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真假胡斌:绝对不信任导致绝对的怀疑

火烧 2009-08-0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8
文章分析真假胡斌事件背后公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探讨舆论与司法对立现象,强调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性。
                 绝对不信任导致绝对的怀疑

文/魏英杰

真假胡斌风波初起之时,我压根没怎么注意。不料越传越神奇,连替身是谁都被网友搜了出来。搞得本来并不认为有这么一回事的谭卓父亲,也向检察院提出抗诉申请。最新消息,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确认,出庭受审的胡斌就是那个肇事者胡斌,并决定不提出抗诉。之前,当地法院和警方也已作出明确回应。

可这事情会随着相关部门澄清而马上偃旗息鼓吗?看来一时半会消停不住。那位被当作替身者的“张礼礤”,正主儿(姓刘)已经发声明表示自己和胡斌不认识了。可这边又有一段视频流传网络,指认疑似替身曾出现在肇事现场。

从一开始,我就认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并非因为我住的地方离肇事现场不远,更不是说我有什么内幕消息。我和大多数人所面对和接触的信息都是一样的。之所以作出这样的结论,无非依赖于常识性判断。在我看来,就算当地司法部门敢让胡斌逃脱罪责,使用替身无疑也是其中最愚蠢的办法。

从操作上,司法机关要“帮助”胡斌,首先可以直接判他个缓刑。这是以往这类交通肇事案的惯常处理方式。既有先例在前,又有法律依据,公众不满意,那也质疑不到法院具体个人头上。判实刑,却让替身坐牢,以这桩案件的社会影响,把整个法院收买了,他们都未必有这个胆量。其次,还可以判刑后再掉包。那时候,胡斌在牢里,谁知道真假?公然在媒体和公众眼皮下换人,基本上等于现场犯罪。法院的工作人员难道不要乌纱帽了?再不济,判完刑坐一段时间牢,随便拿个什么借口给保释了,也比掉包强。

就这桩案件而言,掉包的成本这么高,后果这样大,根本不可能发生。包括胡斌的家人也不敢这么干,甚至想干都干不成。可为什么大家说得如此煞有介事?最大的原因在于,公众对这桩案子能否公正处理本来就抱有怀疑,因此宁愿信其有而不愿相其无。这是一种对司法体制绝对不信任所导致的绝对的怀疑。“70码”事件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社会思维的产物。因为我不信任你,所以你无论做对做错,我都认为你是错的——如果你没错,那是我还没找到你是怎么错的。

虽说有一部分人这么想,也很正常。但从网上调查来看,很大一部分人都这么认为,并且坚信不疑。这都是些什么人呢?我所知道的,这些天来不少人问到我这里,他们大多是媒体和评论圈的朋友。当我把自己的分析告诉他们,有人不屑地回答:“现在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受职业训练,按理说他们对媒体和舆论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不至于不加思考就加以轻信。如果连他们都强烈地质疑这件事情,可以想见问题有多么糟糕。

这也是真假胡斌风波中,最让人感到恐惧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胡斌是真是假根本无关“全局”。因为这种绝对的不信任所导致的结果,根本上是舆论和司法的严重对立。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如果司法行为受到绝对的怀疑,其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公众当然有权质疑政府和司法部门,政府和司法部门也有义务和责任对公众有所交待。但这种质疑是出于理性的原因,而绝不是出于一种极端情绪。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别。

当然,我们可以说,正因为大量的司法不公才导致了普遍的不信任。就此而言,不能把目前的状况单纯归咎于社会舆论一方。要化解公众的质疑,根本途径也在于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但是,公众和舆论同样有必要站在客观立场上,就事论事地区别看待不同事件。否则,舆论和司法的关系只可能陷于无解的可怕僵局。
本文地址:http://qzone.qq.com/blog/622007913-1249007387
2009年7月30日

梁丁:杭州飙车案“替身门”与社会溃败

 
      杭州飙车案替身事件,张礼礤顶包胡斌,成为“华南胡”,传言愈演愈烈,但杭州法院和检查院方面却无法在第一时间,平息流言。这正是一起分析社会溃败的典型事例。

     首先要指出,在这里,我不是做技术分析,说出替身门的诸多疑点,来印证“替身门”的真假虚实,而是超越传言的真假虚实,就这个“替身”传言的本身,做出对应的分析。 

     问题是这样的:你相不相信,一个富家子弟在交通肇事之后,会找人顶包服刑,即使这起交通肇事案被舆论聚焦,举国皆知?而即便当事司法部门再三进行解释,你仍然认为其中会有猫腻? 这是一道选择题,而飙车案“替身门”事件表明,有很大一部分民众,选择了相信。这种答案,其实蕴含着社会溃败的诸多信息:

         其一,一个富家子弟通常是纨绔子弟,“为富不仁”已经成为富家群体以及富二代的一个刻板印象。这既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真实,包括太多人财富来源的蹊跷,以及太多人没有展现与其财富相匹配的社会责任,另外,也包含了一部分“民粹主义”思潮,两者纠结,很难辨析。

         其二,一个富家子弟(其家族)是能够摆平司法的,某种程度上,权贵市场经济,官商同盟已经成为改革的一大诟病。摆平司法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就是富人有更多的财富,能够支付成本区摆平司法;另一方面却是,因为富人与官员之间的天然紧密关系(在中国),他们熟络更多权力运作的内幕,能够掌握更多的权力信息,甚至和很多官员是朋友,因此,又可以花费相对低廉的成本,摆平司法。

         其三:司法原本是社会公正的守护神,但是司法权力的失控现象,已非个别,而是不断发生在各级、各地方。很多法学家,包括我所敬仰的贺卫方先生,称司法不独立,是一大病灶。事实上,权力一体化国情下的司法权力体系,受到党权力和政府权力的极大掣肘,是不争事实;但是另一方面,其本身又缺乏必要的权力制约力量,尤其是相对于民众而言,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和寻租空间。

