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者的反思(一)
在马克思发表了其伟大的著作《资本论》之后,关于资本主义的必然没落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就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所不断证明的一个必然的结论。可是正如社会主义革命并没有像马克思所设想的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一样,资本主义在现代不仅没有腐朽反而却生机勃勃。这就带来了一种思想上的矛盾,到底如何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如何认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如何认识共产主义理论的方向就变得复杂起来。
传统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必然不断地向大型垄断企业集中,从而导致一些更具经济实力的垄断组织和卡特尔取代了资本主义早期阶段相对自由的竞争。这种趋势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剥削率的上升,从而不断加速相对贫困化和提高无产阶级的觉悟。第二、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必然越来越严重。经济危机是市场无政府状态导致的比例失衡的不可避免的结果,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顽疾。经济危机的发生将直接导致大量工人的失业,进而导致工人阶级在其物质生活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加入社会主义的队伍,从而反抗剥削压迫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第三、由于上述原因,资本主义被取代的时机已经成熟,它现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同时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且在一切方面都是完善的生产方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将得到更大发展,人民生活将得到更快提高。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社会主义革命才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无数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义无反顾的投身于这样一种伟大的革命事业。这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一种信仰:那就是社会主义将带给他们、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民族更大的幸福。这种革命的热情最终用血与火使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在苏联、东欧、中国等等国家建立起来。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正式由理论走向实践,也标志着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间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世界最终被分为东方和西方,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这场对峙中(冷战)双方都要极力的证明自身制度的优越性而针锋相对,而决定哪种制度能够取胜的不是各自的宣传和设想,而是要依靠生产力、依靠实力来决一胜负。而这就是哪种社会制度更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个原则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说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主要是取自于二战以前的资本主义的客观分析上面,由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和社会主义队伍的壮大,成为可以跟西方资本主义对抗的巨大力量的时候,资本主义已经充分认识到这场对峙的严重程度,认识到这是对资本主义的生死考验,也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所存在的本质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对资本主义制度作出巨大的改良,而这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体制上的问题但是却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矛盾和冲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在事关生死的时候所表现出的旺盛的生命力,而恰恰是这种生命力才导致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真刀真枪的较量的第一回合,西方资本主义取得大胜。(产生这样的结果我认为是因为一方面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走入了集权和排斥市场经济的误区,而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却对自身体质所产生的弊端进行了广泛的改良,而这造成了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的竞争中都落到下风。)
让我们先来分析下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冲击。在对于资本主义必然没落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确实没有按照传统马克思主义者的设想那样发展。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并没有和人民的相对贫困化相同步,可能是马克思的提醒对资本主义起到了巨大的警示作用,资本主义认识到本身体制上的缺欠,而不断采取立法措施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秩序。另一方面又积极建立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增加对医疗、教育和失业保障的投资,充分利用税收杠杆调节贫富差距。对于工会则采取限制和保护并举的措施,保护工人的基本利益和收入水平能够随着经济发展而提高。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必须品提供的质量。这些措施下相当数量的人民成为生活相对富裕的中产阶级从而把相当数量的无产阶级转变为有产阶级,中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受益者和坚定的拥护者。所以在西方资本主义阶级矛盾的影响程度反而不如民族矛盾那么突出,可以说资本主义经过改良使得相对贫困化和阶级矛盾激化没有发生。
