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隆中随想

火烧 2009-05-30 00:00:00 文艺新生 1034
文章以隆中随想为主题,讲述诸葛亮在隆中隐居十年,研读兵书、修身养性,最终制定隆中对,辅佐刘备建立蜀国的故事,体现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底蕴。

隆中随想  

库爽生  

    初春,一个烟雨迷蒙的日子,从襄樊市襄城乘车约20分钟,便到了隆中。置身于久已心驰神往的这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难免思接千载,浮想联翩。
    隆中,是和一个家喻户晓的神奇名字联系在一起的。12平方公里的景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泉水潺潺,翠竹茂林,一派宁静幽丽的田园风光。可耕、可读、可居、可游。东汉末年的隆中也如此之美吧?不然,在豪强割据、军阀混战的乱世,一代英才诸葛亮,何以在此隐居躬耕、读书修身达十年之久?是人杰而地灵,还是地灵而人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中之龙在此一“卧”十年,山水风景便从此沾染了灵气?此时,雨雾萦绕,恍如仙境,似在告诉游人,“卧龙”在此显灵呢。一棵千年古树下有一古洞,洞中泉水清冽甘甜,汩汩滔滔,千年不绝,有如诸葛亮的智慧不尽喷涌。
    从十七岁到二十七岁,诸葛亮把十年宝贵的青春时光,融进了隆中山水。站在诸葛草庐前,遥想诸葛当年,雄姿英发,与时贤名流庞德公、司马徽等一起,切磋学问,议政论军,指点江山,何等风流潇洒!“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隆中十年,精心磨砺思想之剑,一旦出鞘,光耀史册。我曾惊奇,偏僻闭塞的隆中,何以孕育了诸葛亮惊世的政治军事思想,出山伊始,便亮出了振聋发聩的千古奇策《隆中对》?隆中之行后,便豁然明晓了。倘若诸葛亮只是在此隐居闲逸,不曾潜心研读史籍兵书,不曾与时贤俊杰夙夜切磋琢磨,不曾下功夫修身养性,即便他的确是天才,也不过在慵懒的时光流逝中,在甜腻的山水陶醉中,当一名地道的“布衣”,无声无息地了此一生。机遇实在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固然时势造英雄,更是勤奋出天才。诸葛亮能以“布衣”身份,被刘备以三顾之礼迎为军师,能以雄才大略制定出三分天下之奇计,辅佐刘备称帝,作为蜀国宰相支撑大厦,屡建奇功,成为驰名中外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并非偶然啊!此时此刻,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春天里,在距离诸葛亮躬耕隆中一千八百多年的今天,我仿佛仍然能听见,诸葛亮和一代豪杰们神采飞扬、慷慨激昂地侃侃而谈;仿佛仍然能看见,诸葛亮一手握书卷,一手执狼豪,在如豆的灯火下孜孜苦读,上下求索,审视苍茫大地。
   “公已去千年留得胜迹长存风光无限,我来才一瞬想到古人三顾感慨何深。”在隆中诸葛亮故居众多的名人墨迹中,这幅楹联最契合我“到此一游”的心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