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老子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火烧 2009-06-16 00:00:00 中华文化 1028
文章探讨老子民主与科学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强调其核心精神与实践价值,结合道德经内容分析其深远影响。

    崇尚民主与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民主是解放人类---探求最佳管理方法的社会科学;科学是破除迷信---揭示自然规律和客观真理的人类智慧。民主与科学是带动文明社会发展的火车轮,两者是不可或缺的。  

       有人会问:老子时代就有民主与科学思想了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不仅有,而且这种思想十分鲜明,这种精神非常强烈,真可谓永垂不朽,并依然影响和指导着人类,甚至仍是人类的行为准则。老子的民主核心是:圣人之玄德;其科学精髓是:自然之法测。不信,请静心体悟以下章节之妙语。(注:本文以罗尚贤先生的《老子通解》为基准。笔者读了罗老写的这本书,1997年弄清了为与无为、争与不争的关系;现在,我又体悟到了老子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1. 老子关于民主的论述  

老子在道德经中,从正面倡导民主政治。老子对领导人(或管理者)---圣人的要求高且极为严厉,认为他们必须要有完美的品德,民主才能得以实现。  

1.1.严如律己,身先士卒   

老子说,是以圣人:“居无为(违)之事,行不言之教。2”“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7”“贵为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拓天下。1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处众人之所恶。8”  

这几段话的大意是:领导者说话、办事不能违反客观规律、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应以身作则;不居功,将自身独置之处;把天下的事看得比自己的身体还珍贵,方可寄于厚望;热心献身便可开拓新天地。就象水那样,为了滋润万物而不惜争先恐后地流到最险恶的低处。  

   

1.2.领导者应不贪且不可居功  

老子告诫人们:“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9” “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7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17”  

 意思是说:既使你获得满屋子的金银宝玉,莫想能守得住;你因富贵而骄横,终将咎由自取;只有做到不居功,且功成之后立即退隐而不争名夺利,才是天经地义的正确道行。也就是说:每做好一件事情,不占有其成果,成功之后也不以功臣自居。  

对于领导者来说:最好的,与百姓同甘共苦,从不知分彼此;比较好的,与百姓彼此亲近相誉;比较差的,百姓对他心存畏惧;最差的,对百姓进行欺侮。成信不足,才会出现互不信任。这些问题,应对症谋划,而且要说到做到。把事情做成功了,老百姓自然会称赞:这才象当领导的样子----公而忘私。  

   

1.3.领导人的行为准则  

老子要求领导者应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为天下浑心49/为天下牧23/为天下溪/为天下谷/为天下式28/为天下贵56/为天下正45”“不自视/不自见/不自伐23/不自大/不自贵/不自私”“去甚/去太/去奢29/去恶/去伪”。“孔德之容,唯道是从。21”  

也即领导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发现事物本色无华的实质,生活中应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把私欲控制在最低限度。应做到:七为、六不、五去。即,顺民心,以天下为公;阴阳和合成溪流,胸怀豁达似旷谷;成为公认的楷模,为民众所尊重,使天下人行为正规。要想做到七为,必须做到六不:不只顾自己,不自我表现,不自作主张,不骄傲自大,不把自己看得太贵重,不能自私自利。因此,领导者应除去极端、过分、奢侈、作恶与伪劣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具有嘉美圣德的人,其行为举止将无不顺合客观规律。  

   

1.4. 民心为上,为民是从  

老子指出:“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49”“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49”“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51”“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57”“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违)。64”  

“江海之能成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意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66” “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旦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9”“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72”  

很显然,领导者永远没有自己的私心与偏见,必须以百姓的心愿为己愿;聆听百姓的意见,应象小孩子聆听大人的教诲一样;一生不求名利,不固自己见,不宰制万物,这才是最高尚、最完美的德行;领导者不强作枉为,民众将自我感化;领导者倡导清静,民众将自我矫正;领导者不滋生事端,民众自然会致富;领导者的意愿中若无贪欲,民众将自行返朴归真;领导者如果不想贪图贵重难得的货物,不卖弄自己学说观点,而是反复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与教训,能辅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违反客观规律。懂得这些道理而且身体力行的领导者,对老百姓慈爱、对自己俭朴、不争名夺利。就好像:穿着烂棉袄,怀里抱着美玉一样,即使生活艰苦,但心里亮堂,心情舒畅。  

   

1.5.对非民主的暴政者的愤恨与痛斥  

 老子警告暴政者:“民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74”“民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76”  

老子还说:“人之饥也,以其食税之多,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77”  

这几段话的意思很清楚:暴政者对人民施淫威,人民很快就将暴发出更大的威力推翻暴政者;暴政者杀人太多,民众就不怕死了,还用杀头来威胁有什么用?如果暴政者逞能,经常动不动就处死百姓,我们将团结起来把他杀掉,看谁还敢!?  

人民出现饥荒,是因暴政者苛捐杂税太多;老百姓不屈从暴政,是因为暴政者违返常规,索取太多,不管百姓的死活,所以不能再受残酷的统治;老百姓到了轻意冒死抵抗的地步,正是因为有求得生存的强烈愿望。  

   

1.6.人道与天道的关系  

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损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79”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68”  

人依附地球生存,地相应于天体存在,天按照道的规律运行,道顺合于自然而隐现。自然界的规律是:减损多余的物质而祢补不足的部分。人类社会却不然,减损不足者而奉献给富余者。(如:有钱的人更有钱,没钱的人穷死。又如:地主剥削农民、资本家剥削工人。)谁能做到损有余而奉献给天下人?只有掌握了真理的人才能做得到。因此,自然规律是,有利万物而尽可能做到不破坏;人类也应遵循自然规律,多做好事、善事而不争功劳。  

老子在《道德径》的篇尾大声疾呼: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意思是说:只有实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民主与自由才会永远属于爱和平的善良人们!  

