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从“免除学杂费,农民得实惠”说起

火烧 2009-07-1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公益广告与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对比,探讨教育的真正意义,强调教育对农民群体的重要性,以及政策如何影响社会公平与国家发展。

   

   经常于某卫视看到一则公益广告,父亲因为交不起两份学杂费,只能供得起一个。姐弟二人为了一个上学名额抓阄抽签决定,弟弟很幸运,抽到“上”签,而姐姐手气背,是“不上”签,弟弟兴高采烈,姐姐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而最终,姐姐因为赶上了好政策,被免除了学杂费,姐姐也如愿以偿的背上书包上了学。  

   

群台无聊,遥控器在飞快的转换着台,但每次看到这时,我的心就会像被蛰了一下,遥控器就会暂停一下,而后一种莫名其妙,难以名状的感受涌上心头。为了给这种感觉找到准确的界定,翻来覆去,难以入眠,一个多年前看过的电影的一个细节忽忽悠悠的浮现在脑海里,日本天皇在听到首相汇报说:中国的战争赔款已经拿到,将把一部分用于教育。此时,天皇斩钉截铁的对首相说:不,不是一部分,是全部!全部用于教育!全部!首相说:“是,是,把中国的战争赔款全部用于教育,全部!”天皇欣慰的点点头,首相说,“我们去吃饭吧?”天皇拿出了一个点心,在首相惊愕的目光中,泪光闪闪的吃完了午餐。  

   

或许艺术都有些夸张,夸大,但是,日本在明治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有一种说法,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平均的文化程度是初中。没有对教育的深刻认识,和对教育的无限期盼,是不会得到这样的结果的。  

   

“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自此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探讨其成功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治政府实行了成功的教育改革。明治政府的领导人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政府从财力上大力支持教育,国民积极参与和支持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对此,英国史学家威尔斯发出感叹并写道:‘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在世界舞台上还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明治维新,日本却以惊人的精力和智慧,把它们的文化和组织机构提高到欧洲列强的水平,在人类全部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像日本当年那样阔步前进。’用日本学者的话说:明治维新‘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说,教育到底是为了谁,教育的路线,教育的纲是什么?是为了让百姓不再过睁眼瞎的文盲生活,还是让拖后腿的,影响奔向“共富”的因素更少一些?换句话说,教育到底是福利,是政绩,还是为了农民群体?是为了创收?还是为了国家,为了大家,为了整个社会?抑或是一种施舍,一种恩惠?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是会适得其反的,思想混乱的,南辕北辙的。  

   

在这里,有必要探讨一下教育于个人,社会,国家的重要意义。国民的人生幸福的基础是教育打下的。家庭美满和谐的种子是教育种下的。国力强弱的竞争归根结蒂是国民素质强弱的竞争。试想,如果13亿人的组成结构是:工厂技术能手,机械化种田能手,守法诚信、运筹帷幄的商业贸易能手,天天向上的学习能手,枕戈待旦的作战能手。按照“丛林法则”,地球上的其他民族岂不抢着与你和谐共处,岂敢动不动“伤害我们的感情”?  

   

温总理深情地说“教育是百年大计,决定着今后几代人、十几代人以至几十代人的命运。把中国的教育搞上去,这不仅是这一届政府,也是今后若干届政府的任务。要把教育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确立为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战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怎么样才是最有利于自己的呢?要算账,怎么算呢?自然有很多算法,是算大帐,还是算小账?是算国家民族利益之大帐还是算个人,团体,不利于国际民族长久利益的小账?  

   

最大的自私就是无私!以无私的态度对人对事,对国家,则国家必兴旺发达,人际和谐良善,投桃报李,反倒是对自私的个人的利益的最大化最圆满的回报!  

   

循环有两种,一种是良性循环,一种是恶性循环,良性循环的国家运转正常,国力日益兴旺发达,良性循环的个人心态平衡,生活质量蒸蒸日上,良好的教育才能树立国民对国家民族的美好信仰,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道德风尚,必将形成良性循环运动,并逐渐产生良性加速度,才有优胜劣汰下不落后不挨打的希望。  

   

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人,但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都是处于混沌中,目光游离,万贯家财也会折腾干净,沦为穷光蛋,弱者,别人不欺负你,欺负谁?人家怎么“耀武扬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讲的是有主有仆,主与仆惠,仆安能不感恩戴德?  

   

进入了新的世纪,我们看到的是:学杂费免了,赞助费来了;不重视体育教育,学校体育设施可怜巴巴,学生的身体不是豆芽就是肥猫,书包的重量与日俱增,课余时间被压缩,玩耍时间要靠中央发话,“确保学生有一小时时间的锻炼”,能保证吗?升学率、成绩考核和奖金挂钩,老师能允许吗?玩耍多了,成绩降了,老师的奖金少了,谁负责?  

