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项观奇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观上所犯的致命的错误

火烧 2009-05-22 00:00:00 思潮碰撞 1030
文章批判项观奇对马克思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观的理解存在致命错误,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核心,引用恩格斯与马克思经典论述支持观点。

批项观奇与社会主流意识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观  

---或要辨证地认识马克思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观  

下面是项观奇文章《项观奇:对马门列夫同志不得不说的几句话》中的内容:  

“我不说我的话,我引几段恩格斯最权威的话。一段是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去世了,盖棺论定,应该是重要的讲话。    

恩格斯:『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是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致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接下来恩格斯又讲了第二个贡献,就是发现剩余价值学说。    

再一段是1883年恩格斯为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写的序言中的一段话:『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的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共产党宣言>1888年的英文版, 恩格斯又大体重复了这段话。 类似的说法很多,例如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也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反杜林论>也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同样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晚年的恩格斯(1890年)特别对布洛赫解释过:『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离开了基础谈论阶级斗争,法国复辟时期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也做到了。所以,马克思才有给魏德迈信中说得那段话,强调他的新贡献,是找到了阶级斗争的基础”。
=================================================  

下面是项观奇的总结:

“多了,不必引用。重要的是理解正确。 马恩这里的意见告诉我们,按照唯物史观,政治、阶级斗争的基础是经济生产和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政治、阶级斗争是第二个层次的东西。”  

=======================================  

泽东小学生评论:  

看这段话“1883年恩格斯为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写的序言中的一段话:『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的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的历史”后我们完全可以知道:“(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因而,项观奇的“马恩这里的意见告诉我们,按照唯物史观,政治、阶级斗争的基础是经济生产和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政治、阶级斗争是第二个层次的东西。”理解--不这也是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解---是片面与错误的。  

马克思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是有条件有基础的、具有相对意义的,即不是单纯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而项观奇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是在绝对意义上的、或是单纯性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意义上的,所以一切偏离就由此而产生了。  

在理论上讲,从单纯性或绝对性的角度看,只有从无阶级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时,项观奇们的认识才是正确的、才可以成立;但由此以后就不能成立了。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在这个时期里,人们的生产活动还没有阶级的关系,只有在这样的时期里,才能够产生“政治、阶级斗争的基础是(有单纯的无阶级性的)经济生产和由此产生的(无阶级性的)社会结构。政治、阶级斗争是第二个层次的东西(本节刮号里的文字是泽东小学生加)”,而在有阶级社会的一切时期里,都不会有这种单纯的、即无阶级性的经济生产与单纯的、即无阶级性的社会结构了;因为马克思早就告诉我们了,“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的历史”。试想一下,在统治阶级统治下的生产,还会是单纯的生产?社会的结构还会是没有阶级利益的冲突吗?除非是在其中某个时期里人们的社会生活是脱离了阶级斗争与上层建筑的,而这却是与马克思主义、与事实相反的。由此可见,项观奇及主流意识形态派,把政治、阶级斗争看成是存在于于经济基础之外,不被经济基础所包含是错误的。  

那么马克思的相对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意义,或正确的认识,或社会存在的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事实是这样的:在除了原始社会向有阶级的社会过渡时期以外的人类历史中的任何一个时期,人们的经济生活或生产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结构,都是以往阶级斗争与政治的、宗教的一切活动的结果的产物,并且仍然处在阶级斗争的、政治的、宗教的活动与社会结构时期内的,因而,在人们的经济生活或生产活动与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结构中,或多或少的、或高或低地包含着直接与间接地阶级斗争的、政治的、宗教的等一些上层建筑里的成分,他们已经绝对不是,也不可能是单纯的经济活动、经济生活与社会结构了;马克思说它们是生产活动、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只是因为生产活动、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方面的属性,是主要的或起着主导作用的属性 ;或是相对于在它们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更高一级政治的、宗教的意识形态的东西而言,表现出了它们的生产活动、经济生活、与社会结构性来,表现出了它们的经济基础性来;或者说,它们的经济活动性、生产性表现在前台,而它们的政治性、宗教性、阶级斗争性隐藏在后台。

简单而通俗地说:公有制经济形态下的生产、与生活以及相互关系,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并夺取政权后的生产、生活、与相互关系,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生产、生活、以及相互关系;而私有制经济形态下的生产、生活、以及相互关系,是无产阶级没有地位、或失去地位、或是资产阶级专政下的生产、生活、以及相互关系。外资进入中国并得以发展,其背后就是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经济的扩张,是帝国主义垄断性的扩张,而不是单纯的消费品的生产;这种扩张在量上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升级。所以项观奇与主流意识形态认为:“按照唯物史观,政治、阶级斗争的基础是经济生产和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政治、阶级斗争是第二个层次的东西。”他们无相对性地严格地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分成两个层次,把以往阶级斗争、上层建筑的革命性在生产与生活、以及社会结构中的内化一概排斥,把混合型的社会基础,简化成单纯性的社会生产、单纯性的经济活动、单纯性的与这些经济活动、生产活动相适应社会结构,这完全是错误的,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相反的。

 把现实的生产活动、社会生活当作脱离了阶级斗争与上层建筑的生产活动、社会生活,这就是改革开放30年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就,反而招致许多灾难的政治根源。全党、全国人民必须要引以为戒。

形成主流意识错误的原因,一部分人是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一部分人是被人误导,一部分人是为了投机,还有一部分人是别有用心地阴谋欺骗;所以左派要宣传真理,戳穿阴谋,还社会以事实真相,这是纠正社会错误要完成的一个必要任务。

                                                                  泽东小学生

                                                                     09。5。2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