老子的这些论述,把圣人(领导者)的言、行、志向,以及为人准则、对社会的责任,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则等,都说得一清二楚。  

   

2.      老子对科学的论述  

   

2.1. 方法论  

老子告知探索奥秘的人们:“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渺;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  

老子将宇宙万物分为“有、无”两大类:无类物质,是万物的隐微状态;有类物质,是万物的显形状态。因此,研究物质隐形的原始状态,可以发现很多奇妙的规律;观察物质显形的实存状态,将会发现明显的规律。同一种物质,都具有显形和隐形状态,只是名称各异而已。也即“无”和“有”是道的两个不同叫法的名称。无、有统一于非常深奥玄妙的道,这是万事万物最为玄妙的根由,也是观察与研究万事万物奥妙的门径。  

   

2.2. 辩证法  

老子研究客观存在的规律时指出:“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2”  

这段话,言简意核,描述了事物的两个方面,揭示了矛盾对立统一之规律。老子的这一立论,为欧洲古代经典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高科技  

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5”  

“橐籥”是打铁用的风箱。别以为只是一个小小的风箱,这在当时是最尖端的高科技产品,类似于当今的太空站那样尖端。老子通过风箱这个高科技产品,不仅发现:风箱排气---生化火焰---火以冶铁的客观规律,还观察到天地之间虽然空空于也,但充满了物质,而且是无穷尽的。这不仅是对当时尖端科技成果的肯定,更为重要的是对物质世界超前认识。  

   

2.4. 宇宙观  

老子认识宇宙非常客观,他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42”“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4”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之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25”  

隐形(虚无)状态的物质是不会冥灭的,但能从隐形转变为显形,这就是物质的一种生成演化的规律,这种规律叫做玄牝。这种物质生化的特征就象玄妙的母体繁衍后代,是天地之间万物形成的根由,延绵不断,若隐若现,这种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混然一体的“道”,在运动中形成“阴、阳或有、无”两类物质,阴、阳和合生成新的物质,新的物质繁衍出万物。万物皆含有阴、阳属性,而阴、阳二气互补冲和保持相对平衡。  

道的两类物质,在一个无限大的 (用再多的东西也装不满的) 空虚的时空间,永无止境地进行着冲和运动。这好象是万物深渊无底的祖届,被淹没得无影无踪,但又感觉它的存在。我不知道它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好象有天地之前就有了“道”(注:万物在生成之前,就以隐形或虚无的原始状态存在。这一观点对当代天体或高能物理界启发很大)。  

在天与地都还没有诞生之前,就已有物质混然一体的在运动中不断生成。寂静无形地按自生的规律运动,从不改变,循环往复而不停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种混然一体的物质好比玄妙的母体,在其运动中孕育了天地。我不知道这种混然一体的物质(及其运动)叫什么名称,起个名字叫做“道”,勉强形容其大无比。大到无边无际但运行不止,运行到非常辽远却能返回。如此循环往复而又不断更新。  

   

2.5. 微观世界  

“视之而弗见,命之曰微;听之不弗闻,命之曰希;捪之弗得,命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不下忽。寻寻呵,不可命也。复归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14”   

光普暗得看不见,叫隐微;音频低得听不清,叫希声;物体小到摸不着,叫夷灭。这三种情况不可计量,只好笼统混为道的同一状态。这种状态,往上探寻并非空虚,往下探寻没有穷尽。反复探寻却不知如何表达,故将其归纳为虚无状态的物质,即没有形状的状态;这种虚无状态物质,即使深入到物质内部观测,或从宏观上了望,都无法了它的起始与终止,即使跟随其后看不到尾,与之相迎又见不到头。用当今所了解的道理,来解释现在实存的显形事物,可以探知到它的原始状态。这就是获知真理的纲纪。  

   

2.6.研究方法  

“道之物,唯望唯沕。沕兮望兮,中有象兮!望兮沕兮,中有物兮!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兮!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哉?以此。21”“致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傍作,吾以观其复也。16”“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48”  

按客观规律运动的事物,必须从宏观和微观加以研究。从微观到宏观,能发现事物外在的形象;从宏观到微观,能了解事物内部的特征。玄深幽昧地冥思苦想,能揭示事物精尖微妙的规律。这些精尖微妙的规律是真实可信的。从现今发现的规律来推究古代发生过的事情,其意思不会有太大差别。万事万物由始到终都有其客观规律可寻。我怎么知道这一总的规律呢?就是运用了这种悟道的方法。作分析与研究工作应排除一切杂念,使之达到极端虚静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到实际情况,而且全面、准确。在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地运动中,应静观其循环往复地变化。求学者每天都不断的增长知识;悟道者却时刻注意减损伪知。只有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减损伪知,才能达到不违反任何客观规律的真知境界。  

注:“沕望”是观察事物的方法,通行的传世本将其修改为 “恍惚”。“恍惚”是理解问题神态。有的人(包括孔子)对道的理解不清,总感到恍恍惚惚,以至于将“沕望或望沕”当成错字而修改为“惚恍或恍惚”这是对《老子》原著的莫大曲改。  

   

3. 其他方面  

此外,老子还就自然现象、医学、养生、军事、管理等科学,以及社会安宁、世界和平等,进行了描述、归纳与总结,无不博大精深,以致西方古今学者、科学家称:老子是上帝之前的圣人,其《道德经》是古代杰出的百科全书,是永世不朽的哲学皇冠。  

   

参考文献:  

1.      罗尚贤,老子通解,[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傅云龙、陆钦,老子. 庄子,[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