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无关政治,有关风月

火烧 2009-07-1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历史真相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分析春秋笔法对史实的影响,揭示风月故事背后的历史谎言与真实,引发对历史真实性的深度思考。

无关政治,有关风月

 

文/吕伟明

 

    自从孔老夫子发明了春秋笔法,史书便成了献媚的工具,一些史实被史官们加上几个词,或漏掉几个字,语气就变得不清不楚,几代人过去,那史实就越发真假难辨了。我们只能感觉到,近一百年来的人物貌似都是有血有肉,而百年开外的人物却都是模模糊糊。今天偶尔翻翻《吕氏春秋》,重温一下周成王“桐叶封弟”的典故,可越来越觉得这典故不是真实的。这故事不见于《春秋》、《尚书》、《左传》,不见于《论语》、《国语》,若说是一个消遣人的故事,《庄子》和《老子》里也没有。虽然后来的《史记》也出现了这个典故,但是主角和台词都换了。

    有些明摆着的谎言如果信便是呆子,如果不信便是傻子,呆子的脑袋一般是榆木疙瘩,敲三下也蹦不出一个屁来,这类人适合低智商的杂务,让他们习惯了穿白袜子,他们便不肯换黑袜子;傻子的脑袋一般开了七窍,什么都打破沙锅问到底,问清楚了看上去如释重负实际上却还是怀疑,这类人适合高智商的研究,让他们研究一加一等于几,他们会顺带着把圆周率一起研究出来。正因为有第二种人,社会才不断向前发展着,傻子不断有疑问,不断探究什么是真理,找到了真理再去找真理的破绽,一辈子生活充实,一辈子却也不得安稳。说他们傻,他们却是心甘情愿。

    可是在历史面前,是呆子的虔诚高明,还是傻子的多疑高明呢?呆子们关心的是饥饿能不能把人弄得头昏脑胀浑身发虚,傻子们关心的却是老祖宗们究竟是正人君子还是鸡鸣狗盗。可扯去蛛丝,吹吹尘埃,把历史读到肚子里,生出的却是满腹疑窦。明明刘禅乐不思蜀是给司马昭看的一场猴戏,却偏偏成了“扶不起的阿斗”;明明赵光义把亲哥哥赵匡胤一斧子剁了,却留下“烛影斧声”的哑剧脚本;明明洪秀全做了封建帝王,却坚持说他是农民领袖;明明光绪皇帝见到慈禧连大气都不敢喘,却偏偏说戊戌变法太激进。这种种的孰是孰非,也确实让这些读者傻子们寻思:到底历史是一本开心辞典,还是一部鬼故事?不然,为什么《小兵张嘎》和《色戒》描述的是同一个时代,为什么这同一个时代的色调是那么不同?半个世纪以前人们扛着锄头、揣着窝头为一部黑白电影欢呼,半个世纪之后当黑白电影着了色,英雄变成了肉弹,观众们趋之若鹜,口水淌到地上,残酷的往事一夜之间香艳起来,历史成了一个婊子。

    在呆子和傻子之外,有一大批聪明人,他们不能不精明,是因为他们也曾经做过呆子和傻子,可是却因此而吃过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鸣大放,呆子和傻子们热情洋溢地鸣放了不少,把陈谷子烂芝麻都倒了出来,转眼却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从此一路向左,左到傻子也不得不戴着呆子的脸谱行事。于是除了那些始作俑者之外,国人都成了呆子。文革高潮时,军队里一度规定列队不许喊“向右看齐”,只许喊“向左看齐”,不能喊“向右转”,非要向右转不可时只能连喊三次“向左转”。发展到后来,连乡间老农的屋檐底下种了黄瓜,便相当于生出了资产阶级的尾巴,必须给割了去。

    聪明人一般不是硬骨头,骨头硬的人一般是呆子。如果按这个标准推断,许多聪明的呆子没能活到重见天日的那一天,当后人的灵魂再次饱受患难的时候,他们已经逍遥天国。而活下来的聪明人也终于明白:死亡是对这个世界毫无感知,没有爱没有恨没有快乐没有痛苦,爱与恨,快乐与痛苦都极其珍贵,因为那都是生命存在的标志。能活下来的聪明人仍然极有耐心的活着,却不愿再做一个傻子。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成了主流,世纪末的惆怅还没有散尽,世风便追求复古了。电影明星们穿着祖先的衣服,不时说出几个八零后的新词,让各位看官啼笑皆非。然而,说来说去,不是重新叙述那些早已作古的祖宗艳史,就是给一些社会风景加上真善美的标签,说来说去就是难以正视自己:既然我们没有做一个聪明人的资历,那么我们是呆子还是傻子?假如将来后人回忆我们的时候,是在沉郁的笔调里寻找我们,还是在华丽的词藻里寻找我们?一百年后,我们的时代被傻子们再一次还原的时候,会是一个什么面目?照着嬉皮士风格来描写,大概会是这样的:在这个时代,大街小巷贴着春药和性病的广告,看上去像是生活在极度淫乱的古巴比伦;官场拉帮结派盘根错节,看上去像是派系纷争的晚清;高官厚禄者饱暖思淫欲,一个个像极了败家子宋徽宗;学生们放弃高考,“读书无用论”风行一时,却又像极了白卷闹革命的文革。连我们想想都觉得确实有点乱,一百年后的傻子肯定更要绞尽脑汁一番。

    不过,社会还是需要和谐,和谐了,就安定了。怎么才能和谐呢?大家可以去天桥听听相声,可有的相声段子也被禁播。那么就看看日本的A片,骂骂小日本,做一回“愤青”,可做愤怒青年是有限制的,不能一概而论地愤怒,大概只能拿日本和足球出气。如果还是不行,那么就老老实实坐下来看电视剧吧,年轻人看看偶像剧,中年人看看婚外情,老年人看看古装大戏。无论哪一个剧目收视率如何高,反正都离国情十万八千里。呆子在和谐的气氛中长大,自然便减少了变成傻子的可能性。

    还记得叶芝说过,历史的发展呈旋状,旋到一定的极限后,充满暴力的时代会重新降临。只是没人会拿这句话当回事,因为叶芝不过是一个死了很久的诗人。诗人的话都掺了兴奋剂,谁会相信?“现在我终于明白,摇篮/ 猛烈地把二十个世纪的沉睡摇入恶梦,/ 是什么怪兽终于等到时机,/ 缓步走向伯利恒,投胎人世?”怎么看都像是一个梦呓,不想了,洗洗去睡。

 

                                                  2009年6月24日0点59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