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从孔孟、鬼谷子、苏秦张仪看国际政治道德

火烧 2009-06-03 00:00:00 中华文化 1029
文章通过苏秦的个人经历,结合孔孟、鬼谷子等思想,探讨国际政治中的道德与谋略,分析纵横家智慧与历史谋略,揭示古代智慧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启示。

    从孔孟、鬼谷子、苏秦张仪看国际政治道德

            --鸡鸣之夜的苏秦  

   

   

“咚……咚……”,远处缓缓传来了梆子声,已是二更天了,在这犹如凉水般的寒夜里,除了更夫,还有谁像我苏秦一样独对着明灭的灯火,思绪悠悠……。  

掀开罗帐,手执铜镜自照,“唉,几何时又添了如雪的双鬓?”加之多日来的伤病,面色焦黄,前日齐王延请名医诊治,说我心力憔瘁,恐非吉相。“我苏秦何惧一死。当年辞别鬼谷师父,谋求人间富贵,几十年来曾身佩六国相印,独掌天下大势,有何憾乎!”只是久处上位,叱咤风云,翰旋于诸候,如今已在合纵与连横之间盘桓多年,于各国的扩张实无尺寸之功,  

况且贤士相嫉,小人中伤,多年来我虽然战兢兢如履薄冰,然而身处相位,既想成就一番功业,又要得享显名尊位,岂有异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期间我也不知得罪了多少名公巨卿。其实在得意的时候,即使伤害了哪位士大夫,我也毫不在乎。在燕国,文候夫人秋波暗送,我明知凶多吉少,这条贼船却不得不上,只此一桩,我也要落得个千秋骂名!  

想我苏秦平生以谋术纵横捭阖,睨视天下英雄,如今反为仇人算计,想起几天前那惊魂的一幕,我的心都凉透了!那日与齐王会晤,齐王赐下羊羔美酒,大犒三军,在诸侯与群臣的恭维中,我饱饮而归,屏退了侍婢,烂泥般倒在牙床上,耳边似乎还回荡着觥筹交错的嘈杂,眼前还弥留有美人舞袂飘飘的光影。  

我觉得该洗把脸,清醒一下了,头也不抬在床上大呼:“来人进水!”门应声而开,醉眼朦胧中仆子长发掩面,手端铜盘躬身进前,及至身前,猛然发觉有异:此仆似乎有点面生。未及盘问,那盆热水却已盖脸泼来,我明白了,多年来早料知必有一难,今天总算发生了。慌忙中我疾向侧里翻滚,但还是晚了一步,那人身形未动,手起刀落,只见白光一闪,凉风扑面,一柄利刃欺身而上,惊恐之余我不由得大喝一声,聚全身之力飞起一脚,那人一招得手,早有提防,仰身一纵,便是一个跟头,单手在案头轻轻一扶,借势便从窗口翻了出去,窗外竟无一点声响,惊魂一梦,仿佛只是个幻觉,但我突然感到剧痛难当,才发现左腋下鲜血泉涌,很快豆大的汗珠和着血溽红了牙床……。  

想起少年的时候,我辞亲远游,先在齐国学习了三年诗书,很快便能通晓词章,即使老师也有不及之感,他便修书一封,将我荐至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先生学究天人,通古今之变,乃隐逸高人。归谷弟子众多,先生因材施教,授我飞箝之术。在谷中三年,我所学越多,越觉着先生的学问犹如汪洋大海,宁有涯量?诚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然而我经常有一个奇怪的念头:“以我现今才智,当世可谓稀有,然而在师父身边,却一点也显不出来。”一日,我和张仪、孙膑、庞涓在后山打柴,论及此事,他们都有此同感,我便倡议:“不如咱们禀明师父,一同下山,辅佐明主,成就一番功业吧!”其实,每位弟子的心思,先生都了如指掌。先生隐于世外,不求闻达,来者不迎,去者不留,有人求学,先生有教无类,弟子想出山,他自然不会挽留。记得下山的前夜,我双膝跪在先生榻前,先生将一卷《阴符》传给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入世殊为不易,你须善自珍重。这《阴符》七篇,为师特为汝留,天道人事,靡不悉备,日后细心揣摩,或可有用。”  

