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农村的明天在哪里?(2)

火烧 2009-06-26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讲述农村在改革后的变化,从贫穷到物质改善,但背后隐藏着人口压力和家庭负担,反映农村发展的深层问题。
我的故乡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紧靠黄河,祖祖辈辈在这片贫瘠而又肥沃的土地上日日耢耘。作为80后一代,在自己的印象里,故乡是贫穷的,低低矮矮的房屋零零散散,乡亲们吃的用的也都摆不到桌面上来,物质是困乏的。也就是这几年来,乡亲们改种粮为蔬菜,物质生活也才有了许些的改善,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质生活富足了的乡亲们修房子,买家具,添衣置柜,俨然一副幸福怡然之状。但我今天要说的不是歌颂这伟大新时代,而是要透过这种种表面的浮华背后,揭示暗藏在背后的东西。

        改革开放30年,由于年龄的原因,我无从经历那个“崩溃”的年代,自己倒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拂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自己的童年是在贫穷困苦中度过的,改革的春风使终不曾吹拂过我,不曾吹拂过我的父老乡亲。童年的贫困在我的内心深处有很深的烙印,别的不说,分田到户后,几亩薄田打的麦子还不够我们一家人吃,这还是在风调雨顺的好年程里,一年里总有那么几个月是要青黄不接的。这种景况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中期!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别得什么经营手段,生活的拮据是可想而知的。按理说,现在家中的生活虽说还不是很富裕,但相比过去那也已是飞跃了,自己应是该感激涕零了。我只所以要说这些,只是想说明,改革开放30年,对于我的小家来说,改革也不过七八载!那二十年里,我的父母,我的父老乡亲到底承载了多少的苦难?

                           (1)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个大问题,也是个复杂的问题,是个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问题。

      我是80年代初生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的第一批牺牲品!和我年龄相当的同年人兄弟姐妹两个的很多,像我一根独苗的很少。父亲是个老党员,自然是要带头的,现在得知,本来是要有个弟弟的,都七八个月大了,最后还是没能生下来。所以,现在时时感觉到压力很大,还好,对象她们的姊妹不少,这无疑大大减轻了我的负担。父母年龄都已过半百,但身体都还硬朗,这是我最大的幸福。现在自己也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生活的担子是一年胜过一年,丝丝的忧虑时时追随着我。

       我没有全盘否定计划生育的意思,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不人道的甚至血腥的政策,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对谁我都是这样说。虽说中国实行此政策已30多年,这30多年血腥的步子也没怎么放慢过,但今天,超生的人不还是大有人在吗?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冒着倾家荡产的危险也甘愿超生呢?不得不承认,在今天的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还是那么的根深地固,对未来,对老年来生活的依靠在哪里?这是每一个都要面对的严峻的现实。

       可令人可笑的是,现在,在人们的脑海里,一个孩子是生活质量的保障,是实行优生优育政策的,等等。这样的聒燥30年来一直以来都不曾消停过。这就是舆论的力量,什么事情,宣传的久了,假的也变成了真理。

       适当的控制一下人口本是无疑义的,但最起码要保障人口不置于负增长吧。中国已经是一个老龄化人口的国家,上个世纪始于80年代的政策已开始结果,真得不敢想像,长此以往,几十年后会是个什么样的样子。

       一方面不让多生孩子,而另一方面又把本该义无返顾要承担的责任一股脑的推给了市场。市场是残酷是,是不相信眼泪的。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只是一小撮强大利益集团操纵从而控制大多数人的一个工具而已!

        农村的人少了,农村里出生的人少了,这也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关,太多的七十后,八十后,九十后都相继走出农村,走进城市。现在的农村就似是朵慢慢凋零的花儿。放眼看看吧,现在的农村里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老弱妇儒,40来岁是农村的顶梁柱。现在的农村就像那拿着拐杖的耄耄老人,正一步步地,悲壮的,无奈的走向生命的终点。

       今天的城市里,人潮拥挤,而农村里,则冷冷清清,没有什么生机。大多数的村子里的学校都倒闭了,用官方的话说是重组合并了。即便是还没有倒闭的,生源也是相当的紧张的,招不到生招不够生的情况一年胜过一年。

       大国空巢矣!

