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经济学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表明,一方面,人作为社会性存在,其经济行为总是受“选择”背后的利益关系和制度结构的制约。如果不研究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经济学研究就会背离经济问题的实质,经济学就只能成为书斋经济学,这就背离了经济问题的本质,偏离了经济学研究的初衷;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本身的发展是衡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终尺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的统一,强调对经济关系的研究和对人的研究的统一。正是基于这种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在探讨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同时,从“经济关系人格化”出发,对人的动机和行为做出历史的具体的解释,从而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以人为本”的经济学。
1、 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思想上摆脱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相分离理论困境的标志性文本。马克思指出,人是从事感性的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他反对在研究活动中将人视为抽象的人。“符合实际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借助于“感性的活动”和“实践”概念,马克思完成了对古典人本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以“理性人”、“经济人”为代表的还原主义思路的批判性超越,从而将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的人本思想与前期的抽象人本主义思想区分开来。
2、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转而考察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活,提出了人的存在和本质的历史性生成所必须的四种基本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并确立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第一次将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归结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人类社会内部,而不再由外在于人的神或上帝的旨意所决定,这种认识上的突破比马克思早期所持有的人本主义立场前进了一大步,为马克思最终创立“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
3、尽管《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第1 卷),但是,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人始终是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主体,同时人本身也是这些关系的产物。人是马克思考察资本、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正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经济学体系开始真正确立起来。资本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像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那样,资本仅仅作为货币或资金在发挥功能,资本掩盖了其剥削劳动的性质。
4、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
有人认为“在哲学上单单‘以人为本’,必然使我们的思想限于片面性与孤立性。使我们看不到所有人的思想、需求与作为都必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促进。”......
这完全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曲解
1、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因而,在唯物史观中,人也应该以主体的身份出现。
马克思在批判旧哲学、创立自己的新哲学的标志性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就明确地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由此可见,从创立唯物史观起步始,对人类社会历史,马克思就非常强调要从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去理解和把握,并把这一点视作自己的新哲学同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正因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所以人们在思维中就应把人放在本位来把握,这样,“以人为本”就成为唯物史观的中心。如果不把人放在本位,那么,“社会”就变成了无主体的、失去了活生生的人的空壳。正因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如实地把握了人是主体,要“以人为本”,所以它不仅是科学的、辩证的,而且具有崇高的价值观。
2、人又是社会活动的客体
在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人是主体,但当人们去研究人是怎样在社会历史中活动时,人就成了客体,是客观的现实存在。而且,人与人在交往时,也都是把对方当作客体来对待的,“我”、“你”、“他”就是人们把自己当作主体、把他人当作客体的称谓。
唯物史观中一系列概念、范畴,以及这些概念、范畴所反映的矛盾运动及其逻辑体系,都不是先验地存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大脑之中的,而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的人,在社会历史中实在的人作为客体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科学抽象和概括。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进一步批判费尔巴哈时所说“费尔巴哈谈到的是‘人自身’,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不仅被确立为唯物史观的研究对象,而对这个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即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甚至被恩格斯作为唯物史观的同义语来使用了。列宁也说过“唯物主义的社会学者把人与人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当做自己研究的对象,从而也就是研究真实的个人,因为这些关系是由个人的活动组成的。”(《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第1卷)。
人作为科学客体的确立,人的客观必然性之揭示,很自然地就导致了对人们的活动规律的认识,即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3、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在唯物史观中,人是既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而存在,是既包含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着客观规律性的,是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辩证统一。完整的人,在唯物史观中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人是一个客体化了的主体,也就是说,当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创造着社会历史的进程时,他们是受着客观制约的,因为他们是一个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规定性的主体,他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这种客观规定性的范围内或前提下进行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因而他们的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另一方面,人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唯一真正主体,在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每个人都以各自的方式参与着历史的创造,同时也改变了自己。
马克思恩格斯在预见未来理想社会时说“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又说,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资本论》)。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是言之无愧的。
三、对有关错误思想的点评
有人说:“政治经济政策与路线应当‘以人为本’,但哲学上必须‘以物为本’。这一点是唯物主义,看来质疑不大。”
我认为这完全是强加于人的观点!从文章一开始我就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的辩证关系,如果说:“政治经济政策与路线应当‘以人为本’,但哲学上必须‘以物为本’”就把这两者的关系绝对化了,误入了康德的“二律背反”!
至于,“但哲学上‘以物为本’到底是机械唯物主义,还是辩证唯物主义?原文已经预先作了明确回答,原文写道:‘物’的、‘一切物质’的根本规律又是又对立又统一的普遍规律支配着。所以彻底的‘以物为本’就是辩证法指导下的‘以物为本’。”的说法,我只能回答:
这是狡辩!是借辩证法来玩弄概念游戏!!并从根本上否定了作者开始的花言巧语:……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光辉思想。
说什么“本身却反映了哲学研究上的一些问题。就是思想上必须扎根:哲学分为互不相容性的两大阵营是唯物与唯心,两大阵营内部又分为较小的阵营,唯物大阵营里又分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两个较小的互不相容的阵营,机械唯物主义属于形而上学派。而两大阵营唯物与唯心是解决科学与否的大问题。唯物论大阵营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争尽管说到底也是科学与否的问题,但在唯物论阵营里的争论是唯物即科学是否彻底的问题。大问题解决不好,次一级的问题就难以解决。”更是无稽之谈!
马克思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先于自然界,.....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源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在其他意义上运用(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都只能造成混乱。
“哲学上不能‘以人为本’,必须‘以物为本’” 的作者恰巧在这个问题上制造了混乱,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泥潭,“走入严重的误区。”
“ 对于‘实践验真’这个基本原理,经典理论家们都在理论上滚瓜烂熟,但在实际问题上如果唯物与唯心界限不清,就会堕入唯心的辩证法泥淖里。”
谁“堕入唯心的辩证法泥淖里。”?
“哲学上不能‘以人为本’,必须‘以物为本’” 的作者,迫不及待地以十年动乱中的“阶级斗争”和“个人崇拜”为例子,这很幼稚——历史的这一页早已翻过去了!
“必须牢记唯物论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辩证法是主导,必须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并指导唯物论。”
这大概是该作者的最得意的一笔!(因为他反复运用“以物为本”的“辩证法”来否定“以人为本”的辩证法)然而正是从这里出发,作者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否定了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英明论断!
人们不禁要问:“以人为本”的思想难道真的就违背了唯物辩证法吗?
恩格斯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的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的因素,那么他就把这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哲学上不能‘以人为本’,必须‘以物为本’” 的作者,不正是恩格斯批判的那个人吗?
综述以上的观点,“哲学上不能‘以人为本’,必须‘以物为本’” 的作者,所谓的“‘以物为本’,所谓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单靠‘以人为本’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陷于这个误区。”的说法有多么的可笑,也看出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和无知!他既不懂什么叫“唯物主义”,也不明白何谓“辩证法”,根本是在胡搅蛮缠!
四、“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础
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没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过去从未有过的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能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
......
马克思主义在一百多年来的人类社会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即便在当今的西方世界中,人们仍然把他当作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这绝不是偶然的,因为它的根正是深植于“以人为本”的泥土之中。
“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创新”!
不错,但如果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奢谈什么“创新”,那根本不是“创新”而是“阉割”!
孔凡辛
草于2009年8月4日pm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