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胡斌:绝对不信任导致绝对的怀疑
文章分析真假胡斌事件背后公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探讨舆论与司法对立现象,强调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性。
绝对不信任导致绝对的怀疑
文/魏英杰
真假胡斌风波初起之时,我压根没怎么注意。不料越传越神奇,连替身是谁都被网友搜了出来。搞得本来并不认为有这么一回事的谭卓父亲,也向检察院提出抗诉申请。最新消息,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确认,出庭受审的胡斌就是那个肇事者胡斌,并决定不提出抗诉。之前,当地法院和警方也已作出明确回应。
可这事情会随着相关部门澄清而马上偃旗息鼓吗?看来一时半会消停不住。那位被当作替身者的“张礼礤”,正主儿(姓刘)已经发声明表示自己和胡斌不认识了。可这边又有一段视频流传网络,指认疑似替身曾出现在肇事现场。
从一开始,我就认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并非因为我住的地方离肇事现场不远,更不是说我有什么内幕消息。我和大多数人所面对和接触的信息都是一样的。之所以作出这样的结论,无非依赖于常识性判断。在我看来,就算当地司法部门敢让胡斌逃脱罪责,使用替身无疑也是其中最愚蠢的办法。
从操作上,司法机关要“帮助”胡斌,首先可以直接判他个缓刑。这是以往这类交通肇事案的惯常处理方式。既有先例在前,又有法律依据,公众不满意,那也质疑不到法院具体个人头上。判实刑,却让替身坐牢,以这桩案件的社会影响,把整个法院收买了,他们都未必有这个胆量。其次,还可以判刑后再掉包。那时候,胡斌在牢里,谁知道真假?公然在媒体和公众眼皮下换人,基本上等于现场犯罪。法院的工作人员难道不要乌纱帽了?再不济,判完刑坐一段时间牢,随便拿个什么借口给保释了,也比掉包强。
就这桩案件而言,掉包的成本这么高,后果这样大,根本不可能发生。包括胡斌的家人也不敢这么干,甚至想干都干不成。可为什么大家说得如此煞有介事?最大的原因在于,公众对这桩案子能否公正处理本来就抱有怀疑,因此宁愿信其有而不愿相其无。这是一种对司法体制绝对不信任所导致的绝对的怀疑。“70码”事件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社会思维的产物。因为我不信任你,所以你无论做对做错,我都认为你是错的——如果你没错,那是我还没找到你是怎么错的。
虽说有一部分人这么想,也很正常。但从网上调查来看,很大一部分人都这么认为,并且坚信不疑。这都是些什么人呢?我所知道的,这些天来不少人问到我这里,他们大多是媒体和评论圈的朋友。当我把自己的分析告诉他们,有人不屑地回答:“现在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受职业训练,按理说他们对媒体和舆论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不至于不加思考就加以轻信。如果连他们都强烈地质疑这件事情,可以想见问题有多么糟糕。
这也是真假胡斌风波中,最让人感到恐惧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胡斌是真是假根本无关“全局”。因为这种绝对的不信任所导致的结果,根本上是舆论和司法的严重对立。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如果司法行为受到绝对的怀疑,其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公众当然有权质疑政府和司法部门,政府和司法部门也有义务和责任对公众有所交待。但这种质疑是出于理性的原因,而绝不是出于一种极端情绪。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别。
当然,我们可以说,正因为大量的司法不公才导致了普遍的不信任。就此而言,不能把目前的状况单纯归咎于社会舆论一方。要化解公众的质疑,根本途径也在于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但是,公众和舆论同样有必要站在客观立场上,就事论事地区别看待不同事件。否则,舆论和司法的关系只可能陷于无解的可怕僵局。
文/魏英杰
真假胡斌风波初起之时,我压根没怎么注意。不料越传越神奇,连替身是谁都被网友搜了出来。搞得本来并不认为有这么一回事的谭卓父亲,也向检察院提出抗诉申请。最新消息,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确认,出庭受审的胡斌就是那个肇事者胡斌,并决定不提出抗诉。之前,当地法院和警方也已作出明确回应。
可这事情会随着相关部门澄清而马上偃旗息鼓吗?看来一时半会消停不住。那位被当作替身者的“张礼礤”,正主儿(姓刘)已经发声明表示自己和胡斌不认识了。可这边又有一段视频流传网络,指认疑似替身曾出现在肇事现场。
从一开始,我就认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并非因为我住的地方离肇事现场不远,更不是说我有什么内幕消息。我和大多数人所面对和接触的信息都是一样的。之所以作出这样的结论,无非依赖于常识性判断。在我看来,就算当地司法部门敢让胡斌逃脱罪责,使用替身无疑也是其中最愚蠢的办法。