   

如果我们看看学生的书包的变化,看看学生的视力的变化,学生精神面貌的变化,就能看出教育成果的变化,很简单。我看到的是戴耳钉的男孩子多了,不伦不类、颜色各异、长短不一的发型多了,哈日哈韩的装束多起来了,瘦小羸弱,弱不禁风,(将来如果发生战争,能敌得过如狼似虎的侵略者吗?)阴柔妩媚之美大行其道,阳刚之美无处可寻。纯娱乐,纯搞笑的流行新星多了,打开电视,满目辫子戏,一筐言情剧,外带充满神秘莫测的奇闻异事的走近科学,(曾播出过一期节目,一个中年男子,能用舌头把飞速旋转的风扇叶片扒拉停下,这里有什么跟科学挨得上的东西吗?无非就是告诉我等皮民,尔等脑中的客观规律,常识在改开30年的今天也是要作废的,尔等只需对明天充满惶恐,充满畏惧之心即可。除此之外,焉有他意?抑或叫我们从小就要抓紧铁舌头功的培养?让毛头小子看后在自家风扇叶子上演练锻炼?不怕误导出事?)进入学校,接受煎熬式教育折磨,一味只注重灌输式课堂教育与挑刺式考核检验。如把学生统统拉倒操场上,排好队,拿你期盼自己子女的眼光去看看他们,看看中国的田里长出来的“庄稼”,如何?这样下去,如何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何不挨打?如何不被称作“东亚病夫”?  

   

毛泽东说:“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劳动。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点。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毛泽东论教育革命》  

   

“路线是纲,纲举目张”,把这八个字身上的灰尘好好掸掸,指着自己的鼻子认真问问,脚下的路到底是通向强国富民,扬眉吐气,还是有悖于它?我们的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既定的方针和实际效果有差距吗,差距大吗?为什么?该如何扭转?  

   

毛泽东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20多年看不见稻、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么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  

   

“总之,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我们这一代吃了亏,大人不照顾孩子。大人吃饭有桌子,小人没有。娃娃在家里没有发言权,哭了就是一巴掌。现在新中国要把方针改一改,要为青少年设想。…………”  

   

 1989年3月23日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在10年中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发展不够。”  

   

20年又过去了,发展到今天,我们终于“不用交学杂费啦”“我们教师的工资也更有保证啦”,我们一定要把这取得的伟大成绩“告乃翁”,以宽慰老人家在天之灵啊。就让那则公益广告送去我们对伟人的谆谆教导的无比感激吧!  

   

毛泽东说:“现在一是课多,一是书多,压得太重。有些课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学学一点逻辑、语法,不要考,知道什么是语法,什么是逻辑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体会。课程讲的太多,是烦琐哲学。烦琐哲学总是要灭亡的。如经学,搞那么多注解,现在没有用了。我看这种方法,无论中国的也好,其他国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都要灭亡的。书不一定读得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化。读多了,又不能消化,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修正主义者。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整个教育制度就是那样,公开号召去争取那个五分,就有那么一些人把分数看透了,大胆主动地去学。把那一套看透了,学习也主动了。  

   

宇太说:“提高人的质量,高于一切!”  

   

街头老大妈说:“看着现在的这些孩子,真是可怜,小小年纪,背那么大书包,戴那么深度数的眼睛,咳,真作孽呀!”  

   

温总理深情地说到:“ 我向大家保证,我能做到四条,第一有使命感,政府要把教育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第二有热情,不仅基于认识而且基于一种特殊情感;第三有意志,教育问题很多,但能克服;第四有信心,对我们的教育家充满信心。”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实实在在地增加教育投入,坚定不移地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  

   

“有一流教育,才能成为一流国家”。  

   

“在对教育的投入上,明治政府尽管财政上有不少困难,仍不惜拿出巨额资金用于学校教育。当时主管教育的文部省的经费是政府部门中最多的,1873年为143万日元,1874年为139万日元。据查,公民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是:1885年为118%,1890年为211%,1910年为213%。在国家和地方行政费用中的比率始终占10%左右,在地方财政支出中,从1880年至1910年平均占23%左右。”  

   

要知道日本的教育的出发点,看看日本的学校校舍就知道了,要知道日本的教育的效果,看看日本的老师就知道了。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个人看法,纯属抛砖引玉,热切希望贤达拍砖,探讨,训诫,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能够更上一层楼,努力。)  

   

   

(强烈呼吁:乌有之乡开辟“教育大家谈”专题,教育问题,多多呐喊,唤醒民众,多多参与教育的讨论。理越辩越明。)  

   

   

注:数据引自《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http://bbs.dahe.cn/bbs/thread-116 8364-1-1 .html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