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彭咸与杜宇——三星堆文化考原

火烧 2009-05-19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探讨彭咸与杜宇在三星堆文化中的起源,分析彭咸变为盘古的可能,结合蚕丛、柏濩、鱼凫等蜀王本纪内容,揭示神农族与苗族在蜀地的历史关系,以及三星堆文化考原的深层线索。

  

彭咸与杜宇  

——三星堆文化考原  

  

余画洋  

初稿写于2009年5月19日  

  

屈原《离骚》里的彭咸,不见于先秦其它书籍。王逸《楚辞章句》说:“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并没有讲明注释的根据。朱熹承袭了王逸的说法,但心存疑虑。屈原另一篇作品《悲回风》说:“凌大波而流风兮,托彭咸之所居。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之标颠。......冯昆仑以澂雾兮,隐岷山以清江。惮涌湍之礚礚兮,听波声之洶洶。......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从这一篇来分析,彭咸的确是像申徒狄一样“负石自投于河”(《庄子.盗跖》),但彭咸和昆仑、岷山似乎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  彭咸变为盘古  

  

《祝融和后羿》一文曾经说:“1995年,又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澧县八十垱遗址西边的古河道淤泥中出土了稻谷和大米1万多粒。此时正当北方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老官台文化的开端,最先种植小米的神农族逐渐衰落了,我猜它的一部分可能往南发展,于是神农族和最先种水稻的族群之间发生了冲突,那埋藏的稻谷和大米便是斗争的见证。在八十垱还见有环壕和土垣,应是抵御神农族入侵的设施。......湘北的原始族群即苗民,也就是古苗族。”稻谷和大米出土于古河道的淤泥里,那么当时战败的苗人也可能葬身于水中。苗人的首领彭咸自尽而亡,后来的苗人遂认彭咸为先祖。这就像尧殉难濮阳,伏羲族把他作为族群的高祖。(请参考《尧舜及其族群考论》)咸字在古汉语里有感孕、感生的意思,如咸鸟、咸池等,拿来做始祖的名字,正合适。  

俗语说:“盘古开天地”,我怀疑盘古就是彭咸。彭咸比尧(约当公元前4500年)还要早得多,古代的人们把彭咸尊为华夏历史开始的标志,不是很自然的吗?《述异记》中说:“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这正像后世人们在缅怀先烈的时候所作的诗文一般,寄托了景慕和思念。俞樾《释盘古》云:“盘古者,元气之名,犹盘互也。......旁薄即盘互,旁、盘双声,薄、互叠韵耳。”咸、含同音,所以咸、互双声,而彭、盘也是双声,所以彭咸一名变为盘古是有依据的。如果旁薄就是盘互,那么彭咸也应是旁薄即磅礴的含义了。  

  

二  蚕丛、柏濩、鱼凫  

  

《太平御览》引扬雄《蜀王本纪》云:“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一作灌)。后者名鱼凫。”《祝融和后羿》一文推测后羿在公元前2500年~2400年间将神农族之一部分赶到了三危之地。丛字正是重黎之重的讹变,也就是代表神农族,即大溪文化的北支。而蚕字代表蜀地养蚕的风俗。柏濩与盘互音近可通,亦即彭咸,代表苗族,也就是大溪文化的南支。神农族和苗族都被后羿阻遏在了蜀地。《蜀王本纪》用“后代”一语表明了苗族和神农族同属三苗(另一支为驩头,代表了良渚文化)的亲缘关系。很可能苗族继神农族之后在蜀地各族群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在苗族和神农族来以前,蜀地原已有羌族在那里居住。羌族是被帝舜驱逐到西部的戎族的后裔。(请参考《尧舜及其族群考论》)河南临汝的《鹳鱼石斧图》上的鹳鸟嘴里衔着鱼,宣扬了戎禹打败伏羲族的赫赫武功。凫是水鸟,鱼凫则是善于捕鱼的水鸟。所以鱼凫也就是鹳鸟,代表了戎族和羌族。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夏后杼(予)控驭天下的时候(见《从相土到成汤》),羌族当会随之而起,取代苗族,这就是三星堆文化的第二期即鱼凫阶段的开端。这个阶段大约在4000~3600年前,历时四百年。  

  

三  杜鹃声里斜阳暮  

  

在鱼凫之后,距今3600~3200年左右,是三星堆文化的第三期,即以杜宇为标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开头,伏羲族之后商汤和苗族的伊尹合作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因此三星堆第三期应该是苗族掌握了政权。杜宇即塞宇,挥斥四极,渲染了苗人淋漓的气势。《华阳国志》述杜宇“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活脱脱是个秦始皇的形象。这当然只是文人的点染,不能看成信史。但此时三星堆文化的确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苗族既已与伏羲族(商族)结盟,便顺理成章地吸收了他们的文化。三星堆的祭祀坑“大都朝向西北方的大山——岷山山脉的九顶山”(《三星堆文化与巴蜀文明》,赵殿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这是在把九顶山当作西北昆仑山在蜀地具体而微的模型了。《离骚》说虙妃“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成都平原上的大石遗迹,可能就是对西北地区“穷石”的摹拟,三星堆古城的中心部分月亮湾遗址使人联想到“春宫”,月亮湾听起来就像虙妃洗头发的“洧盘”。月亮湾北面的西泉坎,名字也很像河南濮阳的西水坡。  

《天问》中问道:“烛龙何照?”“若华何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了铜质的神树。“树干之上,有一条巨龙盘旋而下”,刻画了烛龙也就是祝融,代表着神农族的煌煌先祖。神树本身是若木,在苗族的原始宗教活动中,“充当供人神交往的天梯的作用”。当苗族的若木信仰和伏羲族的昆仑传说结合起来,就有了“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王逸《楚辞章句》)的观念。  

三星堆还出了几件突目面具。这几个面具“双目奇凸,两耳作大片外侈状,根本不像普通的人脸形”(《古史的考古学探索》,俞伟超,文物出版社,2002)。张舜徽《爱晚庐随笔》记“《后汉书.南蛮传》载高辛氏(注:就是帝舜)时,募得犬戎吴将军头者,妻以少女。其所畜狗名盘瓠者,果衔其首至。帝遂妻以女,生六男六女,为南蛮诸族之祖。”盘瓠即盘古,是苗族的始祖之神。因而三星堆“纵目”神像象征了犬形的盘瓠。盘瓠的故事暗示了商、苗联盟,战胜夏人,以及杜宇夺取鱼凫政权的事迹。《后汉书》还说盘瓠的后代“衣服制裁,皆有尾形”。而在岷江上游的羌族中间流传着羌、戈大战的故事,传说里的戈人,是“纵目,有短尾”的样貌。(转引自《楚辞论稿》,朱碧莲,上海三联书店,1993)可见戈人就是苗人,给人以“眼睛突出”的感觉是苗人的形貌特征。这个特点我们在今天一些湖南人身上还可以见到。因为古苗族本来就是南方汉人的一个主要来源。  

赵殿增说三星堆“神树在埋入坑中之前,均被砸烂,并用火烧燎过”。“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华阳国志》),正如秦始皇二世而亡,望帝的威势一定没能维持多久,就自取倾败了。至于“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望帝“禅位于开明”的传说,却难以令人相信。望帝与开明的故事,明显模仿了后羿和寒浞故事里的情节。“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这就暗示望帝的结局也是悲剧。神树的毁弃,仿佛传递了“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的亡国哀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