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拿什么来拯救你——“网瘾”青少年
8月2日凌晨,一个原本生龙活虎的16岁少年——邓森山,在进入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半日之后,竟变成了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这就是近日正引起网民们热议的“邓森山事件”!该事件曝光后, “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 被有关部门依法取缔,13名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122名学员已全部被家长接回。据报道,事件发生后,“起航”“总部”———广州番禺励志体育活动策划服务部在广州开办的类似训练营也被查处,其中多名学员称,曾遭到教官的殴打。而位于广州南沙浩今中学的起航训练营亦被查处。政府有关部门的这些“不见死人”不作为的行动显然让人拍手但很难称“快”,因为在这一悲惨的故事背后,不仅留给邓森山亲人无穷的痛苦,还留给社会许多“缺憾”值得我们去深思、警醒和“亡羊补牢”。
原本是为拯救网瘾少年的“训练营”何以成为了“杀人场所”,这固然很值得人们深思,但若仅仅停留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从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源来看,显然更与近几年来“网络毒品”泛滥成灾,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有密切关系。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青少年日益成为使用网络的主要主体。网络世界里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为拓展广大青少年视野、促进他们成长成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相当多的青少年因被网络垃圾、网上“精神毒品”浸染而不能自拔而成瘾,甚至还发生了青少年因过度沉迷于网络、长时间上网而猝死于网吧之中的事件。尽管近年来因上网猝死事件频现报端,但青少年网络问题仍一直没能引起社会和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直至8.2事件的发生才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所谓青少年网络问题,是指青少年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由于自身自控能力较差等原因,经不起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导,而出现的与网络有关的危害自身及社会的一系列不良行为问题,包括网瘾、网络犯罪等问题。互联网上的信息浩繁庞杂,良莠不齐。除了积极信息之外,还有大量有色情网页、假大空等不良内容,以及许多网络游戏。网络游戏被一些忧患之士形容为“电子鸦片”,许多青少年因它而染上网瘾。网瘾是青少年网络问题的主要形态之一。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网瘾是指由于过度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又称网络成瘾障碍、因特网性心理障碍、病态网络使用。网瘾一般包括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友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上信息收集成瘾、计算机成瘾、其他强迫行为等六种类型。近年来,我国以网吧和网络游戏为代表的“网络产业”规模及产值以几何级数增长,但同时因为缺乏保证行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机制,导致衍生出了诸多社会难以承受的“副产品”:遍及全国上千万的网瘾青少年和以引诱青少年上瘾为目的的畸形网络产业。目前全国网瘾青少年多达1000多万人,此外,还有大批孩子存在网瘾倾向。有专家称,我国的“网络产业”确实造就了一群人的暴富,但也确实让上千万的孩子染上了难以治愈的“网瘾”,而且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直接、间接地危害了一代人。据民盟北京市委提交的报告,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约有13万多人,占14.8%。据北京市150多位政协委员历时4个月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上网达到81.3%,有七成学生网民沉湎于网上聊天,有四成多经常光顾色情网站,互联网成为一部分青少年名副其实的“电子海洛因”。过度使用网络常常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在心理方面会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记忆力减退,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情绪低落;在躯体方面会出现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停止上网时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在行为方面会出现品行障碍,产生攻击性行为乃至犯罪行为。据调查,北京市90%的青少年犯罪与网瘾有关。还有相当一部分许多涉世未深、分辨能力差、自控力弱的青少年,因经不起网络游戏中的色情和暴力内容诱导而走上了强奸、杀人、抢劫等犯罪之路。此外,长期被色情、暴力、另类等信息包围的青少年网民,出现了严重的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等社会问题,有的甚至为了寻求所谓的刺激而不惜违反了网络道德和有关法规,在网上传播病毒、非法侵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利用网络盗窃公私财物、盗窃网上秘密、传播网络色情信息等,给社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和危害。
因此,青少年网络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青少年问题,而是危及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的严重社会问题,甚至是关系着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质量并进而成为事关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希望政府相关部门不要推卸责任,不能只处理一批“训练营”就了事,而是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在治“标”的同时更重治“本”,以铁腕重拳全面整治网吧等重要网络场所,清除所有网上“精神毒品”,还青少年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这才是我们拯救网瘾青少年的根本之道。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