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储蓄难题,也就摆脱了经济周期
一、储蓄两难悖论
勤俭发家而奢侈败家,是人们能普遍接受的一个常识,为了积聚财富,葛朗台的贪婪吝啬达到了丧心病狂的极致。
然而,凯恩斯、马尔萨斯却提出储蓄有害论,因为它降低了消费需求,导致生产萎缩,失业剧增,触发经济危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3月22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年会上回答张维迎关于到底是储蓄高了好还是低了好的疑问时,重申了储蓄悖论这一经济学难题,他认为“从长远来说,正确的方向是更多的储蓄和更多的投资。”
2009年5月11日,保罗·克鲁格曼在北大光华表示,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成了很大的问题,其中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思考的角度就是世界希望更多的储蓄而不是更多的进行投资。也就是说,希望能够积累更多的资产然后去投资那些可以投资的商业机会。
这说明储蓄难题非常重要,但依然存在。
二、大企业死局
在经济危机面前,曾经不可一世的汽车巨头通用、克莱斯勒、丰田、不约而同地低下高贵的头颅,排队站在政府门口,哀求乞怜。
金融世界的先驱与领袖,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汇丰银行、瑞士银行、AIG奄奄一息,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则永久倒下。
是他们能力低下?不,他们是世界顶级的银行家、金融巨子、管理专家。
是他们贪婪成性,道德败坏?不,他们曾经笼罩着无数耀眼光环,备受世人推崇尊重。
他们还是他们,发生变化的是他们的身份,由成功者跌落为失败者,是成王败寇的世俗评价。
而在专业的经济学家的眼里,这是一种经济必然,并非人为因素。
三、银行困境
随着经济形势的忽冷忽热,银行好像癫痫病人,时而亢奋,时而低落——经济高涨时,尽管利差高,但贷款依然剧增;萧条时,利差微乎其微,但无人贷款,以致难以支付存款利息。
甚至对正常的借贷,银行也变得疑神疑鬼,因为巨额的坏账触目惊心,声犹在耳。
四、储蓄与经济周期
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事实,在经济衰退萧条时,商品卖不出去,企业减产倒闭,失业增加,人们不敢消费,企业家也不能投资,于是大家都存银行,结果物价低下,利率几近为零。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硬着头皮借贷,发行国债,投资搞基建,拉动社会需求,同时鼓励人们借贷消费。
一些受惠于政府项目的企业和居民逐渐地有了利润和收入,人们的信心在增强,敢于消费了。
于是商品上涨,房子、股票等资产价格也在恢复,此刻储蓄已经忍受不了银行的超低回报,纷纷搬家出笼,或投资楼市股市,或扩大生产。
物价开始加速上涨了,股民获利丰厚,炒房团满载而归,工人领回大把奖金,小老板乐呵呵地数着钞票,银行家的眼里都是优质资产。
然而物价涨的有些离谱了,并且有失控的危险,人们开始抱怨生活成本太高,尽管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却在下降,企业也快受不了高油价、电价、煤价、运费,社会不满情绪在累积。
于是央行果断地提高利率,收紧银根,那些借贷者一觉醒来突然发现债务大增,赶紧还贷,银行抓紧催贷。结果资本市场变现压力骤增,大家夺路而逃,价格暴跌,由此引发银行信用缩水,进一步加剧甩卖浪潮,泡沫崩溃,跌向深渊,重返萧条。
五、拙劣的救市
经济危机构成了社会的极大威胁,各国政府没有坐以待毙,无所事事,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大力挽救。
主要的方案有凯恩斯式的扩大政府投资,增加信贷供应量。扩大出口则不予考虑,因为顺差对于全球经济系统而言没有意义。
扩大政府投资实质上是南辕北辙,因为投资回报率为负,那么不论是谁投资,以及何种方向,必然亏损。即方向错了,更多的干粮只能制造更多的错误。
增加信贷的结果是随着生产的增加,消费债务越来越重,成为不可医治的空中悬河,一旦有利率的风吹草动,借贷成本随之加大,引发溃堤。
而利率的变动却是必然的,因为不管扩大政府投资还是增加信贷,都是企图依靠消费需求为最终需求,事实上消费需求只是总收入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则是利润,而利润不是用来消费的,它是用来增值的。
简明的表达为:消费需求+利润=总收入;总收入=最终需求;目前经济学家的困境在于企图让下列等式成立:消费需求+利润=最终需求=消费需求,这也相当于抓住自己的头发飞离地球。
因为这样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产生了央行降低利率催生通胀,提高利率引发通缩的轮回,即使精明狡猾如格林斯潘,又怎能逃脱宿命?
