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辨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庸俗唯物主义

火烧 2009-07-18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辨证唯物主义与庸俗唯物主义的核心区别,强调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指出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哲学世界观分之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又可以分之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庸俗唯物主义(或称机械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分水岭为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或是宗教意义上的灵魂,是第一性的,而物质则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在根本意义上决定着意识。

在马克思主义中有“基础”与“上层建筑”之说。马克思主义一般认为: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在根本意义上决定着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一般来说被认为包含了政治,文化等因素。

那么辩证唯物主义与庸俗唯物主义的区分又在哪里呢?庸俗唯物主义是Reductionist(“缩减主义”)理论,在它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那么只是经济基础影响到了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则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反作用。庸俗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机械性的,死板的,只能看到单个的个体而不是众个体之间的根本性联系,只能看到抽象的自由而不能看到自由与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只能看到一物对另一物的作用,而不能看到另一物对一物的反作用。牛顿力学的第三条原理,有作用就一定会有反作用,是具有完全的普遍性的,即使是在社会领域也是如此,因为它揭示了宇宙中所有物质运动规律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不仅是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且上层建筑在一些情况下还可以对经济基础有着相当强的反作用力。

再用一个自然科学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在原则层面上,所有的社会学都可以被reduce(缩减)为生物学,所有的生物学都可以被reduce(缩减)为化学,而所有的化学都可以被reduce(缩减)为物理学。但是只有机械唯物主义者们才会认为因此在根本意义上社会学,生物学,化学等等都没有任何自在的独立意义了,而只要有了物理学中的Theory of Everything即“大一统理论”,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可以靠一套物理学的微分方程来解释与操纵了。这种看法显然是非辩证的。虽然社会学在本质上是由生物学所决定的,但是社会学依然具有自身独立的意义,而且社会学的因素完全可以在一些情况下反作用于生物学,而生物学与化学也是这样。同理,在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肯定存在着这种辩证关系,这也是庸俗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之间的分水岭之所在。

关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表达:

经济基础——>政治中层建筑——>文化上层建筑

将政治与文化在这里分开的主要意义并不是要将文化抬高到“政治建筑”之上,而是将“政治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向下降,因为政治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于经济之外的客观性质与力量,而不完全是“思想”或是“意识”的范畴。

有人或许会说,将“文化”抬高到政治与经济建筑之上是不正确的,因为不可能存在独立于政治与经济之外的上层建筑,所以这种看法是唯心主义的。

然而这种批判本身就是庸俗唯物主义的。首先,将“二级论”变为“三级论”的目的并非“抬高”文化,而是“降低”政治;其二,“三级论”并不认为文化是独立于经济与政治的,恰恰相反,文化在根本意义上是被经济与政治所决定着的,就像政治是被经济所决定着的一样。但是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能只看到经济与政治对于文化的作用,还要看到文化对于经济与政治的反作用,就像不能只是看到经济对于政治的作用而看不到政治对于经济的反作用一样。唯心主义认为文化与政治决定了经济,是错误的,庸俗唯物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只有经济与政治对于文化有作用力,而看不到文化对于经济与政治的反作用力,同样是错误的。

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经济与政治,还有文化这个层面。虽然文化归根到底是由经济与政治所决定的,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文化的运行有它一定的独立性。一些与无产阶级的经济与政治没有直接关系的人,仍然在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域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如鲁迅和他的“笔如枪”的文化观。文化的发展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不能使用行政手段(如对古文物的摧毁)来人为的创造所谓“文化的革命”。

托洛茨基主义者认为,在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政权出现之前,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文化的,因为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不同,新兴的无产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包括艺术的生产资料,所以也就无从创造属于自己阶级的文化艺术模式。这种观点过于片面。首先,无产阶级不拥有资本意义上的生产资料不等于不具备日常生活意义上的生产资料,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于“无产阶级”的定义并不是“一无所有”的乞丐(当然真正意义上的乞丐也是“流氓无产阶级”,即广义的无产阶级中的最下层),而是不拥有资本的人。一个工资拿的比较高的“白领”也依然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很难想象这样的“白领”会在客观上没有任何资料来进行艺术创作。所以说,即使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中的一些阶层也是可以创造出一些大众文化形式的(而事实上无产阶级的文化与艺术模式本身就应该是这种大众主义的),不需要等到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之后。事实上,在现在这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很多人都是从对于资本主义的文化意义上的批判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所以如果没有一个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就不能真正的inspire很多的潜在的社会主义者与同盟军。

