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大德化育的现实虚妄

火烧 2009-08-3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批判当前德育课程工具化、空洞化,脱离学生真实生活,强调教育应关注生命关怀与真实体验,而非空谈爱国与形式化教育。

只有在中国,才有几乎与以科学主义指导设计工具性十分突出的学科课程相并列的“德育”课程,试图通过几乎以学科课程相同的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为可以工具化功能化具有标准化质量认定性质并如同产品一样的人。所以,在德育目标设计上,责任大于权利,适应大于变革,守成大于创新,外在强植大于内在反省,被动规划大于内在诉求——所以,我们的教育在事实上不是让人快乐,而是让人受苦;不是教人学会爱,却反对或害怕学生恋爱;不教人学会生活,却要求学生适应社会---这种剥离生命自由与关怀,游离生命价值传递与创建的教育逼迫学生处于被设计被改造的被动地位----使德育事实上沦陷为现实的大虚妄,导致所谓的德育在事实上躺在文件里,挂在嘴边上,写在教材中,却远远被颠覆被蔑视于学生真实生活之外,被彻底抛置在教育教学行为之外。

当今天的德育仍然执于表面器象和工具作为而忽视学生生命本我的爱与关怀的时候,我们的德育已经无处逃离和退让,德育的课程内容已经被可怜地阉割只剩下苍白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荣辱观教育,被挤兑为可怜的心理健康教育。当这些主导的德育形态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只剩下德育活动,只剩下对教师师德的脆弱期许,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空洞奢求,对全员育人的理想自欺。如果,我们能够勇敢直面真实的现实常态,德育只剩下教材中那些空洞的概念、冰冷的知识、学校各种管理的规矩,只剩下为应对德育目标虚假地被大家共同认可的德育话语和范式,只剩下校园里宜人视听制造氛围的名言、警句和标语。可惜!我们早已习惯于这种悲哀的德育现实,甚至被全体未成年人无意有意的容忍和接受——这种容忍和接受的背后,是全体未成年人所接受的生命觉醒与自我认识的虚妄与麻木,使我们的未成年人从小学会了迎合、作秀和乖巧,当然,也同时并生了病态的乖戾、反叛与张狂。

我曾对我的学生说,不要空谈爱国。如果我们不成为社会的包袱,就是最大的爱国;如果我们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不给社会制造麻烦,就是最好的爱国;如果我们自尊自强、自助创新,不辱国害民,那就是祖国之大幸!我们高谈爱国,今天的学生问“凭什么我要爱国”?可惜我们多数的教师除了教条,竟然多数是无以言对,甚至从未思考。当学生问“爱国对我有什么好处”?我们的教育依旧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不是爱国不正确,中国教育最大的缺失就在于我们总是失去了教育与真实学生内在经验与诉求的有机关联,失去了教育与学生真实的生命关怀和成长的关联,因此,才造成教育的空洞与面目可憎。这种关联性的丧失,其实就是教育终极关怀的丧失,就是教育真心与教育大道的丧失,就是偏执于器象功能而迷失于本源大道的教育忠诚的丧失。

尤其是今天,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时代,在世纪变迁社会转型的宏大历史场景中所呈现的全部无序、混乱以毫无遮拦的强势闹腾我们的未成年人时,德育的脆弱与虚妄无疑更加强化了教育功能的弱化与悲哀-----我们的教育可以数字化,观念可以现代化,但我们教育出的孩子却已失去了对伟大生命的基本敬畏,对人伦纯善的基本尊崇,对宇宙人生真理和哲学文化理性的基本景仰,对天地宇宙大道的基本忠诚——他们可能是器象物化世界里的专家、工程师、科学家、学者、CEO,他们可能是功利世界精致聪明的强手与冠军---但他们多数已经将生命的全部意义降格成为本能意义上的屈从与辉煌。也只有在这种背景下,才能更易造就为富而不仁,为官而不廉,为学而不真,为教而无道——教育的分裂,必然造就人格的分裂和社会的分裂(社会欲和谐必须返诸人格的和谐,人格的和谐必返诸教育的和谐)。当我们的学生可以用冰冷的榔头结束自己唠叨母亲的生命的时候,当一群中学生仅仅凭自己的情绪将街头的乞丐活活殴打致死的时候,你怎么能正信在他们的心中拥有对生命的伟大敬畏和景仰?当媒体广告将爱情之美定义降格为赤裸裸的性爱,将高潮之爱简化为寻常的科学与技术的冲动的时候,你怎么能正信我们的孩子哪里还有可贵的希望用生命与忠诚去追求和捍卫神圣与崇高的爱情?当作文语言和德育话语变成政教期许的规定范式的时候,当课堂言语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严重背离甚至尖锐冲突的时候,你怎么能正信我们的孩子哪还能拥有正直的诚信和文明的作为?当我们的孩子身心错位所导致的焦虑、彷徨、迷惘、无助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方位蔑视的时候,你怎么能正信我们可以充分赋予他们真正的爱国精神和基本的公民责任?当德育目标与课程内容的设置严重背离孩子生命成长关怀和教育大道忠诚的时候,德育方式与手段的无穷创新,也都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功利技巧罢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