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国人一个都能接受的理由!
给国人一个都能接受的理由!
——给建议“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委员们提点建议
新一轮的汉字繁简之争又开始了!
起因是这两年部分政协委员建议“增设繁体字教育”。艮人不是什么委员,既没有起草过“提案”,也没见过正式的“提案”。“提案”该怎么写?应包括哪些内容?说实话,艮人不是很清楚。让艮人去揣测的话,似乎应该是一份可行性报告。
通常来说,一份可行性报告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第一,拟行事项的必要性;第二,拟行事项的可行性;第三,实施拟行事项的具体方案,包括人力物力的安排、实施的具体步骤、实施成效的预测与评估等等。
以下,艮人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是否有必要“增设繁体字教育”?
这个问题,换成普通老百姓能听懂的话来说,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使用繁体字”的现实需求?会识会写繁体字,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不会识写繁体字,将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哪些不便?
从现实应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们中的某些人确实有接受“繁体字教育”的现实需求。例如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与海外华侨华人(包括港、澳、台同胞)及日、韩诸国友人交往交流时很有必要。
在这方面,潘庆林委员是有充分发言权的。他是海外华侨华人代表,他本人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长期与海外华侨华人打交道,会识会写繁体字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基于此,他认为有必要让国人从小接受繁体字教育,这应该是他提出“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初衷。
简体字是建国后才颁布实施的,适用于祖国大陆。但是,海外华侨华人(包括港、澳、台在内),以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诸国,至今却一直沿袭使用繁体字。这是历史造成的,我们应尊重这一现状:与海外人士交往交流,我们应该,也有必要去学会识写繁体字。当然了,他们与大陆同胞交往交流时,也有必要去学会识写简体字。
就这一点的必要性,我们可以拿英语学习来作比较。
对绝大多数国人来说,包括众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学习英语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生活和工作中却用得很少,甚至根本不会用到。但是,为什么所有的父母都千方百计地想让自己的小孩学好英语呢?对有远见的父母来说,当然是希望子女能出人头地,最好能出国深造。对短视一些的父母来说,则是因为国家将英语水平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只有学好英语,才能上大学;只有学好英语,才能找到一份象样的工作。
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将英语水平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呢?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当然不是为了扫盲,而是为了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大量具备全球眼光的人才!熟练掌握和运用外语,是现代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外语,我们才能及时了解国外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才能有效地借鉴国外的成果,才能更快地发展自己。但是,语言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两天时间就能学好的。为了培养各行各业的“精英分子”,我们便不得不让更多的国人去“陪太子读书”,因为没人能够确定谁最终会成为真正的“太子
”。不播种,肯定是没得收的,广种薄收虽不尽人意,却也是没得法子的事。
说国人有必要接受些“繁体字教育”,道理也在于此。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加深。其中,亚洲汉字圈内的交流,特别是文化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种发展趋势下,让国人接受些繁体字教育,也就成为了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的现实需求。
对大多数国人来说,从小接受的都是简体字教育,再让他们从头来学习繁体字,一是存在现实的困难,二是情感上接受不了,所以他们会反对“增设繁体字教育”。但是,你问他们:“希望不希望子女将来有出息?”“希望不希望子女将来出国深造?”“希望不希望子女将来成为具有全球眼光的现代人才?”我想,所有的父母应该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要达成这样的愿望,你的小孩就应从小接受些繁体字教育,你愿不愿意呢?”我想,大多数父母也会给出肯定的答案!
从自身角度来考虑,大多数国人都会反对“增设繁体字教育”。但是,如果关乎孩子的前途,则“增设繁体字教育”所遇到的阻力就会小得多。将来的世界,肯定会比现在更加开放,更加富于挑战,谁会希望子女和自己一样封闭呢?因此,让孩子们接受些繁体字教育,不至于在将来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应该是大多数父母都能接受的。
第二,国人在阅读古籍时很有必要。
去年宋祖英等21位文艺界政协委员在“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中,便着重强调了这一点,其背景是近年来国学渐有复兴之势。在各类媒体的推动下,国学越来越热,动静越来越大。
但是,国学知识,毕竟是不能靠易中天、于丹等人去那样解说和传播的。一个人要想具备一定的国学功底,肯定要亲自去阅读古籍,而会识会写繁体字,则是阅读古籍所必备的基本功。
由于历史原因,现今的大多数国人,一辈子都没有,也不会去阅读古籍,甚至于一见到竖版就头疼,所以他们会去反对“恢复繁体字教育”。但是,他们是否希望子女和自己一样呢?在国学渐热的今天,他们是否希望子女和自己一样对基本国学常识都一无所知呢?对绝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一定指望子女能成为国学大师,但还是希望子女素质高一些、国学功底厚一些的。因此,他们并不会去坚决地反对“增设繁体字教育”。
二、是否有必要“废除简体汉字”?
既然有现实的需求,就该有“繁体字教育”市场的存在!
那么,“繁体字教育”市场的潜在客户有哪些呢?或者说,现阶段哪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接受繁体字教育呢?
答案是,一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一些希望子女将来能与海外人士自如交流的父母,一些希望子女将来能出国深造的父母,一些希望子女将来成为具有全球眼光的现代人才的父母!
不过,这些人毕竟只是少数人,或者说只是一小部分国人。上面已说过了,大多数国人,因为从小接受简体字教育,对简体字有很深的感情,不愿再废时废力去识记繁体字,所以会反对“恢复使用繁体字”。对这些人,你很难说服他们,也没有必要去说服他们。
“恢复使用繁体字”是一个问题,“废除简体汉字”则是另一个问题,两者并非是水火不相容的。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人,包括大陆同胞,也包括海外同胞,都是既能识记简体字,也能识记繁体字的。因此,对于繁体和简体,就现阶段而言,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并行而不悖”!并且,也只能是“并行而不悖”!