其次,虽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确实存在着周期性,存在着社会需求相对不足的问题,确实无法从根本上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但是由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影响,通过扩张性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发生频率和危机的恢复速度,通过赤字财政有效地延长了经济繁荣。凯恩斯的经济药方其核心就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担当越来越大的责任,用赤字财政来刺激经济,用二次分配来缓解分化,用国家经济手段和经济责任的强化来解决私人资本主义所客观存在的经济问题。凯恩斯主义有很多非资本主义的东西,他对资本主义开出的药方就是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手段来解决私人资本主义所产生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其实质就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改良,也就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资本私有制的这一前提下,用国家再分配和国家经济干预的能力来缓解资本主义矛盾,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国家为扩大经济规模所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所负担的巨大支出成为补充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有力武器,同时也为国家经济实力的长期发展打下好的基础,也就是说起到了既刺激了经济又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双重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在战后频繁发生,反而创造了相当长的经济繁荣。
最后,就是所预计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彻底腐朽,社会主义取代它的时机已经成熟也伴随着苏联东欧的解体而被证明是错误的结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就是建立在政治方面表现为集权和专政,经济方面表现为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为主体的高积累、高浪费的经济结构。并没有把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反而所表现出的是人民权力的贫乏和人民物质产品的匮乏。社会主义没能表现出它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是可行的,是在一切方面都完善的生产方式,而最终所体现的是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来说苏联模式并不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能成为能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生活的理想社会形态。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别最终摧毁了传统共产主义者的意志而导致苏东剧变的发生,导致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第一回合较量中败下阵来。
现在,回过头来仔细分析二战之后以“冷战”为基本特征的在两个阵营之间,即以苏联、东欧、中国等一些国家为一方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西欧、美国、日本为主的另一方资本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竞争。实质上“冷战”就是体制之争、信仰之争和地位之争,是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在这场表面上看势均力敌的竞争中苏联模式最终把其体制中所存在的问题、弊端暴露无遗,这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计划经济所产生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所暴露出的“高积累、高浪费、低效率”的特征。军备竞赛的直接结果是大量的物质财富被投入到军事工业上面,人民生活的改善让位于军事竞争的目标,人民生活长期无法得到改善。政治领域所强调的是集权的专政统治,民主的思想和原则这本来共产主义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却为“革命”的需要而让位于一种集权统治方式。而这直接导致少数人对大多数人的基本权利的无情剥夺,斯大林时期对党政军残酷无情的清洗,铁腕的统治所标示出的正是对民主原则的根本背离。而这很显然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则相违背的,是一种否定人民的利益和权力,是个人可以凌驾于党、凌驾于政府、凌驾于人民之上的一种极其错误的政治形式。在这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形式化的民主也要比苏联模式要好得多,而使资本主义可以标榜“民主自由”而社会主义却成为“铁幕”成为“专制”的象征。这不能不说是这种被严重扭曲了的“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其长期作用的直接结果就是不仅生活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众普遍把苏联模式视为洪水猛兽,就是那些生活在东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普通民众也普遍的承受着物资的长期贫乏、生活水平的低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根本没有体现出来,从而失去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反而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活模式视为“天堂”。这不得不说民心所向的改变,信仰的改变最终导致了苏东剧变的必然发生。而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就在于苏联模式是一种扭曲了的社会主义体制,根本就不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无法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无法证明其在各个方面都是较资本主义要先进的社会体制。这种失败只能从苏联模式本身上去发掘失败的原因。
苏东剧变的结果标志着共产主义在于资本主义斗争的第一回合失败,丢分很多。很多人开始认为“共产主义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美丽的理想,是一种乌托邦根本走不通”很多共产党人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而残存的共产主义者似乎只剩下无法证实的信念。而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当理性、科学的分析问题,分析西方资本主义成功的经验,分析扭曲了的苏联模式的巨大的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要更为深刻的分析资本主义天生的无法改变无法掩饰的社会问题,深刻的批评资本主义。从而找到正确的适合现代生产力要求的、能够充分的体现出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优越性的新制度。充分的勇敢的准备与资本主义第二回合更激烈的较量,在政治、经济两大方面彻底击败这个十分强大的对手。这不仅仅需要勇气而更重要的是需要智慧。要牢记一点,最重要的原则:只有证明了可以(比资本主义)适应现代生产力的要求,并且在一切方面都是(比资本主义)完善的生产方式才是能够替代资本主义的“可行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