         其四:面对民众的诉求,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舆情,权力部门总是缺乏必要的智慧,应对措施僵硬,执政效能明显不足。从“替身门”来看,则是应对方式机械、单一,无法第一时间平息质疑,修复政府公信。而如果放眼到全国,就会发现,面对群体性事件或其他公共事件,如“不明真相的群众”、“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等等,这种广受民众嘲讽诟病的话语体系和解决方式,仍然是主流。这显然跟不上建设“法治国家“,实现从统治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的需要。 

     上面的分析,从前面三点来看,是部分的展现了社会溃败的场景。 

     第一点,是民众之间群体分化,在底层民众和富人群体之间,所出现的信用解体,而随着当前中国的利益结构日益定型化,贫富分化的现状还在不断加剧,这种群体性断裂所产生的社会鸿沟依然在不断扩大;第二点,某种程度上的权贵同盟,必须说到的是一个社会中间层的缺失,原本他们是联系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履带,因此,政府与底层民众是呈现一种断裂性存在的;第三点,则体现了政府公信力的不断丧失,无论是“官商同盟”,还是摆平司法,还是层出不穷的司法腐败现象,这些权力失控的图景,再加上中间层的缺失,使得这种政府信用危机愈演愈烈,普通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裂缝日益加大。 

      让人担忧的是,面对社会溃败,社会健康的修复力量究竟从何而来? 

      按照中国的现实图景,政府掌握了大部分的资源,财富以及权力,理应承担更多修复的职责,可是,随着当前中国利益结构的日益固化,形形色色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他们更多的是继续的作为“掠食者”而存在,也正是由此,使得中国的改革日益呈现一种“扭曲的改革”之现状,自上而下的改革日发艰难。 
     另外,排除令人诟病的权贵财富群体,在部分相对健康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以及新经济群体中所产生的新财富群体,力量依然相当薄弱,而且可以看到,自从去年经济危机以来,一股“国进民退”的潮涌就在不断的发生。 
      前文提到,在网络问政的到大潮中,虽然不断的发酵着现代性的公民意识,公民社会也蓬勃发展,但是,无法否认的是,一股集体无意识的潮涌挟持民粹主义,在网络暴戾生长,加上权力经常不恰当的介入,一种恶劣的互联网广场文化的形成始终具备可能。 

      面对社会溃败,倘若我们无法呵护这些社会健康的修复力量,那么中国的后改革、大转型之路危咦,也许这就是杭州飙车案“替身门”超越个案的意义之所在。

真假胡斌到底是谁的“无间道”

 
人在做,天在看。

人在做,网在看。

不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而是这棵树本身就有问题,看着都有些妖魅,看着都有些诡异,那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棵树,这棵树在某个瞬间被妖灵附体,那是……传说中的树妖。

杭州飙车撞死人一案前几天宣判,胡斌获刑三年,死者家属获赔百万。请稍等一下再去讨论这样的判决结果,问题是……新闻报道图文并茂地一出来,各大论坛和网站就开始有了质疑的声音:庭审现场的胡斌不是真正的胡斌,胡斌被人顶包!

有图为证。看到网友拿出来肇事时的胡斌和庭审时的胡斌照片对比,直至庭审时的胡斌的真正身份被人肉搜索出来——出席庭审的胡斌可能是一个叫做张礼礤的出租车司机,我突然有一种虚脱无力的感觉。

其实早在第一次看到宣判的消息的时候,看到庭审时的胡斌现场照片,我心里就一震:“此时的胡斌和彼时的胡斌,怎么外貌变化那么大?完全就是两个人的样子!”但是,我还没有大胆到去想肇事的胡斌可能已经被人顶包了。

这样的念头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样一闪而过。网上有人有的是精力,有人有的是时间,有人有的是追求真相的执着。看着一张张照片细节的对比,看着被人肉出来的张礼礤的生活照片和真实身份,估计好多人都有一种想法:不是我们想象力的胆子不够大,而是这个世界上一些人的行事规矩胆子太大,这副胆子大到已经不是可以天马行空的正常人的想象力能够包容的。

对于“替身胡斌”的质疑,杭州西湖区法院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胡斌发胖可能与他在看守所中生活有规律、活动量比案发前减少有关;胡斌的“温顺”是认识到飙车案教训的结果。这样的解释其实很科幻,在一瞬间会让人想起来这可能是在上世界80年代,某个美女老师在对一个经常写检讨书的小学生说:“你以后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这个学生赶紧小鸡啄米一样点头说:“老师,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这次能不能不打电话通知家长了?”

倘若事件发展到最后,胡斌替身一事被坐实,2009年流行语除了“躲猫猫”之外,该添上一个,就叫:“这是认识到教训的结果!”太好玩,也太让人感动,这样的感动会分泌出很值钱的一种叫做眼泪的液体出来。

想起华南虎照风波。对于看上去很明显不是真老虎的照片,最开始也没有人肯承认是作假,我们不是怕谎言,我们是怕谎言会一直坚持到最后。谎言连说三遍,就成真理;谎言坚持到最后,就会让我们很大一部分人失去了最基本的常识判断能力,面对显而易见的黑白原色,我们会被忽悠到黑白不分。

杭州西湖区法院还是慢点下结论为妙。真怕杭州西湖区法院一不小心就成了陕西省林业厅第二。倘若这件事情最后真的被网友坐实,并且经过了官方的正式确认,在全国媒体的聚焦之下,这样一出狸猫换太子的把戏,是某些人、某些部门的智商没有70码,还是某些人、某些部门觉得全国人民的智商都在70码之下?

无间道。这又是谁的无间道?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