的主题。也就是说不论如何将国民带到文明之状况才是民族和国家的重任,国家强大不是因为军力和财力,更多的是民族和群众的智慧和文明程度。
去封建的建议
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可见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精神是多么的催人奋进,中华大地虽然也出现了许多的帝王皇权代表许多的伪道士都不能阻挡中华生生不息的文化魅力,更何况那些皇权伪道士也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人性一面也都是可以理解且能够改良,从这种层面上讲,中华大地皆主民,大家都是主人翁。
但是封建思想的毒害却严重阻碍了民族的发展,甚至威胁到民族的存亡,在去封建化的进程中,仅仅有新文化运动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唤醒更多的人向历史寻找答案,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华大地在寻求文明宽容的时候,更需要同伪善以及恶势力做斗争,最为重要的是中华人需要思维,更需要思想,当然更需要尊重有思想的人,这个时代不论本土还是西方不是缺乏有思想的人,而是专制太深,缺乏流通的管道和崇尚思想的精神。
思想的来源其一来自东方历史思想,其二必须向西方借鉴。当中国人成功地将佛教本土化之后,今日的国人应该有信心有能力将西方文明的基石基督教本土化和国有化。只有这样我们才不难发现东西方思想的殊途同归和西方思想的务实性。
在思想改造上民众的工作最为紧要,只有绝大多数人都开化了,整个民族文明了,才有希望。在这件工作上有识之士不论上层还是中下层都应该行动起来,为营造这样的氛围努力,为民族的希望而奋斗。
封建帝国早已灰飞烟灭,美国也不是天堂,跟着学样就是邯郸学步,况且西方迟早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只有东方才有这样的希望,希望就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