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金杞牌大蒜生产加工与销售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火烧 2009-05-30 00:00:00 三农关注 1035
本文探讨金杞牌大蒜在生产加工与销售环节存在的问题,包括市场波动、中间商流失及冷库损失等,分析其发展困境并提出解决建议,为大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金杞牌大蒜生产加工与销售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技术系   赵凤利  

摘要: 杞县大蒜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大蒜、棉花、红辣椒”被誉为杞县“三宝”。经过劳动人民的长期培育,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土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产品远销英、美、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2001年,杞县为大蒜注册了“金杞”商标,并获得了农产品包装条码使用权。  

关键词    金杞牌大蒜    生产加工与销售   问题与探讨  

一、   研究背景  

8年前,作为杞县县长的焦裕禄儿子焦跃进在京城卖大蒜的事,大家可能还没有忘记。当年,他提出了“大蒜兴县”战略。如今,他的梦想实现了,杞县农民1/3的收入来自大蒜,大蒜种植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  

2001年,杞县45万亩大蒜直接收入近7亿元,出口创汇40多万美元,农民平均每人从大蒜中增收500元。作为我国第二大、我省最大的大蒜生产基地,杞县大蒜已经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当年每月销往俄罗斯6个车皮300多吨。“金杞”牌大蒜几乎垄断了俄罗斯的大蒜市场。  

但是,这两年来,由于国际国内大蒜市场“天气”突变,大蒜价格最低时只有4分/斤,致使许多中间商血本无归,大多数中间商扔下大蒜一走了之,同时,也给冷库老板们造成了很大损失。  

本文就杞县大蒜生产、加工与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意见,以期问题得以早日解决。为地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支撑。  

二、   杞县大蒜近几年的曲折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杞县大蒜的曲折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杞县大蒜产量逐年提高,被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选定为大蒜出口重点县。从1980年开始种植大蒜,经过28年的逐渐发展,如今杞县已形成苏木、葛岗、刑口等11个大蒜生产专业乡镇,出现了150多个大蒜生产专业村。大蒜种植面积高峰时达到60万亩,年产大蒜80万吨,成为河南大蒜种植的老大哥,在全国也是第二。通过冷藏、加工,杞县大蒜每年可增值5亿元以上。  

杞县实施“大蒜富县”战略,把大蒜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支柱工程不断做大做强。为搞好大蒜的销售,2001年,杞县为大蒜注册了“金杞”商标,并获得了农产品包装条码使用权。2002年5月,已获“金杞”商标“护身符”的杞县大蒜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原产地标记认证的蒜类产品,获得了打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2002年12月8日 ,杞县大蒜被省质检部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二)、当前杞县大蒜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5年冷藏大蒜行情特别好,达到7000元/吨,而他们从蒜农手中收购的价格是3000元/吨。2006年冷藏大蒜价格是5000元/吨,收购价格是2000多元/吨,中间商利润依然是100%。2007年又加入一批新的外地中间商,他们集资或贷款投入到大蒜收购、冷藏上。  

  从2007年10月份开始,全国大蒜市场突然患上了“重度感冒”,大蒜价格一直下滑,最低时杞县大蒜每斤才4分钱,近日的价格有所回升,也才每斤9分,把大蒜卖出还不够冷藏费。这使一批指望大赚一把的中间商美梦破灭,他们不得不扔下大蒜,伤心离去。  

另外,这几年的暑假期间,我和同学深入到我县不同乡镇的冷库打工及电话访问了各自的在冷库打工的亲戚,我们了解到,个别大蒜收购商在大蒜入库前对大蒜进行去皮分级装袋时,存在外围大蒜、内部小蒜的以次充好现象。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蒜面积继续扩大  

 全国种植面积1256.1万亩,比06年增加95.1万亩,增长8.2%,蒜头总产量1150万吨。  

2.大蒜质量下降  

2007年冷库蒜头皮色好的占80%,次蒜约为20%;而库外蒜质量较差,霉变蒜较多,总体质量差于上年。  

3.产量达历史最高  

由于主产区蒜农都掌握了一套成熟的栽培管理技术,加之冬前蒜苗长势良好,没有出现冻害、死苗现象,收获的大蒜单产比上年有所提高,蒜头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150万吨。  

