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铁幕:美国心理冷战战略探微
穿越铁幕:美国心理冷战战略探微
王列珉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际社会在表现出“空前团结”的同时,国家间竞争却暗潮汹涌。不仅在经济、政治、军事等传统领域的竞争未见减弱迹象,而且在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社会舆论等意识形态方面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这使得“软实力”、“心理战”成为近几年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与此同时,在依然保持学术研究强劲势头的冷战史研究领域,学界日益注重思想、意识与观念层面的因素在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但国内对这一“有意义的问题”深入细致的研究甚少。《新冷战史研究:美国的心理宣传战和情报战》是多位学者利用美国政府近年来最新解密的文件,对这一问题的进行深入研究的论文集,以较为丰富的史料揭开了冷战期间美国进行心理战的内幕。
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美国的心理宣传战,另一部分是情报战,二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实际上,冷战时期美国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心理战从一开始就在两条战线上展开,一方面是公开的宣传心理行动,主要由国务院及国际新闻和教育交流处负责;另一方面是秘密行动,主要由中央情报局负责组织指挥,中央情报局成为美国的隐性“宣传部”。
对于美英等西方国家而言,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争夺“思想领地”的战争,心理战是美国对苏东冷战的重要形式。美国心理宣传战的基本目标是赢得人心,不仅要赢得苏东国家、西欧等国家对美国价值观的认同,还要以此维系作为美利坚民族精神和国家认同的“美国信条”。美国不能将这种价值观的追求仅限于自己的国土范围,否则,人们就会对这种价值观的普遍意义产生怀疑,并会危及这些价值观在国内的信誉。因此,美国必须依靠对外心理宣传战来巩固国内主流话语。
书中以大量史料反映出了美国冷战时期的心理宣传战的隐蔽性,并通过考察美国政府解密的外交文件,揭示了美国心理战利用非政府的力量来实现国家目标、力图避免使外人知道是美国政府所为的史实。日内瓦峰会后,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冷战宣传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发起了“人民与人民伙伴关系”计划,从此拉开了非政府机构和个人与中央情报局密切合作的序幕。把非政府组织、普通美国人和私营企业拉入冷战心理宣传战中来,形成一支非官方的联合部队。这些机构和个人与中央情报局密切合作,提供掩护,依靠这些“朋友”在国内外为美国政府的利益讲话,但又表现得他们讲这些话纯粹是出于自发。再如书中提到了众所周知的“马歇尔计划”,其实计划中的很大一部分款项是提供给中央情报局用来从事“保持亲美认同”的心理冷战的。
美国进行隐蔽心理战的第一枪打响在二战后意大利1948年大选之际。美国政府煽动了600万美籍意大利人进行大规模的“书信运动”,中情局更是制造了大量假情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意大利普通百姓的投票,最终意大利共产党败北,美国心理战初战告捷。
从书中一些篇章中,人们不难看出美国冷战时期心理宣传战的迷惑性。冷战开始后,美国社会科学界也逐渐被纳入到了美国总体冷战的轨道中去。美国冷战政策制定者特别是心理冷战政策制定者逐渐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在冷战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于是冷战初期美国心理战略委员会主持的“学说宣传项目”、“特洛伊计划”等,把学者变成交往、竞争战略中的前线战士。正是由于所谓坚持“学术自由”的美国社会科学的介入,美国的心理冷战战略才具有了更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并对美国心理冷战战略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
话语权的争夺是冷战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独断与重复是传播话语的两个基本技巧。书中较为详细地展示了美国冷战时期对这一技巧的运用。艾森豪威尔政府就曾积极策划能够激发人们灵感的道德概念,并精心借用共产党的话语来描述美国的资本主义,最终提出了“人民的资本主义”这一宣传口号。之后,美国新闻署要求美国公众事务官员“尽可能经常地重复人民资本主义这个词语,使目标听众在日常生活的话语中使用这个口号”。
让心理宣传以"客观"、"中立"的面目出现,使美国的心理冷战战略屡屡得手。就社会科学而言,美国心理战略的策划者利用社会科学来进行心理宣传战,要求他们“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共产主义;体现美国和自由世界理念的材料也要在一个客观的基础上为全世界有识人群所接受。”
就在美国的全球心理宣传战略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美国之音”而言,书中关于"美国之音"的播音方式发生根本性转折这段历程的研究,篇幅虽少却殊为珍贵。艾森豪威尔后期,随着越来越认识到新闻和娱乐节目比直白的宣传更为有效,“美国之音”改变了以尖刻的攻击性的播音风格,试图以一种更为平静的、“更富理性"的方式进行广播宣传,最终形成了一个"更响亮而不刺耳”的声音和一套自然圆滑、“超脱成熟”、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使对外传播日益成为一种“柔性强迫”,即“宣传对象按照你所制定的方向走,而他却以为这个方向是他自己选定的。”
总而言之,书中多位学者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可喜的开始,但正如书中作者所言,有些档案中的相当部分只解密了片段或删去了若干字、若干行,乃至若干项,等待其完全解密还需要时间。另外,本书侧重于对冷战中后期,如《赫尔辛基宣言》前后的研究涉及较少。相信随着相关文件的逐渐解密,将会有研究更深入的专著出现,这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冷战时期美国政府的战略行为,进而有助于准确研判美国政府的决策模式和政治行为。
(《环球视野》摘自2009年4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