双手捧过这卷竹简,泪水夺眶而出,我自幼失怙,世道艰难,尝感忧戚多于欢乐,然于归谷中求学,每日里书声朗朗,弦歌不绝,与飞鸟做伴,与闲鱼为邻,悠闲自在,明日就要辞别恩师,重返世间,于万丈红尘中拖泥带水,忽然我发觉可能是自己错了,平日师父教导的辨心,养成洁净精微的心性,我感到了莫名的恐惧。我再次跪倒,头面伏地默默地拜了三拜:“师父,弟子错了。我不该妄动凡心,思慕尘世繁华,贪恋虚荣,我错了,请您收回成命吧,我要学大师兄那样,老老实实参研学问。”  

“你没有错。”师父已经闭上了双眼,又缓缓地睁开,嘴角挂着微笑:“你不知道,谷中、谷外并无二致,书简中有茫茫太虚,尘世间也有致理极则,做学问为的就是国泰民安,方今天下战乱不已,借此机会,你也好好历练一番。待那王霸之业做得厌了,方好回转来收拾身心。”  

第二日,大师兄送我下山,望着师父居住的竹林精舍我再三遥拜。大师兄平日话不多,对师弟们照顾甚周,有时师父出谷云游,学业即由大师兄代授。据说大师兄于易学造诣甚深,并练就了极为高明的转身功夫,我却看不出他有丝毫的特别之处,望之如对父兄,只是显得更加朴拙亲切,大师兄临别时的几句嘱咐,多年来常在耳边回荡:“修学人生平,无胶胶扰扰分外之营求,宜其恬然冲静,怡养天和。” “宰官牧民,首要持心中正。”  

在随后的似水流年中,在金盘玉盏间,在歌舞笙妓前,这些金玉良言或曾闪过心头。然而,为什么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有若霄壤?为什么大权在握却又是如此地身不由已?为什么明知十分厌倦,还要强装笑颜?  

为什么?归谷的修学,恩师的教导,大师兄的规劝,直到今天,外有强敌、内兼伤病的时候,方才深深地从记忆的底层捧出来?  

“待那王霸之业做得厌了,方好回转来收拾身心。”我重回牙床坐倒,口中喃喃念着几十年前恩师的教诲,这是多么警迫心灵的开示,我如今总算明白了。现在,在这异国的官邸,在这寂寥的寒夜,我是多么地怀念归谷的春花、秋月,又是多么地怀念恩师呀!师真至人也!  

环顾当世,能与鬼谷恩师比肩者,其唯孟夫子乎?夫子与我亦师亦友,恩师也曾经赞叹孟子的学问是真正的仲尼遗教,是真正的人间正道,惜乎世人急功好利,反而嘲笑孟子迂阔无用,真是“道其不行矣夫”!孟先生资质聪颖,勤奋好学,学问成就后,以唐虞三代之德游说于齐、梁,当时诸候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先生的“王道”不被采用,即退隐讲学。真正是:“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先生实在是高明呀!而我却自陷于罗网中,莫之知避。当年我初会秦惠王,所提出的说辞,何尝不是与孟先生一样,何尝不是标榜王道的作法呢?无奈却不何时宜,秦王置之不理。我住在馆驿,一次又一次地写计划、写报告,送给秦王,希望他能够采纳。结果是备受冷落,囊中用于交际的费用渐渐用尽,只好典当了来时置办的锦帽貂裘,挑着那担怎么也舍不得丢下的书简,踏上了艰难的归家之途。  