                                 (2)教育与养老

     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一个国家人口素质的决定因素之一,是个大问题,养老,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也自然是个大问题。

     今天,农村人受教育的权力被讹杀,至少是变相的。显然,现在的教育模式对农村人来说是严重不公平的。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师资力量的大量流失!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城市民营学校的泛滥。从而就迫使许多孩子离开家门,来城里的学校求读,这样就不得不交高额的借读费,这无疑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本是中国人,却还要拿什么借读费,真乃中国的一大特色!

      现在几年,大学生已不是什么香馍馍,就业形势严峻的很,反映到农村里,就是读书无用论的泛滥!这种思想是毁灭性的。

      还有就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中国的教育制度问题。受教育是每一个人的权力,任何人是不容剥夺的,可成年的种种这样那样的考试,弄得和挤独木桥一样,美其名曰:竞争!

      无语了。

      农村人的养老问题现在还是个肓点,现状是农村里的老年人的晚年,很凄惨!基本解决吃饭问题,所谓吃好穿好,那是奢望。这还得得益于多子多福。我这里说的是大多数情况。至于老有所乐,那是做梦。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是枯燥的,有个不雅的名字“等死队”!

      总之,农村的养老问题,是到了该动手解决的时候了。

                                 (3)土地问题

     “民以食为天”,农村人就是和土地打交道的,如果没有了土地,那也就无从说起农民了。

      说到土地,这里就要说一个问题,是分田到户单打独斗好,还是集体经济好呢?在和周围许多人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十有八九的过来人会选择前者。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我是失望的。在我问他们是什么原因的时候,不约而同的原因是:集体经济的时候没有让我吃饱饭,现在分田到户让我不再饿肚子。对于这个问题以前也多次说过,今天就只简单的说几句,让一个人均土地不多的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多个方面的努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像许多朋友举的例子,不能把吃的前几个烧饼不算数了,最后一个吃饱了,不能把一切的功劳全算到它的头上一样。再说吃饱是否与是集体经济还是分田到户不没有什么实质联系的。这是一种典型的“有奶便是娘”的理论。

        农村走到今天,分田到户已经显然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其弊端已是显而易见事情,其矛盾也是越来越突出。在我们老家,人均耕地一亩略多,一般的家庭也就四五亩地,可就是这么点地,还要分的东一块西一块的,既不好施种,又不好收获,民愤难平。

         在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农业只有两条路子可走,其一,回到以前的集体经济的路上来,其二,像国外那样走大庄园的路子。两条路两种结局,前者能实现耕者有其田,共同致富的目地,后者的结果是土地只能是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今天,面对现实,不得不悲观无奈的承认,集体经济已惭行惭远,少数人的庄园农业时代已经到来。如果不发生什么大的革命的话,这将是大势所趋。

      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这是现今中国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再有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关,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土地,进城务工。在城市里生活习惯了的他们是不太可能回老家种地营生了,有什么机会,是会一并出租或是流转的,再说现在流转或出租的收益是高于自己耕种的。当今天农村里的主力军都慢慢老去,还会有谁来继承他们的衣钵?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现象,现在各地农村卖地现象泛滥,在钱权交易下,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在美丽慌言的忽悠下,在强势集团的威迫下,许多的农民在自愿与不自愿下,出卖或是变相出卖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沦为赤裸的无产者。

                                     (4)民主与民风

      中国是个民主集中制的国家,这本来是为大多数社会底层弱者服务的,本是用来保障他们利益的。可现在,所谓民主的确是多了点,而集中影子却都不见了。哪怕就是那些民主,也早已经变成了少数人的民主。

      举几个小例子来说一下:

      今天,农村的村委会选举,此乃打着民主的旗子,却干着腐败的营生。许多的选举的成了其帮兄。

       以前村集体的地方,像是后来垦出的土地,池塘,校舍,却变成了私人的东西。但却也没有人来过问,虽有不悦,但没有人强出头的,自由主义思想之风泛滥成灾。事不关己,谁还不知道明哲保身呀!

       垃圾乱扔乱倒,道路肆意破坏,树木乱砍乱伐,等等``````

       今天,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其小农意识越来越强。显著特点就是自私自利,胆小怕事而又利欲薰心!

       农村的明天在哪里?在我的眼里,满是凋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