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经济主义与金钱时代

火烧 2009-09-0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6
文章探讨经济主义与金钱时代的关系,批判经济人理论对人性的定义,分析自由市场主义的弊端,结合进化论与丛林法则,揭示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与异化。

经济主义的提法不是官方与学院的名词。由于资本主义理论的失势,我们姑且把席卷全球的自由市场主义以及与之联系的意识形态内容称为经济主义。

自由市场主义只是经济制度的提法,与之联系的各项社会制度与理论思潮、社会文化甚至于生产生活方式构成了新主义。

A、经济人

经济主义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论,尽管至今还没有太多人公开鼓吹,但我们其实早已不得不面对这一理论的强劲风头。

所谓“经济人”其实不过是将人性本质定义为自利性,从而演绎出的一套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相关价值体系。而所谓“完全理性”或是“非完全理性”,不过是加在“经济人”丑陋嘴脸上一块多余的遮羞布。

简言之,所谓“经济人”的提法就是将人的本性定义为对经济利益的无限贪欲、对财富的无尽追求、对物质享受的永不满足、对生存状态的永恒攀比和毫不妥协的争竞。

尽管不少人认为“经济人”不过是对人性的一种“假设”,但是这种“假设”无疑已经被广泛接受和践行,似乎主流社会已经将之奉为社会价值分析与人生价值确立的理论圭臬。

如果我们找不到对人性本质的更好定义(当然并不仅是愿望上的更好),就姑且接受和奉行,这实在是可悲的妄自菲薄,可恨的自暴自弃。如果这一定义被别有用心的人用来蒙蔽和愚弄大众,就不是简单的自我认识错误了。

许多西方的理论家和科学家喜欢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和验证自己的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实验的方法是真正科学的方法。但是科学并非万能,科学不能解剖人性。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基因学说可以解释人类自身的运行机制和行为规律、行为模式,却不能解构人的精神本身。任何将人的精神完全归于动物性机制的企图都是对人性最恶毒的孰渎。

“经济人”抽取人性当中基于生存对物质需要产生依赖这特征,片面地将人的生存需要归于动物性,在分析方法上是典型的形而上,同时也为“弱肉强食”奠定了理论基础。

B、 进化论与“丛林法则”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达尔文先生在写作《进化论》时可能没有想到竞争被如此广泛地在人类社会采用,更不会希望人类会比动物界更加坚定残酷地执行弱肉强食的竞争规则。

如果有人说善良从来不过是少数人的惺惺作态,武力、暴力、实力才是竞争得胜的最可靠保证,相信支持者不会是少数。“发展才是硬道理”与此真是异曲同工。人需要发展,国家需要发展,社会需要发展,但是发展就是全部问题,就能解决全部问题吗?庸俗的实用主义仅仅只是“有用”吗?

“经济人”将人性定义为自利性,将进化论运用于人类社会就是把人性定义为“狼性”,以至于人类社会又重新进入了“狼图腾”时代。最有“狼性”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最成功的人,人人以“狼性”为崇尚,人类社会便自然成为“狼群”了。“狼群”的规则就是“丛林法则”。

何谓“丛林法则”?赫胥黎说的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换句话就是“不适者非人所灭,乃天灭之也!”

我们不得不对马克思先生表示敬意,马克思先生就不把人看作是狼。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能动的”,尽管足够抽象和精辟,但是人毕竟不是一个定义和概念。也许这正是马克思先生风光不在的一个原因。

谁要给人下一个定义,谁要给人性下一个结论,这样的想法的确不够明智。

但是,谁要把人当作狼看,把人性说成“狼性”,就不但是不明智,更是对人的污蔑,甚至是为作恶借口。

C、 效率与公平

为进步发展需要效率,为竞争发展更需要效率。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经济人”的时间只意味着金钱,金钱是根本动机,金钱是生命的主要内容。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最多的金钱就是“经济人”的“利益最大化”。金钱与时间之比就是效率,生命在金钱上的最大实现有赖于效率的不断提高。