经过一路的跋山涉水,历尽风霜,回到家时,已是面目黎黑,失魂落魄。当时家人见到我的那副样子,理也不理,妻子仍然不停地织她的布,嫂嫂们更是见如不见,哪里还肯为我到厨房去做饭呢?我遭遇到这种情形,既不怨天,也不尤人,只是自己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是皆秦之罪也。”因此,我在含垢忍辱之下,连夜检阅自己的藏书,在几十种古书里,我忽然想起鬼谷恩师付予的《阴符》七篇,于是我重新开始研究阴符谋略,仔细去抉择它的精要。读至深夜,困倦已极,便拿起锥子,一咬牙,狠狠地扎进自己的大腿,在一阵钻心的剧痛和难受的瑟缩之后,终于能够打起精神继续用功。因此,那时我的大腿常被刺得血流到脚上,这样我也忍受得了,也算我有一副充沛健康的体能。经过这样一年的苦学,我重新仔细研究当时的天下大势,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当时国际形势的新的谋略构想,必然可以切合当时人主们现实的需要。这些急功好利的为人君者,只不过都是在自欺欺人罢了。揣摩到人主的心意,如何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呢?  

此后再度出山,我先到北方弱小的燕国,以三寸不烂之舌述说了天下分久必合的大势,燕文候果然十分赞赏我的战略计划,愿意把全国的力量托付于我,以便从事南北联合阵线的合纵工作,并且提供给我足够的活动资金,为我装备豪华的车马。从此我先以燕相的身份一路顺利地拜见了赵肃候、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大谈合则共赢、分则俱亡的严峻形势,只说得舌灿莲花、顽石点头,五国诸候们莫不敬奉社稷以从,于是六国并力合纵,我并相六国,成为独操天下大势的纵约长。  

    在我回转燕国的途中,各国诸候都派遣特别的使节前来欢送,这一路行来,侍从和卫队前拥后簇,真个是伞盖如云,旌旗蔽日,威风十足。回想起去年我同是在这条古道上穷困潦倒的情景,真是恍若隔世呀!  

在车驾卫队行至我的故乡洛阳时,身为中央天子的周显王专门派人清理道路,热情地欢迎我。而我的兄弟妻嫂也都来到郊外欢迎,他们都是半跪着,不敢正面对我,只低着头,偷偷地用眼角觑着。“哈、哈、哈--”我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嫂嫂,何以前倨而后恭?”嫂嫂倒也是心直口快:“这只是因为叔叔今天位高而多金!”  

唉,当年落魄回家的苏秦,也就是现在的我,同样的一个人,当你富贵的时候,亲戚朋友都畏惧你、敬重你;当你贫贱的时候,人们就轻视你,把你看成是不值一顾的人。像我苏秦这样的人,对于人生的遭遇,也深刻地体验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味道,至于一般平常的普通人,根本就不可能有这种努力的成果,有这种好运的机会,因此,世界上那些注定要受委屈的人们,还不知有多少哩!  

然而,假如当年在洛阳城郊我自己手里能有个二百亩的好水田,那我宁可在家里享受田园之乐,在农村作一个小小的富家翁,享享福,谁又愿意出去奔走四方呢!不过,我苏秦真要有那种好的家庭环境,那么,我今天哪里可能身佩六国相印呢?  

    唉!往日的欢笑、笙歌、排场都随春风消逝在壮年的记忆中,留下来的,唯有这如雪的双鬓与韶华不再的淡淡惆怅……。  

对于孟先生,年轻时我也曾怀疑过他的思想,到如今,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认识到夫子的难能与可贵,而孟先生确乎不可拔的人格与独立而不倚的操行,我更是自愧弗如。  

况且,我们各自选择的道路不同,在现实的人生中,我只不过是一个为自己一身的动机而图取功名富贵的凡夫,而孟先生,则是为忧国忧民而谋国、谋天下。他始终漠视现实,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放弃自我而为天下人着想,不顾自己短暂一生的生活现实,而为千秋万代着眼。  

在这个诸候争霸的年代,政治道德衰落。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谁也不相信谁,彼此不敢轻易接近,对于文化的建立,更是漠不关心,只顾现实,而无高瞻远瞩的见地。国与国之间,再也没有周朝初期那样“举国投诚、远道来归”的国际道德关系,却只有毫无道义的攻伐,致生灵涂炭。但是各国在每次的侵略战争上,都要加上冠冕堂皇的理由,从不说自己的攻伐是侵略别国,反而是找些仁义借口来发动战争。在以前二百多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人伦文化的道德基础,几乎都被这些口称仁义、实行霸权的人君破坏完了。为什么?我们的时代会变得如此紊乱?  