从操作上,司法机关要“帮助”胡斌,首先可以直接判他个缓刑。这是以往这类交通肇事案的惯常处理方式。既有先例在前,又有法律依据,公众不满意,那也质疑不到法院具体个人头上。判实刑,却让替身坐牢,以这桩案件的社会影响,把整个法院收买了,他们都未必有这个胆量。其次,还可以判刑后再掉包。那时候,胡斌在牢里,谁知道真假?公然在媒体和公众眼皮下换人,基本上等于现场犯罪。法院的工作人员难道不要乌纱帽了?再不济,判完刑坐一段时间牢,随便拿个什么借口给保释了,也比掉包强。
就这桩案件而言,掉包的成本这么高,后果这样大,根本不可能发生。包括胡斌的家人也不敢这么干,甚至想干都干不成。可为什么大家说得如此煞有介事?最大的原因在于,公众对这桩案子能否公正处理本来就抱有怀疑,因此宁愿信其有而不愿相其无。这是一种对司法体制绝对不信任所导致的绝对的怀疑。“70码”事件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社会思维的产物。因为我不信任你,所以你无论做对做错,我都认为你是错的——如果你没错,那是我还没找到你是怎么错的。
虽说有一部分人这么想,也很正常。但从网上调查来看,很大一部分人都这么认为,并且坚信不疑。这都是些什么人呢?我所知道的,这些天来不少人问到我这里,他们大多是媒体和评论圈的朋友。当我把自己的分析告诉他们,有人不屑地回答:“现在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受职业训练,按理说他们对媒体和舆论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不至于不加思考就加以轻信。如果连他们都强烈地质疑这件事情,可以想见问题有多么糟糕。
这也是真假胡斌风波中,最让人感到恐惧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胡斌是真是假根本无关“全局”。因为这种绝对的不信任所导致的结果,根本上是舆论和司法的严重对立。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如果司法行为受到绝对的怀疑,其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公众当然有权质疑政府和司法部门,政府和司法部门也有义务和责任对公众有所交待。但这种质疑是出于理性的原因,而绝不是出于一种极端情绪。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别。
当然,我们可以说,正因为大量的司法不公才导致了普遍的不信任。就此而言,不能把目前的状况单纯归咎于社会舆论一方。要化解公众的质疑,根本途径也在于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但是,公众和舆论同样有必要站在客观立场上,就事论事地区别看待不同事件。否则,舆论和司法的关系只可能陷于无解的可怕僵局。
本文地址:http://qzone.qq.com/blog/622007913-1249007387
2009年7月30日
真假胡斌到底是谁的“无间道”
|
人在做,天在看。 人在做,网在看。 不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而是这棵树本身就有问题,看着都有些妖魅,看着都有些诡异,那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棵树,这棵树在某个瞬间被妖灵附体,那是……传说中的树妖。 杭州飙车撞死人一案前几天宣判,胡斌获刑三年,死者家属获赔百万。请稍等一下再去讨论这样的判决结果,问题是……新闻报道图文并茂地一出来,各大论坛和网站就开始有了质疑的声音:庭审现场的胡斌不是真正的胡斌,胡斌被人顶包! 有图为证。看到网友拿出来肇事时的胡斌和庭审时的胡斌照片对比,直至庭审时的胡斌的真正身份被人肉搜索出来——出席庭审的胡斌可能是一个叫做张礼礤的出租车司机,我突然有一种虚脱无力的感觉。 其实早在第一次看到宣判的消息的时候,看到庭审时的胡斌现场照片,我心里就一震:“此时的胡斌和彼时的胡斌,怎么外貌变化那么大?完全就是两个人的样子!”但是,我还没有大胆到去想肇事的胡斌可能已经被人顶包了。 这样的念头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样一闪而过。网上有人有的是精力,有人有的是时间,有人有的是追求真相的执着。看着一张张照片细节的对比,看着被人肉出来的张礼礤的生活照片和真实身份,估计好多人都有一种想法:不是我们想象力的胆子不够大,而是这个世界上一些人的行事规矩胆子太大,这副胆子大到已经不是可以天马行空的正常人的想象力能够包容的。 对于“ 倘若事件发展到最后,胡斌替身一事被坐实,2009 想起华南虎照风波。对于看上去很明显不是真老虎的照片,最开始也没有人肯承认是作假,我们不是怕谎言,我们是怕谎言会一直坚持到最后。谎言连说三遍,就成真理;谎言坚持到最后,就会让我们很大一部分人失去了最基本的常识判断能力,面对显而易见的黑白原色,我们会被忽悠到黑白不分。 杭州西湖区法院还是慢点下结论为妙。真怕杭州西湖区法院一不小心就成了陕西省林业厅第二。倘若这件事情最后真的被网友坐实,并且经过了官方的正式确认,在全国媒体的聚焦之下,这样一出狸猫换太子的把戏,是某些人、某些部门的智商没有70 无间道。这又是谁的无间道? |
很赞哦! (1028)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