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伞”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火烧 2009-09-02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重庆打黑行动不仅揭露了黑社会组织的形态,还为黑帮电影提供了丰富素材,推动重庆成为黑帮影视之都。文章探讨黑帮电影的吸引力与社会影响,结合重庆真实案件,展现黑帮组织的管理与权力模式。

———重庆打黑成就黑帮电影影视之都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香港警匪片《无间道》里这句经典台词,成了“陈明亮”们最后的人生注解。说起香港电影,黑社会题材可以说是香港电影本土色彩的代表之一。重庆抢地盘、争市场的“码头割据”故事早已在坊间广为流传,其中不乏充满血腥和暴力的传闻。重庆除黑,揭开了中国内地涉黑组织的基本形态,没有保护伞,就没有黑社会。重庆打黑,一个个黑社会头目浮出水面,也成就了重庆黑帮题材影视之都的打造之路。  

有人喜欢黑社会电影,因为它深刻地反映了黑帮当中的爱恨情仇;有人喜欢黑社会电影,因为它展现了人在江湖的无奈与潇洒、男人成长成熟的经历与责任;有人喜欢黑社会电影,因为它从中看到了社会的现实、人性的弱点以及豪情;有人喜欢黑社会电影,用以体验黑社会的亲情与爱情,人性的普遍优势和弱点,社会的不公平,思考立世做人的根本;有人不喜欢黑社会电影,因为觉得看得多看得太投入的话会被影片当中所谓的“义气”所感染,可能会认为但凡黑社会里的都是“好的”并由此对社会产生厌倦情绪和抵抗心理……

除了重庆主城区的“6-3”枪击案,重庆电影人还可以从从现实中找到其他可以扩展的娱乐元素。比如在全世界别无分店的“黑帮赌片”。香港这方面代表作品很多,《赌神》、《赌侠》、《赌圣》、《赌霸》……只要能想到的关于赌的后缀修饰词,香港电影人都想到了。香港电影人进一步在黑社会的现实范畴上加以神化,比如千变万化的赌计,甚至引入了异能人士,开启了黑帮造神的时代。重庆市近几十年来最大的一起涉黑涉赌案———“白云湖案”,因有原重庆市公安局治安总队总队长李虹、办公室副主任兼研究室主任龙蜀渝等人的庇护,警方对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王渝男、董理等人在璧山县白云湖开设一个有数十人参与、筹集赌资400多万元且以武装护赌的“百家乐”大赌场的查禁屡屡失败,甚至查禁的警察死于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护赌的枪口下,制造了震惊重庆的“白云湖案”。  

  

重庆打黑出现这么一个经典素材。剧情很简单:“16个人!黑色西装,一水儿的墨镜!”2009年8月5日,重庆观音桥一个咖啡厅里林夕(化名)讲起当时的场景有些颤抖:“他们进来后,就将所有人的手机收掉,态度很好,甚至很有礼貌,但是行动之快速,动作之专业,让你莫名的恐怖!”几个月前重庆江北一家公司因为股东债权的问题,争议的另一方直接请来香港黑社会人员和本土黑帮对相关公司进行控制,这就是当时的场面。这部电影素材的巧妙之处在于大量的留白,极少涉足血腥暴力场面,更多是让人思考黑社会的组织管理与权力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分配。   

更多的灰色背景和更多的人性思考是重庆黑社会题材电影的趋势,现在的黑社会题材挖掘出不同以往的戏剧元素就是刻画不同的灰色人物,然后赋予文化内涵。比如重庆“打黑”越打越黑的英雄文强的穷途末路,就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过这种一个坏人对更坏的人进行道德审判的黑帮电影时代很快过去,近年来,黑帮电影开始挟带着政治批判、艺术追求、人生哲理等纷繁的主题,进入到了描摹人性的深度。  

  

电影作为一种生活的娱乐、调剂,我们应当用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对于黑社会题材电影更需要如此。我想随着重庆打黑力度不断深入,重庆应抓住产业发展先机,抢占艺术与市场的两个制高点,可以考虑围绕产业发展态势寻找城市的独特性、现代性和国际性来搭建一个在新起点上的平台,来展现重庆的文化、历史、城市特点,以此来发展创意产业的重庆影视产业,为全面赢得海内外市场埋好铺垫,为在全球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重庆影视产业会很快的建成。  

相关文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