六、储蓄的性质
储蓄来源于人们的收入,一部分为消费需求,但不是当期的,而是满足未来的生活保障;另一部分则为利润,它们是逐利资本,目的是保值增值。
储蓄存进银行,人们期待未来的生活有保障,能应对未来的通胀,甚至能增值,这是微观个体对银行的普遍要求,然而,事与愿违,存款追不上通胀的速度司空见惯,尽管银行已经尽力。
这是为什么呢?
七、市场经济简易模型
有一能力高超的企业家组织了顶级的技术、销售、管理团队,准备生产最先进的汽车,从银行贷款1万亿,购买钢铁原材料,招聘劳动力组织生产。结果企业的供应商们共获得4千亿利润,全部居民获得6千亿工资收入,也即最终购买力只有6千亿,而该企业的全部汽车销售额期望值为1万2千亿,即使居民当期全部消费,也只能实现销售收入6千亿,物价水平为50%,企业亏损4千亿,无法进一步投资,并留下4千亿的银行坏账。这就是回答为什么经济危机来临倒下的总是一些顶端的龙头企业。
由于居民全部购买商品,则上级企业获得收入6千亿,加下级供应商收益,企业共计收入1万亿,假设社会税负水平为30%,则政府收入为3千亿 。
为了拉动需求,重启经济,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从下级供应商手中借贷7千亿,利率2%,共计1万亿政府投入。也即政府替代了前面的企业进行社会生产,重复上面的货币分配过程,政府获得6千亿收入。
核算政府投资损益,总收入=6000亿商品收入+4000亿税收*30%=7200亿,总投入=100000亿+7000亿*2%,总损益=7200亿-10140亿=-2940亿。而下级企业利润总额与利息收入=4000亿*70%+7000亿*2%=2940亿,也即财政赤字恰好等于企业利润。
循环往复,形成今日美国、欧盟、日本天文国债赤字,中国则紧步后尘。
出于对未来生活保障的安排以及过剩资本的存在,储蓄额度逐年增加,它们脱离了实体经济,沉淀在银行、股市、楼市,使货币分配过程衰减,而实体商品过程却是递增的,因此物价走低。为了拉抬日益低迷的物价,央行不断增发货币,结果是货币沉淀越多。而企业为了应对物价走低,普遍采取减产保价或者消灭库存,结果这些沉淀的货币一旦涌出,即引发物价通胀,并且不可恢复,这就是长期通胀的原因。
八、有效劳动与无效劳动
人类社会的存在依赖于劳动,它可分为有效劳动和无效劳动,前者指对人类有益劳动,后者则是有害的,比如毒品生产。而有效劳动还可进一步细分,高于平均效率的被保留,低的则被淘汰。
劳动的目的是创造社会财富,盖了高楼又拆掉,为了GDP瞎折腾,是把有效劳动变成无效劳动。
科技进步可以将过去的有效劳动变成无效劳动,节约了社会劳动。
向银行存钱的储蓄仅是微观意义的,而对有效劳动的产品的储蓄则是宏观层面的。只有实现宏观储蓄才能实现并保护有效劳动,积累社会财富。
一个好的货币、财政政策制度安排是鼓励并保存有效劳动,抑制无效劳动,
九、革新的宏观调控
在上面的简易模型中,将系统漏出的4千亿以投资基金的形式购买可储备的劳动产品,可使顶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万亿,该程序由商业银行组织仓储、物流、期货实施,它既让商业银行摆脱了亏损,又让储蓄保值增值。
但仅此顶级企业并没有盈利,因此需要增加央行购买,即依据社会有效劳动的实际产量,核算出增量,发行其一半数量的货币,购买该商品储备,一是实现了企业利润,完成了宏观价值补偿;二是实现了币值保值,因为该货币的发行有充分的物质保障;三是相对于目前普遍实行的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救市方式,货币发行量大幅减少,消除了未来通胀的威胁,同时通缩也消失了,经济平稳增长;最后,该货币为社会主权货币,不需偿还,避免了货币回笼的后遗症。
该需求为储备需求,它用于弥补消费需求不足,解决了部分大于整体的难题,从而将储蓄悖论有效化解,实现了储蓄的微观与宏观的有机统一。
储备需求并不仅仅局限于稀缺资源,以及防险救灾,而是在于实现劳动储蓄、价值补偿。
因此,对于不易储备的终端产品,则减少加工生产能力,而将储蓄劳动的环节放在原材料的生产上。
储备需求不但可以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创新研发能力、技术、重大专利同样是有效劳动,是动态的潜在生产力。
张二寅
200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