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接轨,西化中国,照搬全套,这已经是不争论的事实;外国这几年不是真的喜欢中国汉语文化还是另有目的,流行起中国热;中国特别又是北京,上海最热;上海很多大学的留学生语言中心开办起“上海话文化学习班”,满屋子的金发碧眼还有黑皮肤在说“侬好”“狭狭侬”,上海人嘛还真是有点地方自豪感。
最繁华的地段的酒吧,奢华名贵的俱乐部,在中国人吃饭喝酒最多的地方,经常有外国乐队演唱,掀起高潮的歌曲不在是他们乐队的成名作,而是他们用稀奇古怪的上海口音唱的一些上海老歌。不过有些外国人的上海话还真叫地道。我曾经在上海城隍庙那里碰见过一个年轻的外国女孩子就是用上海话和当地的摊主讨价还价,连本地的上海本土人都激烈的侃不过她。北京也是,我在天安门的金水桥上居然被俩个小小外国兄弟用京味的普通话吓了一大跳。
当老外们把上海的“侬好”,北京的“干嘛了”说得越来越地道的时候。中国的小孩子们却开始不在熟悉自己土生土长环境的语言,原因很简单。现在从幼儿园就开始的推广普通话运动已经成功地实践了某某同志改革从娃娃抓起的战略思想。特别是上海的高级移民越来越多,这些孩子都以一口优越标准的普通话的确也成功地传销了我们的国语。自然,要说全民说一种标准语言,那也没什么不好。但是,口口相传的一些地方名谣,古老的精神故事传说终于也要失传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与故乡紧密相连,他代表家乡,代表亲情。君不见,大陆流亡到台湾的老人们,一别5`60载,鬓毛已衰乡音未改!每个人的小时候,都会有过和同学呀,老师用本地的土语土话吵闹得课堂翻天。。。还会唱一些外地人无法知晓的方言歌曲,这样的时代也怕也要永远的消失了。这还只是怀旧的一点情怀,如果在细细追究一下各地地方方言的文化意味,文化底蕴,文化价值,也还是可以挖掘出自己的旅游资源和经济效益的,中国政府真的也应该学学外国很多先进的经验,一边推广普通话,一边也搞地方方言建设。
现在各地的电视节目真的没什么地方特色了。很多故事精彩的电影,电视剧都是清一色的普通话,清一色的语气,中国人都能看懂听懂,但是原来的一些更加精彩的语言华彩乐章就没有了。再比如,从前电影里,毛泽东,将介石这样的领袖人物是说方言的,小时候我们很喜欢他们在上面的口音,也曾经学他们。但现在呢?毛泽东,周恩来清一色的普通话,历史人物的真都被一个个篡改。
中国文化改革,再过几年不需要方言,更不需要地方特色。到时候,我们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已经被改造得整整齐齐,出门清一色,进屋还是清一色,办事也是清一色。连早上喝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干什么都一样。还都坐在屋子里,一起看同样的电视,同样的音量,还得同样时间睡觉,上床后做同一样梦,梦里还得都同一样说都能知道的普通话。
方言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随着时间消亡了,这文化的特色也会黯然失色,那中国还能叫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