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 谁动了我的钱包? 财富时代 谁动了我的钱包?
文章探讨财富时代下收入差距问题,揭示财富集中现象,分析高干子女与超亿元富豪的财富来源,引发对收入分配不均的思考。
财富时代 谁动了我的钱包?
2009-08-31 16:06
在中国与世界接轨,人们争相奔小康,奔富裕的时代,检验每个人工作事业成效的最终标准,似乎都被压缩为一个字:“钱”!人们认得最清看得最重的,也是这个“钱”字。可到头来大家忽然发现,最大的生活难题恰恰是没钱,是缺钱!这世道究竟是怎么啦?所谓“被就业”,“被增长”,“被小康”,“被富裕”,“被幸福”等“被时代”的惊呼声,恐怕也是首先触痛了人们最敏感的“钱”神经。
2009年8月22日,网络上对“工资被增长”的热议,得到了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的正面回应。马局长表示,看到网友说工资“被增长”,让自己觉得很“脸红”。但他进一步解释说,社会上对平均工资争议的一大原因,在于它只是“简单的平均统计”,无法区分收入差距。
那么,公众不禁要问,这平均增长背后的收入差距到底是啥情形?中国经济几十年高速增长所形成的财富,究竟增长到谁的腰包去了?
不久前,有媒体公开报道称:“国内的一份联合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3月底,中国内地私人拥有财产(不含在境外、外国的财产)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有27310人,超过1亿元以上的有3220人。在超过1亿元以上的富豪当中,有2932人是高干子女。他们占据了亿元户的91%,拥有资产20450余亿元。而考证其资产来源,主要是依靠家庭背景的权力资本。2007年5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指出,在中国,0.4%的家庭占有70%的国民财富;而在日本、澳大利亚等成熟市场,一般是5%的家庭控制国家50%—60%的财富。2008年8月,美林集团与欧洲最大的咨询公司凯捷咨询在北京联合发布的《2008亚太财富报告》指出,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41.5万位个人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富人。从财富平均拥有量来看,中国百万富翁人均掌握资产达510万美元,高于340万美元的亚太地区平均值。专家指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财富最为高度集中的国家。中国财富向富人的集中度正在以年均12.3%的加速度在增长,是全球平均增速的2倍。”这则未经证实的《高干子女占中国超亿元富豪人数91%》的传闻,短时间内便迅速在网上传播开来,即便后来有关方面曾专门“辟谣”,但许多人对此依然半信半疑。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财富高度集中于少数人已是不争的社会现实。
有学者分析认为,中国的收入差距不仅仅体现在富有者和贫穷者之间的悬殊上,而且几乎表现为全方位多层次,包括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高管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等各个方面。 据2008年统计公报显示,城乡之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3.3;地区之间,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例,西部的贵州与东部的浙江之比为1:3.3;行业之间,最高的金融业收入水平达40312元,是全国平均工资的2倍,其29.6%的增速也居各行业之首,比全国平均增幅高11.3个百分点。还有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央企资产已接近18万亿元,其中80%的资产都在上市公司。
在储蓄方面,有数据表明,2008年,中国储蓄率高达46%,而美国只有-0.5%。据钟伟先生测算,从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从业人员的货币工资看,1981年的1万元与现在的27-28万元相当;从居民人均储蓄看,当时的1万元折算到现在差不多是255万元。既然普通居民工资与收入增加不多,那这255万的人均储蓄又是谁在存钱?
徐洪才先生分析指出,仔细考量中国46%的储蓄率构成,不难发现,其中政府储蓄为负值(财政赤字),企业储蓄占到30%以上;而居民储蓄则不到15%。也就是说,中国普通老百姓储蓄率是相当低的。企业为什么偏好储蓄呢?是因为在中国经济结构里面国有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国有企业是不分红的,老百姓事实上根本享受不到国有资产“主人”的权利,也不可能将其“名下”的国有资产看成是自己的真实财产,进而据此安排自己的消费。
而鉴于实际收入差距的悬殊,这不到15%的居民储蓄,在绝大多数低收入者和少数高收入者之间肯定也不会是平均的。
收入差距必然导致贫富分化,要求理想的均等显然是不现实的。然而,问题是财富形成和分配体制的不公平,比贫富不均等对社会繁荣稳定的危害和冲击更大。从近段时期公众关注的热点来看,像“力拓间谍案”和“洋贿赂案”反映出的与外资相关的国企高管腐败问题,吉林“通钢事件”和南京江宇集团“零成本私吞”报道所反映出的国企改制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中石油20亿“购房门”所反映出的垄断行业高收入高福利问题,以及黄光裕案和上海“塌楼门”案反映出的官商勾结牟利问题等等,都涉及到财富来源和分配的不公这一共同本质。有人批评说这是“持权抢劫”,是社会财富“按权分配”!
而河南固始干部公选引发的“官二代”话题,江苏公款培训“富二代”的争议,以及关于“贫二代”标准的热议,更反映出了如何给绝大多数的穷人以翻身的希望这一迫切的民意呼声。
最近的民生年景又如何呢?据央视市场研究2009年8月28日公布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下的中国消费者购买趋势》调查显示,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中国饮料、饼干、日化等日常食杂用品的购买受到影响,中国百姓今年6个月平均单次购买金额下降了6%。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艰难时世下,中国普通百姓把本来就干瘪的钱包捂得更紧了。那么,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动力源又在哪里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后劲到底能有多大?又能持续多久?
事实上,这一严峻局面,也早已引起了官方的高度重视。
2009年8月25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向大会作国务院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的报告。在谈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下一步目标时,张平说,将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009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表示,加强社会领域立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将成为今后立法的重点。
乔晓阳说,要从法律制度上研究推进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促进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加强社会领域立法,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我们深深期待,在公平正义的法制晴空下,让每一个普通百姓都能看到“钱途”的光明,都能绽放开久违了的舒心的笑脸! |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