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敢问路在何方?

火烧 2009-05-1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聚焦复员军官安置问题,探讨1993年政联字1号文件执行后的困境,呼吁改革并寻求合理安置出路,强调退役军官身份与待遇争议。

敢问路在何方?


     
     复员军官群体,的确是个特殊的群体。从我军建国以来到1993年之前,退出现役的军官在安置上就是以转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国际形式的变化,我军退役军官的安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原有的安置难度日趋增大,影响军队转业干部的切身利益,使现役干部存在后顾之忧,不利于军队的稳定和建设,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1993]政联字1号文件试图以干部复员这种形式探索出一条退役之路,可是十五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两万余执行了[1993]政联字1号文件的校级军官,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彻底地宣告:此路不通!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立一个什么样的退役军官安置制度,如何使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是军转安置工作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2001年颁布的中发(2001)3号文件,以退休加计划分配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安置方式,符合军转安置办法改革的发展方向,对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待遇、家属安置等作了全面系统的规范,使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有章可循,同时也为军转安置工作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复员军官是[1993]政联字1号文件的试行者,同时也是国家探索退役军官如何安置的探路者。我们以对国家和军队信誉的忠诚,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党的政策,在这条充满荆棘的探索之路上历尽艰辛与磨难,可最终换来的却是:天山五月雪,花花都是寒。 
   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军队转业干部为国防事业,军队建设作出了牺牲和贡献,应当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尊重,优待。
   执行[1993]政联字1号文件的复员军官,按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第六条规定:现役军官退役的,其军衔予以保留,在其军衔前冠以“退役”。我们理应是军队转业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可是,没有经过任何的合法程序,如今[1993]政联字1号文件和总政的接访者给我们复员干部的一致定义是:你们已经不是干部了。苍天在上,静穆无言,曾经的共和国军官,现在的两万余复员干部祈首问苍天:我们是谁?
   执行[1993]政联字1号文件的复员干部绝大多数都是部队的功臣模范,且多数人十几年、几十年都战斗在祖国最艰苦的边、海防前哨。我们不以功臣自居,我们为我们曾经的付出和奉献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但是,我们和共和国军队所有退役干部一样,都为国防事业、军队建设作出了贡献和牺牲,应当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尊重、优待。可是,[1993]政联字1号文件以“自愿”的名义,抹杀了我们所有的一切,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自愿”论就象紧箍咒一样套在复员干部的头上。我们凭着对国家和军队的忠诚与信赖在想:孙悟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还有成佛的那一天,复员军官问题国家肯定会有一个公正的解决方案,现在的苦难只是一种过渡。可是,从复员军官每况欲下的现实看来,这种过渡遥渺无期。
   礼之用,和为贵。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是让五十多岁患有风湿的校级复员军官,去给农民犁地以挣钱养家糊口?还是让一位近于五十的校级复员军官,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深夜坐在电脑前对群聊的战友说:“我家太冷了,我手冻得不好用了,可是想一想从前在部队那样艰苦的环境 我就不觉得冷了”?是让一位孑然一身剩下半条命的校级复员军官说:“我一天的收入只够我自己吃饭”?还是让一个校级复员军官在深夜里说:“我在网吧,我是来看复员军官的问题解决的怎样,我爱人还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得的是肺癌晚期,医生说,看这几天的事了。她活着时我们一家人生活等开销全靠她的工资收入,她死了我们可怎么办呀”?是让一位校级复员军官冻死饿死在家中三、四天都没有人发现?还是让一位校级复员军官对群里的战友们说:“这以后我就上不了网了,因为没有租房的钱,我们一家得搬到农村住去,那里没有网吧”?是让广大的复员军官住在借来租来的房子里为居无定所而发愁?还是让一个无可奈何的校级复员军官,在深夜里与妻子相拥而哭,仰天长叹:我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条艰难的路......执行[1993]政联字1号文件的两万余复员军官除了当初的那点复员费,其它一无所有,文件中开出的那些空头支票,我们谁都没拿过一张。说好听点我们是复员干部,说白了我们就是共和国军队退出现役的一群失业者。
   如果只是选择的错误,我们无怨无悔。中国是个讲究诚信的国家,人的一生有无数次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应该担当得起。可是我们两万余复员军官赖以生存的[1993]政联字1号文件,根本就是一群理想广义者让我们缘木求鱼!尽管近几年一些部门对于此文件造成的问题进行过很多次修修补补,但是这辆车至今为止仍然还是让我们无所适从。路!都不知道往那里走,选择的对与错又从何谈起?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1993]政联字1号文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五年来两万余复员军官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以及如今悉数幸存的复员军官所面临的绝境,就是对[1993]政联字1号对与错的最好的诠释。
   文过饰非,并非君子所为。八年来的上访,我们深深地觉得: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军队对于[1993]政联字1号文件的错误,缺乏内在自讼的能力,也缺乏一种深刻的、理性的、不可推卸的检讨。
   两万余复员军官大多数是有着几十年党龄的军队党员干部,我们真诚地希望,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政府,能够用共产党人的公正、耿介、磊落等高尚的品格和至高无上的信誉,坦然面对复员军官的一切问题。 
   我们曾把我们的情况、我们的现状无数次地通过各种渠道反映给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军队,可是,至今我们也没有得到党和政府及军队的一点回音,我们困惑,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人总会有被误会的时候,总会有怀才不遇的时候,总会有艰难曲折的时候。人不了解你,你受了委屈,你就一定要暴跳如雷,一定要着急辩解,一定要向世界证明吗?不,我们都是经过党和军队教育多年的党员、干部。我们八年来之所以坚持在信访条例允许的范围内有礼有节地上访,是因为我们相信党和政府。八年来我们通过上访,也看到了今天的中国在胡总书记、温总理及这一届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前所未有的改变,我们为这一改变而欣慰和鼓舞。我们也和中国的老百姓一样由衷地赞叹:这届政府深得民心!但是,八年来的上访之路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做为一名老百姓上访之路的艰难;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无奈与辛酸;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两万余复员军官的问题,八年多还没有结论,中国的信访之路有多么的漫长! 
   我们不怨天,不尤人,上学而上达。我们不断的上书,不断的诉说,只是真心地希望和党、政府、军队取得共识。我们只是想对党说,十五年来的探索之路我们两万余复员干部走得真的很难、很难!我们同样是党的儿女,同样曾经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同样和转业干部、自主择业干部一样叫做“退役军官”。然而,复员军官却一无所有。我们到底如何定位?功过是非如何评说?
   现在的我们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华发张扬,现在的我们已经没有了往昔的雄心壮志,历经十五年生活的磨难,此时的我们就象是一棵棵被人遗弃的小草,孤零零的长在荒漠的大地之上,接受阳光的暴晒,雷雨的洗礼,岁月的侵蚀,忍受着无政治地位、无经济来源、无社会地位那让人发狂的寂寞、蚀人心田的空虚、刻骨铭心的赤贫。我们从来不希求所谓的金钱、权力,更没有和任何人的攀比之心,我们只求归还我们做为军队“退役军官”的本来身份和待遇,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和政策。
   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我们主张以直报怨,我们坚决的拥护以胡锦涛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无限忠于我们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凭着对党、对军队、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实事求是地向党不断的反映我们面临的问题。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愿我们两万余复员干部的艰难探索历程,能为军队退役干部安置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一份宝贵的经验。