4.收购价格低  

大蒜收购价格总体下跌。5月下旬大蒜主产区上市,大部分人都在旁观市场变化,不敢轻易下手,大蒜交易冷淡,价格普遍较低,进入6月份,价格开始缓慢爬升,但总体不高。进入7月份,大蒜收购才进入量增价涨的局面。新蒜收购结束后,大蒜价格进入相对调整期。  

5.对品牌信誉重视不够  

由于大蒜收购商70%来自外县,维护“金杞”大蒜品牌信誉的观念不强,其主要目的就是追求最大利润。他们不顾及“金杞”大蒜的品牌形象,利欲熏心,在优质大蒜里掺入劣质小蒜,他们个人得到了短期内的最大利润,但却影响了“金杞”牌大蒜在市场上的信誉,失去了长远利益。  

(四)、造成大蒜价格持续下跌的原因  

1、大蒜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预计贮藏保鲜大蒜230万吨、加工蒜120万吨,留种蒜165万吨,库外蒜200万吨,合计700万吨,这也只占各地统计产量的60%。  

2、掌握规律才能捕捉商机。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认为,农副产品生产过程中有一个“大年小年”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根据国内外的农产品发展实践看,大、小年间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弹性是15%。如果违背这个市场规律,就会引来市场的报复。知道了这个规律,就能避免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带来的后果。“  

    3、出口外销量较往年偏低。从全国大环境来看:第一,出口无序竞争。我国大蒜出口一直存在的无序竞争、低价竞销等问题,使得大蒜出口数量持续增长,价格却不断下滑。第二,大蒜出口企业规模小,缺乏竞争力。第三,出口产品多以初级产品,加工品、精深加工品少,这是价格没有竞争力的根源。  

4、蒜的品质及质量有所下降。由于大蒜常年连作,品种退化,病虫害发生严重,致使大蒜品质降低,出现了蒜皮薄、散瓣、生蒜蛆的现象。而收获时期的一场大雨致使霉蒜增多,尽管大蒜增产,但符合出口的好蒜却不多。  

5、库外蒜的量大价低,成为9--10月份大蒜价格的主导。由于库外蒜的数量较大,质量又差,价格偏低,并且随时都有发芽、变质的危险,大量库外蒜的抛售直接冲击整个大蒜市场,并严重影响了冷库蒜的价格,增加了储户存蒜的风险,动摇了人心。  

6、蒜农组织化程度低。以户为单位的蒜农各自为战,生产规模的扩大是无序的、不可控的,价格高等待观望,价格低一哄而上,应对市场的能力较低。很多新手介入大蒜行业,加之众多蒜贩跟风追风,使得7--8月份蒜价一路走高,由于对市场了解不够深刻,盲目幻想前几年的高利润,前期抬高收购价,大量收购,后期价格大跌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承受能力,忙于抛售,这种跟风走的行为,近一步带动了大蒜价格的起伏。  

三、   面对这几年“金杞”大蒜的情况,可采取措施如下  

1、加强政府管理和行业自律,规范经营秩序  

我国大蒜出口长期以来的低价竞销、无序竞争不仅打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同时也给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埋下了阴影。同时,对于以次充好的情况,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建立起完善的监督体系,加大查处力度。要不定期地随机抽查个别冷库,一旦发现以次充好的现象,坚决查处,不能手软。坚决不能让品质不合格的大蒜出县。还可以开设举报热线电话,鼓励人们对以次充好损害品牌信誉的行为,进行检举揭发,一经查实,应严厉惩处。以此在品质上维护“金杞”大蒜的信誉。为杞县大蒜进出口的长久发展提供品质保障。  