以仲尼先生的论断,都是根源于文化思想的衰落,人们眼光的短视,重视现实而忽略了文化发展中的因果关联,所以孔子在《易经.坤卦》的文言中便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各个强国的诸候重现实利益,社会的风气更重现实利益,苦只苦了一般的老百姓。在这样一个唯利是图的时代环境中,孟先生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的道德政治,奔走呼号,绝对不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而有丝毫改变。所以,孟先生继承了仲尼先生的传统精神,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必将和仲尼先生的文化思想一样,成为由古到今,甚至将来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其实,孟先生所讲的:“谨庠序之教,申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何尝不是我几十年来苦心经营的理想呢?然而时至今日,依然是民生艰难,吏治腐败,令人揪心哪!

去年出使赵国,我亲去拜访孟先生,尝慨叹仕途险恶,一事无成,有隐退之念,只是身在青云,想停也难。孟先生听后哈哈大笑:“苏子呀!莫太悲观,千秋后世之求功名者,又有几人能比老兄您更为出色呢?当年你南北奔走,组织合纵成功,身佩六国相印,吓阻强秦不敢轻易侵略诸国,因此而使当时战事连绵的天下时局,能够由你一直安定和平地过了这二十多年,不但六国诸候深受其利,也使各国百姓,能够喘息安居,半生免于战争戎马的祸患。苏子,可谓能矣!”孟先生胸怀磊落,知我者其唯夫子乎!  

张仪,也确是我一手计划培养,故意造成反对派势力,帮助秦王破坏了合纵之后,另创一个连横的局面。当年张仪从归谷出山后,因为家境优裕,便不思进取,每日混迹于纨绔大家之间,醉饱之余嬉笑仆婢,不经意间得罪了一个下人,小人心计,自个偷了主人的一块玉璧,在主人问起时,却说:不知是谁拿去的,但我只见张仪来过这里。张仪因此不白之冤,被狠揍了一顿,九死一生,面对床前伤心哭泣的妻子,张仪却张大嘴巴,玩笑道:贤妻莫哭,且看看山人的舌头打坏没有?伤养好后,张仪便来投奔我,他的学问并不亚于我,让我怎么安排他才好呢?“六国已无你安身之所,你只好去秦国了。”这话怎好明说呢,我就摆足了并相六国的驾子,眼中不认识当年的这个穷同学了,气得张仪扭身就去了秦国,而这时秦国正在为六国合纵担忧呢,看到六国相苏秦的同学张仪,那是见到救星一样,立即拜为国相,至此张仪恍然大悟,这个老同学待我不薄啊,原来早就把秦相的位置留给我了。二人同为鬼谷门人,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入世的理念都是一样的,于是两个书生心照不宣,默契配合,一合纵一连横,三寸舌直搅得七国诸候团团转,如此纵横捭阖,减弱当时国际间的连绵战争,为天下人谋求了一段难得的太平。  

然而,名利之地,我毕竟不免于贤士相嫉,小人中伤,世人多耻笑我的曲学阿世,轻取富贵。终于今天竟有人以必杀我而甘心!  

“宰官牧民,首要持心中正。”大师兄的规劝我末曾稍忘。至于事功的成败与意义,就留给天下人与后世任意评论吧!如今,这王霸之业我的确是做得厌了,该得回转来收拾身心,却蓦然间发觉这多余的身心,本来如是,又何劳收拾呢?“修学人生平,无胶胶扰扰分外之营求,宜其恬然冲静,怡养天和。”  

    现在我走到了这一步,伤势甚重,我何不借此瞒天过海、金蝉脱壳呢?世上从此就算没了苏秦这号人!东方微微发亮,远处的鸡啼声此起彼伏。正是:昔戏者苍然老矣,今拟青山兮归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