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必要再陷于空谈,没必要再局限于什么问题都不能解决的繁简之争。我们应该允许简体字的存在,但是同时,在一些有着巨大现实需求(如广大侨乡)的地区,在一些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先搞一些“增设繁体字教育”的试点,再逐步去推广。至于要不要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则视试点工作成效而定。
以上只是就现状和现实需求而言。如果从理论上来探讨“是否有必要废除简体汉字”,则问题很复杂。
繁简之争,从1909年陆费逵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算起,至今已有100多年;从1956年国务院正式通过《汉字简化方案》算起,至今也有半个多世纪。期间,众多的语言文字大师都发表了意见,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最终也没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非专业人士这样去打口水仗,有可能解决问题吗?更不可能!
我们应该明白,导致简体字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五四”先驱们发现了汉字难识难记问题,且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原因则是,“五四”先驱们提出了“汉字落后论”,一定要另造字母文字取代汉字(被视为汉字难识难记问题的解决治本方法),却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目前,众多国人,包括许多知名人士为了维护简体字,不断地去论证和强调简体字是科学的、合理的。在专业人士看来,这真的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道理很简单,只要是稍微了解汉字百年论争与改革历史的人,都会知道钱玄同。历史上第一个有关简体字的具体方案——《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便是他提出来的;建国后的汉字简化方案,也是依据他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定稿的。但是,我们不该忽视,钱玄同一直是主张废除汉字的急先锋,他在该方案中便明确指出,“针对汉字难识难记问题,改用拼音是治本的方法,减省汉字的笔画是治标的方法。但是,鉴于汉字的弊端日益明显,而治本的方法又一时拿不出来,所以减省笔画的治标办法是唯一的选择。”并且,1956年国家在颁布实施汉字简化方案时也明确指出,简体字只是“作为向汉字拼音化过渡的一种临时应急的措施。”一个以废除汉字为最终目标的方案,对汉字来说,怎么可能是科学合理的呢?许多以维护简体字为己任的人士,在弄清楚这一事实后,真的不知他们会作何感想?他们是想去废除汉字吗?应该不会,否则也不至于那样不遗余力地去维护简体字了。责任在谁呢?肯定是专业人士的责任!是他们一次次挑起了争论,而有关的权威却又不出来说明事实的真相!
简体字有可能是科学合理的吗?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可能性非常小。简体字,从本质是来说,只是为了解决汉字难识难记问题的一种技术方案。“汉字简化运动”不是以相关汉字理论作为依据的,而只是基于以下的认知:在不得不去一笔一划地死记硬背汉字的字形时,少一笔,自然少费些心思;少几划,自然简省些,快捷些。但是,其前提仍然是让人们去一笔一划地死记硬背,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解决汉字难识难记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还不能破解汉字起源发展之谜!不论做什么事,都应尊重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我们有意志为转移的,即使目前不能揭示它,我们也应充分尊重它的存在!对待汉字,当然也是如此。我们不能科学系统地揭示汉语、汉字产生发展的规律,就不可能确定汉字改革发展的方向。在未能揭示汉字产生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对汉字进行大规模的简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人为地破坏汉字发展的规律,将使后人再也没有机会去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快速地识字。
基于以上事实和理由,我们可以确认,从理论上来说,简体字是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的。 但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局限于“纸上谈兵”,不能只从学术角度去考虑问题。就简体字而言,国家大力施行了半个多世纪,早已不是简单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突然将其完全废除,劳民伤财不说,还会引起不必要的动乱。前人错了,我们或许只能将错就错。存在的问题,我们只能慢慢地来解决,着急不得。
三、找出一个国人都能接受的理由
对一个争论了长达一个世纪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不可能统一国人的看法。有关专家不能,非专业人士更不能!
例如,去年21位文艺界政协委员联名递交的提案,应该是有关专业人士代笔起草的,但是其中的表述非常不准确,甚至可以说充满了错误(参见艮人《“增设繁体字教育”提案中的表述很不准确!》)。至于今年潘庆林委员所列举的三条理由,也是大而空的,很难说服国人!
但是,我们该做点什么呢?
艮人的意见有以下两点:
第一,不争论。
“不争论”是邓小平的智慧。“不争论”并不代表可以无视问题的存在,而是应少说多做,去致力于解决问题,而不该陷于空谈。
上文已经论述了,在现实生活中,对一部分国人来说,确实存在 “增设繁体字教育”的现实需求。对这些人,我们有必要去阻止他们接受繁体字教育吗?完全没有必要。相反,我们可以在他们中间,如侨区以及有条件的城市实验小学等,先搞一些试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如果能取得很好的成效后,我们便去逐步推广;如果没有成效,我们便及时踩刹车。用实效去说话,用实践去检验真理,国人便都不会有太大的意见。
第二,给国人一个都能接受的理由!
针对部分国人“增设繁体字教育”的必要性,我们应该从现实需求的角度,给国人一个都能接受的理由!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回避不必要的争论。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韩国政府学习。
韩国国内关于要不要恢复汉字的争论,不论是从性质角度,还是从规模、影响等角度,和我国的繁简之争是很相似的。2005年2月9日,韩国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呢?官方发布的《推动汉字并用方案》,给出的理由竟然是:“为了给中国和日本的观光者提供方便,将逐步在道路交通标志上实行汉字和英语双重标记。”
这个理由很绝吧?!
主张恢复汉字的人,已经达到了目的,自然不会再多说什么。反对恢复汉字的人呢?虽然心里一百二十个不愿意,却也不好再说什么,总不能反对让国人去多挣钱吧。
唉,能想出这个理由的人,真是太有才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