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国人为何“手目看”?
国人为何“手目看”?
“敬畏文字”老兄在北大中文论坛上发了“为什么是手目看”的帖子,很是热闹。他说他知道答案,却又不愿“轻与人”,情愿“带到地府去换酒吃”。让艮人很是难过了些天,没办法,只好自己慢慢想吧。终于得出了点粗浅意见,不吐不快,只是万一说错了,希望大家别骂。
《說文》:“看,睎也。从手下目。”为什么“看”字要“从手下目”呢?徐锴在“看”字下注曰:“以手翳目而望也。”段玉裁注《说文》:“锴曰,宋玉所谓扬袂障日而望所思也,此会意。”
显然,段之解释有些不合乎情理。有“日”时才需去“障”,没“日”时为什么要去“障”呢?(这一点是“敬畏文字”老兄提出的。)
段说不合理,那么徐说呢?是否也不合理?
未必!在说明这个问题前,先来看一下“看”字的本义。
《說文》:“看,睎也。”“睎”字下则云:“睎,望也。”因此,“看”字的本义是“远望”, 与“瞰(矙)”字音义相同,可以通用。但“看”产生字在前,“瞰(矙)”字在后,即前者是后者的初字。“看”字被造出后,字义得以扩大,用于表示“观看”、“看见”等意,既包括“远望”,也包括“近瞧”。后人另造“瞰(矙)”字,专用于表示“远望”义,则“看”这个字形失其本义。
弄清了“看”字的本义,我们就能理解它为什么要“从手下目”了。
从根本上说,我们之所以能看见“物”,是因为“光”的存在。“物”对光的反射,即“物”向四周释放出的形体信息(颜色信息),只取决于“光”和“物”这两个要素。“物”是一客体,是形体信息的发射源。我们身周的所有“物”,都会不断地释放出证明其自身存在于世的信息。
“物”对光的反射,是一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是不会因人类的存在而改变的。但是,人类对“物”的认识,则是一主观反映的过程。人类的眼睛,好比是一个接收器,如能接收到“物”释放出的形体信息,则其会转变为人类的视觉信息,人类能认识到“物”的存在;如不能接收到“物”释放出的形体信息,则人类无法意识到“物”的存在。所以,人类对物的感性认识,取决于主客观两方面的要素。
人类在正常观察事物时,眼睛会没有选择地接收来自身周的全部信息。换句话说,此时的目光是发散的,所及之处包括眼部的正前方、上前方、左前方和右前方(注:头可转动,不一定是身体的前方)。在这种情形下,人类是不易看清“特定物”的。人类要想看清某“特定物”,就必须去“盯”着它,即专注于接收发自该特定物的形体信息。
“远望”是为了看清远方的“物”,即眼睛应该专注于接收来自正前方“物”的信息。此时,就有必要去“屏蔽”处于上前方、左前方和右前方的物所发出的信息,以免受到它们的干扰。由此,我们便能确认,“以手翳目”是人类在远望时的一种本能反映。从“人”的角度来理解,此行为的目的是为了遮挡住投向其他方位的目光,使目光聚集于正前方,以便看得更远,看得更清。
“以手翳目而望”,并不是为了遮挡住阳光,而只是对眼睛这个接收器进行“调频”,目的在于遮挡住(人们暂时不想见到的)“物”所反射的光。现实生活中,人们在阴天或雨天时也会“以手翳目而望”,而不是仅仅在晴天才会那样去做,道理便在于此。
最后忽然想到,孙猴子常做的那个动作,应该就是“以手翳目而望”的标准动作。原来一直认为那个动作很夸张,现在才突然明白它是有一定道理的:关注正前方,就不得不最大程度地遮住身周各物所反射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