其二,无产阶级的文化是批判继承以往人类历史的文化的,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保留并发展了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文明成果的一样,它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完全脱离于过去人类历史的一种存在物,这样的文化观是完全非辩证的,因此也是错误的,因为在历史意义上的变化与连续之间是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的。只要人类还存在,人类历史就永远都是具有连续性的,未来永远也不可能与过去完全脱节开来。就拿历史上的例子来说,现存的无产阶级文化中的诸多形式都是批判继承过去“反动阶级”的文化成果的。鲁迅虽然批判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但是也继承了中国文学中的精华部分。毛泽东与其它一些中国共产党人则利用中国古诗词这种传统的文化形式来为无产阶级的事业服务,在苏联也有很多古典音乐的专家。

总的来说,虽然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文化不可能在根本意义上独立于政治与经济而存在,但是这丝毫不能作为忽视文化的理由,文化是社会主义事业中重要的一环。托洛茨基主义过于片面性的忽略了文化的作用,认为在世界革命之前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文化,这也是托洛茨基主义的弱点之一。其实文化不仅仅包含了艺术,还包含了自然哲学,这些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的,虽然说在本质上都是政治与经济所决定的,即如果学术资金没有了,任何学术也将会不得不停止,但是文化并不是政治与经济的附庸,而是具有其自身的价值的。恩格斯在他的经典著作《自然辩证法》中就谈到过一些关于自然哲学的问题,并且有着相当精辟的论述。

下附学者公木著作《毛泽东诗词鉴赏》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段:

第413页:

学诗启示录

艺术创作,诗创作既是生产实践,又是美感活动。这在前人的美学思想中,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中,都是已经精辟而深刻地论述过的了。我们由此生发推演出一个关于“第三自然界”的假说,则是在这个书稿里第一次正式提出。或者说首先确定起来的。它说明:艺术形象,诗的形象既是现实的反映是为意志所加强为情感所修饰了的认识;又是理想的创造,是依照美的规律通过创造性劳动的产品。它“妙造自然”,“在生活的直接现实中仿佛造成了生活的幻影”。人类通过劳动从“第一自然界”中创造出“第二自然界”,人类本身便是这个“第二自然界”的主体并生活于“第二自然界”。而所谓“第三自然界”则是人类想象的产物,但无论怎样浮想联翩与联翩浮想,它总是以人类活动为核心的“第二自然界”的反映,是影子世界,是精神世界,它不存在于意识以外,它便是由艺术或诗所建立的形象的王国。可是这个形象的王国虽然仅仅是由人类想象力所幻生出来的,不是客观存在;而它中间任何一个局部一旦形成,便具有了客观实在性和可感性,人们可以悲欢激赏于其中,从而得到至高的启迪与最大的满足。

第419页:

心灵的空间

毛泽东诗词美学思想,一个最根本,最关键的出发点,就是以整个世界——天,地,人——作为他的诗词所描绘和表现的对象。“只有以整个世界——天,地,人——为对象的诗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而这样的诗人,一方面他的心灵空间必然是“三维空间”,由天,地,人三个坐标相交在一个“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灵之点上;另一方面他必然脚踩在诗与哲学的交界线上,因为仰观宇宙之奇,俯察万物之理,是诗人和哲人共有的气质与情怀。毛泽东以诗人兼哲人的独特秉赋,既继承了我国古代整体化自然哲学的合理内核,又吸取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思想,从而对由太空天体系统,地球物质系统,地表人类系统组合而成的天,地,人巨系统,即自然,社会,历史综合体,拥有很深的透视力,很高的洞察力和很强的思维力,终于达到了我国梁代著名诗论家钟嵘所说的“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的至高境界。

“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