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告别卓琳,她将怎样向邓小平说起今天的中国?

火烧 2009-08-12 00:00:00 网友杂谈 1040
卓琳在邓小平身后见证中国发展,回顾改革开放历程,讲述今日中国变化,体现历史与时代的变迁。

告别卓琳,

她将怎样向邓小平说起今天的中国

司马平邦

从1997年2月19日到2009年7月29日,凡12年零5个月又10天,是邓小平没有见到,而卓琳见到了的邓小平身后的中国。

昨天,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来自首都各界约1万人排成长队吊唁这位一直站在那位伟人身后的女性,在告别仪式现场发放的《卓琳同志生平》中,官方对卓琳的一生给与了高度评价:“卓琳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崇高的革命气节,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还有:“她和邓小平同志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经受住了各种艰难困苦和政治风浪的考验,是邓小平同志的好战友、好伴侣、好助手。卓琳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默默奉献的一生。”

在此之前,最后一次听到有关卓琳的消息是2008年5月12日邓小平的家乡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媒体曾说老太太寝食不安,5月15日,92岁高龄的她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并向家人筹措了部分资金,凑足10万元捐给中国红十字会。卓琳曾表示,为帮助四川灾民,她愿竭尽全力。

卓琳的家乡是云南宜威,她1916年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县,1937年21岁投奔延安参加革命,1939年23岁和35岁的邓小平结婚,从此夫唱妇随一直到58年后的1997年邓小平辞世,卓琳没有其它新中国第一代元老的夫人们如邓颖超、康克清、王光美等人那样显赫的公共身份,“默默奉献”这个结语对她来说恐怕最合适不过。在邓小平的生平里,卓琳最早的露面已是文革中邓小平于1969年10月到江西的一家拖拉机厂劳动的那段历史里,在邓小平子女的传记里,这一段岁月,卓琳用“默默奉献”支持了人生最低谷中的丈夫,挺到了他几年后的再次崛起,未来的史书上也许会上写邓小平的这次崛起“拯救了中国”之类的文字。

据说,邓小平逝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卓琳沉浸在绵绵的哀思之中,每逢祭日,卓琳都预先买些花瓣,在自家院子里抛撒,边撒边说――“老爷子,给你撒花了,你听见了没有?”情景让人动容。

从1997年到2009年,12年间,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跨越世纪的过程里,曾经身系国家兴衰的邓氏家族也一点一点退出历史舞台,其实,在邓小平时代(1979到1997年)最流行最主流的“改革开放”这样的单一语义已经无法概括现在的中国,甚至从现在的中国看,“改革开放”也不过是一种过于简单的治理理想,因为现在的中国出现了更多“改革开放”也无法解释和解决的新问题,而且层出不穷目不暇接。

谁看见谁头大。

不知道和邓小平再见于另一个世界的卓琳该怎样跟他说起现在的中国。

或者,她仍然什么也不说,一如在江西那间拖拉机制造厂的3年,仍然选择站在他身后做“默默奉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