生产的效率局限于资源基础、科技水平、管理水平,从大的方面讲还有赖于社会环境。而影响“经济人”人生效率的因素就异常复杂了。在对生产效率的追求中,需要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人生效率的追求更不可以百无禁忌。

人们更多的看到了世界资源的疯狂开发和争夺,看到了地球环境的严重破坏。却看不到“经济人”对人生效率的不懈追求才是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更严重的是,这种不懈的追求还造成了政治的普遍腐败与传统道德观念的全面崩溃。

公平从来就是个问题,或许永远都是个问题,是问题就需要面对与解决。

公平解决的不是强弱差异,公平解决的是机会均等与规则的同一。

“经济人”如果是有“道德”的人,公平就不是严重的问题。亚当·斯密先生显然忽视了自利性与道德的天然冲突。如果自利性始终只在规范的范围内起作用,只要保证规范的合理与严密就可万事大吉了。然而现实和逻辑都告诉我们,自利性总是导致规范的突破与失效。那么,公平就是严重的问题了。

当社会的绝大多数财富都归于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最终将是所有游戏者的灾难。

D、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的发生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的周期性事件,如今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难免受影响。

西方早先的经济危机表现为供需关系失衡,生产萎缩甚至于停滞,大量工人失业,百业凋敝,人民生活困苦。近来发生的金融危机与以往经济危机没有根本不同,所不同的是,金融业成为危机中的主角。

金融业之所以成为主角是因为西方社会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集中于金融业,金融业也演化得日趋复杂与庞大。伴随科技的进步与资本的长期高度集中,生产领域当中的劳动力密集行业的主体已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西方所谓的“发达国家”的生产领域一方面需要的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一方面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演变为资本的直接争夺。

银行、证券、保险成为资本直接角逐的三大战场,这三大行业不但为资本的直接角逐提供场所,更是资本抽取劳动者报酬的三架大马力机器。

所谓的“次贷风险”不过是银行业不满足于传统借贷的抽取规模与抽取速度发明的一种太过火的玩法而已。可惜的是,玩过火了就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传染到相关行业形成了经济危机的新模式。

罗斯福新政从整顿银行到调整货币功能从减少失业到产业复兴,一揽子措施效果明显,然而罗斯福先生并不能阻止危机的再次发生。

事实上经济危机并没有减少资本拥有者的财富,通过危机的发生使得被掠走报酬的劳动者承认了被掠的事实,并且无奈地接受了这样的结果。这正是经济危机一再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危机的应对措施中的货币功能调整不再像罗斯福先生那样中规中矩,政府应对危机采取的措施变得越发的直接和粗暴。开动印钞机成为万能良方,然而最终为危机“埋单”的又是民众。

   

E、 开放与全球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人的耻辱,这种耻辱远远超过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原因是鸦片战争终结了中华文明的天国神话。自此而始,开放就成为一个问题,至今喧嚣的全球化其实与开放的趋势一脉相承。

开放最初表现为通商的经济问题与属地属人的主权问题。时至今日,全球化的主题似乎仅仅表现为经济领域的贸易保护与资本流动控制,如果说环境保护的合作、科技文化交流的频繁、生活方式与种族隔阂的演变也是全球化的表现,还不如这些都是所谓全球化带来的结果。

“封闭就意味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是国人痛彻的体验,正是这种痛彻的体验带来了对开放的渴望。如果开放必然带来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开放的确很美妙。开放打开了视野,促进了交流,扩大了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放是必然的,也是符合国民利益的。然而,开放使西方的“和平演变”与“冷战”策略取得全面胜利也是不争的事实。

全球化成为发展趋势从来就不是新鲜的东西,纵观人类社会与世界历史,全球化并非自今日始,更不会在今日一蹴而就。那些热烈地为全球化鼓噪的人所期盼的不是《诗经》中的大同,更不是无人相信的“共产主义”,他们热烈向望的无非是全球化带来的淘金机会与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

开放如今已经走上与以往不同的道路,国内官僚资本将加速向国际资本演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