2、继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拓宽市场  

    要进一步搞好宣传,加大推介力度。要采取有利措施和各种形式,把杞县大蒜节搞活,要紧紧抓住“入世”机遇,把大蒜销售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加大对大蒜的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宣传大蒜的优良品质,在国内外市场叫响杞县大蒜。建立杞县大蒜信息网站,利用互联网发布大蒜品质、产量、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吸引大蒜经销、加工企业来杞县开展收购和加工经营。连续举办大蒜贸易洽谈会,进一步扩大影响,提高杞县大蒜的知名度。  

3、做好大蒜栽培技术指导,使农民科学种大蒜  

    建立县乡两级农技推广站,村级要有农技推广员常驻,对大蒜的种植栽培提供科学服务。在大蒜生长的关键时期,及时派出农技人员,指导大蒜的生产工作,对大蒜的生长进行科学的调控。特别是遇到天气骤变,要通过电视或广播,通知蒜农具体应对措施,以期把损失降到最低,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在大蒜成熟时期,要组织蒜农及时收获,防止因收获较晚而受到地蛆的危害,而使大蒜品质下降。在大蒜收获后,还应该派人指导对大蒜的贮藏,防止大蒜因潮湿而霉变。  

4、实现从大蒜农业到大蒜工业的转变,实施大蒜深加工技术,不断拉长大蒜产业链  

大蒜属于第三代食品,有特殊的生理调节作用,也是21世纪食品的代表,国际上正悄然掀起大蒜及其制成品研究开发和消费热,大蒜油、大蒜素的市场潜力非常大。政府如果能因势利导,吸引投资者研发和生产大蒜的深加工产品,那将给河南大蒜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  

    第一代、第二代大蒜制品主要是大蒜粉,主要形式有硬胶囊及片剂。第三代大蒜制品为大蒜提取物,主要形式为大蒜粗油,它的浓缩度大约是大蒜的500倍左右,大蒜粗油的成功提取可以说是大蒜制品的一个大的突破,它大大提高了大蒜的有效成分。第四代大蒜制品即大蒜精油,也是目前市场上最先进的大蒜制品,它的浓缩度是大蒜粗油的一倍以上,符合FCC即《美国食品化学典范》。   

另外,借鉴杞县酱菜特色优势,结合大蒜自身特性,积极开发大蒜的酱菜制品,增强本县自身消化大蒜的能力,适当缓解大蒜滞销压力。  

5、走农村专业化道路,使农民进一步得利  

结合杞县实际,以大蒜为主导产业,以加工大蒜产品为发展重点,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在利益的分配上,除了要求公平合理外,还要求从产业整体出发,使得一定规模的利益刺激能够产生规模效益,使整个系统创造的效益最大化。   

结语:这些年,农副产品价格的消长,不时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西瓜、大蒜到包菜,都不时出现问题。遇到价格高的份,各方面皆大欢喜,有些基层政府就发动农民扩大种植面积;遇到价格低的年份,往往丰年产成灾,产品卖不出去,挫伤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实现从大蒜农业到大蒜工业的转变,实施大蒜深加工技术,不断拉长大蒜产业链,走农村专业化道路,才是解决杞县大蒜滞销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向国成、韩绍凤:《小农经济效率分工改进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2、         陈功、王莉:《大蒜保鲜贮藏与深加工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3、         雷俊忠、饶开宇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         陈仁惇:《认识大蒜,利用大蒜》,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版。  

5、         赵国锋:《杞县大蒜的出路在哪里?》,载自《郑州日报》, 2008-4-29 。  

6、         杞县农产办、蒜业集团:《全国2007年度大蒜产销综述和2008年度市场预测》,杞县大蒜网, 2008-5-15 。  

7、         《山东金乡大蒜产业升级》,第一食品网, 2008-5-9 。  

8、         刘永安:《遵循市场规律  适应市场变化》,载自《开封日报》, 2008-4-16 。  

9、         王胜昔等:《从大蒜滞销看市场两只手力量博弈》,载自《河南日报》, 2008-3-6 。  

10、    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