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正前方是《红雨》的真实和高洁
时代的正前方是《红雨》的真实和高洁
——浅谈现代文艺的本质、内涵与发展方向
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之际,本文也想借用一个非常流行的划分:以1979年为界,来品味下这“前后30年”的文艺本色。
鉴于本人的年龄、经历,从“后30年”说起比较合理。不可否认,仅仅从文艺作品的传播途径、载体、形式等方面看,“后30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电视机、影碟机、报刊杂志、网络等文艺载体的广泛普及,使观众得到前所未有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满足,迅速成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牙牙婴孩共同的生活方式之一。而大大小小的晚会、演唱会、歌友会、见面会等商业汇演,“广场大家唱”、跳健美操、扭秧歌舞之类的低消费大众娱乐项目,还有那形形色色的选秀比赛和街头献艺,都进行得如火如荼。说这是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似乎并不过分。
简单回望历史,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影视剧如《霍元甲》、《射雕英雄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在内容上基本尊重原著,演员也是精挑细选,可称为中上之作。
到了90年代,除继续流行古装剧外,时装剧也开始走红,代表作品为《戏说乾隆》、《还珠格格》及《大时代》等。在电影界,“古惑仔”系列影片的大放异彩为香港电影杀出一条血路,逐利的资本闻着血腥味就奋不顾身地跳了进来,于是出现了一大批粗制滥造的末流影片,同时,也制造了大大小小的明星不计其数。若这些还勉强称得上为文艺作品的话,只能称之为下作。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步伐,欧美、日韩的影视作品也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港台也更注重和内地在形式上的统一,出现了合拍剧。由于这些作品已经完全忽略了原著的本意,只注重市场的反映和资本的需要,已经完全不能称之为“文艺作品”,只能算是“娱乐产品”了。
如果上世纪30年代旧上海时代出现的以周璇等人为代表演绎的歌曲算作是流行音乐的开山鼻祖的话,那么,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是流行音乐的全面复活期,其代表人物为邓丽君、蔡琴、“四大天王”等等等等。从“金嗓子”周璇到“靡靡之音”的邓丽君,说明一开始进入流行歌坛还是有门槛的,那就是声音条件要好。是谁说人类是向着更高级的层面发展的?单是流行音乐这个不入流的文艺项目就足以推翻这种论调。稍有辨识能力的人都知道,如今凡是能发声的基本就可以去唱歌了。
无数事实表明,“后30年”的文艺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正在严重堕落,甚至频频借用《还珠格格》类的古装剧复辟封建主义思潮,借用《红日》类伪抗战剧歪曲历史丑化解放军,借用各种乌烟瘴气毫无根据凭空幻想的弱智情节拼凑起来迷惑少年儿童……在此,我唯有借用彭老总说过的三个字来表达心中的愤慨:“乱弹琴!”
愤慨之余,无限悲哀涌上心头,遥想当年,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哪一个不是熠熠生辉?即使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郭沫若、鲁迅、毛泽东等一代史学家、文豪、文学家有诸多佳作传世;为何到了这改革成绩辉煌的“后30年”,文艺就穷途末路了呢?
我茫然回头,妄图从“前30年”里寻找些什么。依稀记得,家乡人爱唱的《朝阳沟》,就是那时的作品,至今仍被《梨园春》栏目时时唱响;还有童年时百看不厌的“潘冬子”,他运盐时的机智和与胡汉三交手时的勇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这“前30年”的电影早就被禁止公映了,所幸现在的网络犹如孙悟空般神通广大,挚友一口气给我下载了十余部老电影。
特地抽了两天时间看这些电影,那前所未有的震撼,净化了我的心灵,升腾了我的灵魂。这其中,以第一主人公名字命名的影片《红雨》让我念念不忘。
16岁的红雨父母都在外地驻军,他从小跟着奶奶长大。时值公社水库筹建中,为了赶进度保丰收,全体社员无不倾尽全力,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红雨更是一个人干起了两个人的活。由于公社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社员一旦有病,就非常麻烦。虽说村里有个医生孙天福,但他在旧社会是城里药铺的掌柜,解放后还弄假药骗人,社员们都不信任他。
为了解决公社社员的燃眉之急,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红雨决心到县医院参加赤脚医生学习班的培训。
学期结束后,红雨回到公社,广大社员对红雨这个“赤脚医生”充满了期待,红雨也拿出全部的热忱和本领来为群众排忧解难,然而,孙天福又怎么甘心把给群众看病这项“专利加福利”让出去呢?于是他一次次在背后使坏——造谣生事、下毒陷害、对患了急病的幼儿置之不理,最后的结果则自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红雨一直坚持用“一把草药、一根银针和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红心”一次次地与之“争夺医疗阵地”,为采草药不畏艰险,为救患儿冒着狂风暴雨连夜前去,为弄清中毒真相他又连夜赶往县城,孙天福知道纸包不住火,就埋伏在红雨返回的路上,穷凶恶极的孙天福带着匕首要置红雨于死地,在经过机智、勇敢、无畏的搏斗之后,红雨终于将孙天福制服,并充分掌握了他的罪证。
红雨胜利了,这不是他个人的胜利,是贫下中农代表的无产阶级与孙天福等顽固分子代表的封建残余势力走资派的胜利,是毛主席继续革命正确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
我不是在牙牙学语,跟着念口号,这是发自内心的声音,不是某一个人,是千百万的人民群众,千百万的无产阶级共同发出的声音,它们汇集起来,将成为不可抵挡的时代强音。
在红雨灼人的目光下,所有谎言都摇摇晃晃、不堪一击;在红雨认真、踏实的学习和实践中,那些阴招、损招都恶狠狠地来、却灰溜溜地走了;在红雨坚定的信念里,写满了真诚、崇高、纯洁和美好色彩,于是骄傲、自满再无立足之地……
毫无疑问,红雨身上那些看似触手可及的优秀品质,正是我们这代人尤为缺乏的。仔细体会影片中的一情一景,其中褶褶生辉的奉献精神、“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和“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信念是多么的崇高、纯洁与美丽,红雨冷静处置“破坏与迫害之心长存”的阶级敌人的情节和逻辑又是多么的真实。有时我总忍不住这样想:我们曾着了魔般地追逐那绚丽多彩的画面、那曲折迷乱的剧情、那王子公主的童话、那空中楼阁般的虚幻爱情——为何就不能像红雨一样,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眼前事,把自己的未来与大多数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难道这份无懈可击的实在不更加贴近幸福与满足,不更予人力量和希望?难道“希望”和“力量”不正是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应该包含的最起码的精神含义,不正是已经堕落的当代文艺作品理当向往的特质,不正是新世纪的文艺宣言吗?
是的,时代的正前方是《红雨》的真实和高洁,这就是我品味可谓五彩缤纷的“当代文艺”之后的切身体会,也是我希望籍本文传达给这个世界的!
“中原进步读友沙龙”倡建者:吴芳
2009年8月30日
友联及责联:
13939862004(三门峡)
E-mail:[email protected]
QQ:28276426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