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条生命会画出个什么符号?
强坛置顶帖“悲哉!‘6.5’成都公交车燃烧案系故意纵火,嫌犯当场死亡”消息,四川警方已经查明,导致27人死亡,74人受伤的成都“6.5”公交车燃烧案系有人故意纵火。嫌犯62岁的张云良无正当职业,嗜赌,长期不务正业。2009年,当其女因对其既嫖又赌的表现不满而减少其生活费的供给时,张云良产生悲观厌世情绪,直致公交车纵火。张云良在纵火案中死亡,从现场看,张无逃生意愿(链接: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1&treeView=1&view=2&id=93056624)。
张云良带着他并不光彩的生活方式去了,还带走了27条鲜活的生命,留下了对74个与他并无仇怨的人的身体、心灵的伤害,另外还有二十多个已经破碎的家庭。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前砍了阿九公主,陆秀夫背着南宋最后一个小皇帝跳了海,那都是因为爱。像张云良这种死法,在中国虽不是首创,但也确实是近些年才听闻的。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6.5”惨案中的27条生命究竟是为此类惨案画上了一个句号还是省略号?拟或是破折号?
现在再责骂张云良,除了发泄一下心中的愤懑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今后还会不会出现张云良?在公交车上增加几个锤子能防止下一个张云良吗?“6.5”案后,某地公交车上有人说了一句“有味道”,结果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人去车空。但如果出现下一个张云良,还有一桶已经燃爆的汽油,车上有多少人能活30秒?为什么会出现张云良?我们要防止悲剧的发生,是应当防止张云良这类人的出现,还是寻找对付张云良这种人的措施?我们在经济30年一路高歌猛进的过程中,是否过渡重视了某些东西而同时又忽略了某些东西?有人可能会说,我自己有车或出门就打车,不会坐公交车的。但你又怎么知道,下一个张云良一定还会在公交车上下手呢?你总不会连房子也住了吧?如果对前述任何一个问题有令人不快的答案的话,那么都可能会出现又一个类似的惨案。
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不仅是腐化堕落、没有凝聚力的,而且也是可怕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共同信的仰一群人,根本不可能构成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有一个即便是不太好的信仰也比没有信仰强。我们还有共同的信仰吗?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这也是很容易被发现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丢掉了什么更重要却不容易被察觉到的东西?市场万能、货币选票的理论已经充斥了某些人尤其是自认为是精英的人的大脑,公平、正义、勤劳、善良、共产主义等理想与信念还有落脚之地吗?当公平、正义只保留在口头上或法律文件里的时候,当勤劳、善良换来的只是贫穷、苦难和鄙视的目光的时候,你还能企望每个人都能发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吗?社会就是这么奇怪,当人人都从利己出发去做事的时候,偏偏绝大多数人甚至是每一个人都会受害,而当人人都从利他出发去做事的时候,偏偏绝大多数人甚至是每一个人都会得到利己的结果。社会的另一个奇怪之处在于,如果仅仅有少数人从利己出发做事,而其他大多数人都从利他出发做事,那么前者获利则会超级大。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有人一直鼓动他人去利他,而自己则一味利己。最初宣扬大公无私,说的和听的多半都相信了。后来说的不相信了,但听的还有许多人相信。今天,大家多半都不相信了,所以也很少有人说了。即便仅从宣传部门的宣传标语、口号来看,我们的道德要求也是在逐步降低的。如果不信,大家可以将近四十年来的标语口号搜集一下,相信你应当能发现一个道德要求水准下降的抛物线。对这些标语、口号,似乎不方便多做评论,因此我就不多说了。
宣传标语、口号与实际的道德水准都是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像股市一样,降到哪里是个底儿?股市的底线是崩溃,社会道德的底线也是。宣扬诚信的市场的确不能促进诚信,这一点并不是由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证明的。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过是重复了这一规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爆发了泔水奶事件,而当时主管食品的官员到了当地与那里的奶制品企业的老板喝了几杯酒之后,宣称这种奶不会危害人的健康。二、三十年后,这种奶才被明令禁止。中国的大头奶粉、三胺奶粉、垮塌的大桥、卧倒的大楼、频发的煤矿事故,无不是市场经济对我们敲响的警种,这是市场经济在告诉我们:我绝不是万能的,善良的人们,你们要注意我的恶!你们喷洒灭蚊药不是还要把餐具遮盖一下吗?怎么竟会无视我恶的一面而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呢?
道德水准下降,用严竣的法律来补,能奏效吗?一个字,难!三胺奶粉事件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2008年9月,而这时一个处罚最高额度在货值金额10倍到20倍之间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已经生效一年又一个多月了。三胺有毒,难道企业不知道吗?不会的。几年之前,农业畜牧部门就已经禁止在牲口的饲料里添加了。那么是企业在拿法律做儿戏?答案几乎是肯定的。久在江边走,怎能不湿鞋?这个道理相信每个人都明白。即便不出事,也不会有人对这个问题存在永久的侥幸心理。当一个个国企、私企老总摇身一变成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时候,他们的侥幸心理或许已经变成了坚信“出了事也能摆平”的念头,他们认为这已经不是问题。当金钱包养了行政、司法官员的时候,他们则已经坚信他们的船已经成了航母,不会翻了。店大欺客,仆大欺主,这也是个规律。当时奶企的巨头们可能唯一没想到的事,他们的兄弟兼竞争对手——三鹿——竟然把事情闹得这么大!如若不然,我们的孩子是否至今仍在喝三胺奶粉?这个问题谁能回答?对于这些欺主、欺客的大企业,大家试想一下,纵使它们违反了严峻的法律,一个个区区县一级的基层执法部门又能拿它们怎样呢?基层执法部门的头头们见了他们是要矮三分的,因为他们的老总经常与市甚至省级领导同台论道。基层执法部门的领导及执法人员,除了与它们握手、勾结或是视而不见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对企业的监督主要是基层执法机构,而他们没有能力监督。这就像倒掉的贪官一样,最能监督他的是他的手下,然而他的手下没人敢摸老虎的屁股。官员贪不贪,就看他的道德修养了。企业坏不坏,也全看老总的道德修养了。然而要很容易地找着道德这个词,却得把历史向前翻了。美国的财政官员在首都一所大学信誓旦旦的声称美国国债安全时,听众哄堂大笑。如果有位人士大讲公平、正义、善良、勤劳、共产主义,结果会是什么?
市场不是万能的,法律也不是万能的。市场和法律是我们1992年以来高举的两面大旗。旗举错了吗?应当说没有。因为我们确实是在进步,而且进步的速度还是非常之快的。然而,成果是我们没能想到的,负面作用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市场是否要和计划想结合?法律建设是否要和道德建设相结合?道德、法律、计划、市场这代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两个方面的四个因素是否也要完美结合?当道德下降至零时,我们所取得的整个成就是否也会像上海在建的高层住宅一样,轰然倒塌为零?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一定是肯定的,但张云良选择的死亡方式带走了27个与他无怨无仇的人。如果我们只举市场与法律这两面旗就可以的话,那么“6.5”案应当是不会出现的。
27条生命会画个什么符号?我希望是句号而不是省略号。如果能画出一条带有转折意义的破折号,使我们痛定思痛,重新重视起道德与计划的重要性来,那么是否是社会之大幸,民族之大幸,国家之大幸?这27条已经逝去的生命是否也会含笑于九泉?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