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集体安全体系悬疑
| 俄罗斯集体安全体系悬疑 | ||
| 新华网 ( 2009-07-13 ) | 来源: 《环球》杂志 | |
|
盛世良 6月14日,俄罗斯人听到了两个消息,一好一坏。好消息是,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签署了成立快速反应部队的协议,克里姆林宫手里终于有了一件对付北约、保卫本国“优先利益圈”的利器;坏消息是,盟国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拒绝“共襄盛举”,而且还要在俄白边境重设边防和海关。 “没有军队,谈何军政同盟” 经过几轮东扩,北约已把原苏联的东欧盟国和波罗的海三国悉数纳入囊中。双手难敌四拳,何况俄罗斯要对付的是28匹强悍的大西洋狼。北约既不怕别人空喊“调整西线军事部署”或“导弹重新瞄准”,也不怵1994年生效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因为那里没有军事肌肉。 2003年,独联体七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决定成立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联合司令部和快速反应部队,但此后,除了搞过一两场规模不大的军事演习外,便悄无声息。 然而,北约战车东征势头不减,独联体成员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也跃跃欲试要入约。2008年8月俄军摧枯拉朽般完成“迫使格鲁吉亚接受和平”的行动后,独联体国家并未如俄所期望的那样,痛快地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反而加重了对莫斯科的疑惧,在外交上更加“东张西望”。与此同时,北约东扩虽然一时受挫,但仍声称“俄罗斯对北约扩员并无否决权”。 独联体是俄罗斯对外政策领域的第一优先,是应对西方东进的最后一道战略屏障。前不久批准的《俄罗斯2020年前国家安全战略》表明,莫斯科已把集安组织视作抵御地区挑战、对付外部军事政治和军事战略威胁的主要工具。 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科萨乔夫说得好,像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这样的军事政治同盟,“没有肌肉,没有自己的武装部队,谈何生存!” 2009年2月,集安组织峰会决定组建快速反应部队。 “这将是俄国的政治工具,但具有国际色彩和联盟色彩。”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阿鲁纠诺夫在谈到成立快速反应部队的意图时说,美国搞军事行动,虽然纯粹是为了美国利益,主要靠美军出力,但每次都打着“联盟行动”的旗号,哪怕格鲁吉亚只出一个连,卢森堡只出一个排,也来者不拒。 据俄罗斯政治观察家伊佐托夫分析,由俄领导并资助的集安组织在国际上根本就没人重视,因此组建快反部队是要让世界明白,俄罗斯很强很“酷”,并可借机建立俄白统一防空体系,“非对称地回应”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计划。 那么,这个即将诞生的很“酷”的婴儿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不比北约逊色” 用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话来说,集安组织快反部队将是一支“经过良好训练、军事素质高超的武装部队”,“战斗力不会比北约逊色”。 从独联体集安组织秘书长博尔久扎有关快速反应部队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俄罗斯既然是集安盟主,在组建快反部队中当然要出大头——部署在莫斯科东北伊万诺沃的第98近卫空降师(5000人)和来自乌里扬诺夫斯克的第31空降突击旅(3500人)。快反部队中兵力居于第二位的是中亚大国哈萨克斯坦,出一个空降突击旅。其余每家各出一个快速反应营。 虽然快反部队的总兵力不会超过2万人,但成员都是官兵和轻重武器齐全的常备军,拉出去就能打。 如果2万人的大兵团集中驻扎,将糜费巨大,毫无意义,所以这些部队平时驻在本国,听从本国军事主管部门的调遣。不过,现在集安组织联合司令部的将军们起码知道,有哪些部队可以使用,都驻扎在什么地方。一旦需要履行同盟义务,就能统一指挥,迅速调动。 从快反部队的构成来看,这里没有装甲坦克兵、没有导弹兵,也没有重型轰炸航空兵。这就是说,它不是用来打大仗的。据曾任俄军总参军事学院高级教官的预备役上校阿尔捷米耶夫分析,快反部队的主要使命是在反击侵略的军事行动中打头阵,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和暴力极端主义势力,其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俄罗斯有个别观察家认为,以快速反应部队为依托,集安组织有朝一日可能成为翻新版华约或东方版北约。但是,更多的观察家认为,虽然俄罗斯领导人在独联体集安组织内外采取军事决策的主要动机是同北约竞争,但快反部队无论从军事潜力和战斗力,还是从军事技术装备的数量和质量来看,都无法与北约军事机器相比。 “集安”变“北约”只是炒作 按照俄罗斯的设想,对本国现实的军事战略威胁可能来自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因而集体安全体系是以地区原则组建的:西部东欧方向有俄罗斯-白俄罗斯集群,西南高加索方向有俄罗斯-亚美尼亚集群,南部有中亚集群。 然而,集安组织快速反应部队师出不利。6月14日,莫斯科举行了签署建立快反部队协定的集安组织峰会,但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却拒不出席,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虽然共襄盛举,却以存有四个疑点为由,拒绝签字,用一句“以后再说”敷衍了事。 面对这样的尴尬,梅德韦杰夫仍说:“对暂时还没有参加的国家,协定是开放的。它们在确定立场和履行必要的国家程序后,依然可以参加协定。我们将只会表示欢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息事宁人地说,这并不影响峰会文件的法律效力。 但是,同俄罗斯连日进行“牛奶战”和“天然气战”的白俄罗斯无意接过橄榄枝,其外交部发言人声明,没有白俄罗斯总统的签字,峰会通过的所有文件都“不合法”。 自2007年起,俄罗斯停止巨额补贴,改为以市场价格向白俄罗斯供应能源,此后,两国龃龉越来越显形化。白俄罗斯认为自己以1000万人民充当俄罗斯西线的“战略盾牌”,理应得到俄的补偿;俄认为自己向白提供军事战略保护,承担其大部分防务开支,已经很慷慨了。当然,双方还有更深层的分歧:白认为,俄白两国在俄白联盟内应该平起平坐;俄认为,面积仅为俄1/80、人口不到俄1/14的白俄罗斯,只宜以一个共和国或几个州的地位加入联盟。这样一来,俄罗斯集体安全体系最重要的西线出现了悬疑。 另一重要方向中亚的情况也不理想。俄政治情势分析中心外交问题专家博伊科认为,俄罗斯领导人早就深切地感到,在战略要地和能源宝地中亚一定要巩固阵脚,防止外部势力坐大,因此提出了在中亚部署强大兵团的思想。但是,俄同中亚第一人口大国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一直理不顺。近来,俄同塔吉克斯坦的关系也因水资源、贷款和劳动力移民等问题而复杂化,塔总统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沙里波夫甚至明说:“我们无法继续把俄看作战略伙伴,甚至可能考虑要俄撤出军事基地。” 由此说来,组建中的快速反应部队,不见得能快速构成俄罗斯的安全盾牌,而“集安”变成“北约”,也无非是媒体的炒作而已。 (作者系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