关于复员军官连续不断进京诉求的情况调查报告 2009-05-13 23:27
当前最弱势的一个群体----复员军官

     从网络看到一份调查报告,是关于复员军官现状的,读后令人发指,感受颇深,他(她)们曾是人民军队的军官,曾是共和国的功臣,怎么沦落到这般天地------.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关于复员军官连续不断进京诉求的情况调查报告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各位首长:

      何谓复员军官?为什么复员?复员军官为什么连续不断进京诉求?他们的根本目的和意图是什么?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对吉林、辽宁、黑龙江部分复员军官亲自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在网上对全国的部分复员军官也进行了调查了解。

      为给上级首长在解决复员军官问题时,提供一些信息,现将调查结果向各位首长报告如下,仅供参考,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并批评指正。

  情况一、何谓复员军官

    是指1993年至2000年间,因执行国安[1993]2号/ [1993] 政联字第1号文件《关于做好军队复员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试行通知),军队采用货币形式一次性安置(即买断),国家不负责安置工作,由个人自行就业,军队部分正常退役的师、团、营职校级军官(以下称复员军官/复员干部)。

情况二、为何采取复员安置办法退役

     从1993年开始,军队为了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探索军官退役安置的新途径,减轻地方政府安置压力,由国务院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领导小组、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劳动部、人事部、国家税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总政治部依据国发(1975)129号文件精神(其中的复员,1975年军委扩大会议后实际没有执行,后来的中发[1980]3号也对1969-1975年期间将军队干部作复员处理的错误进行了纠正),联合出台了一个试行通知,其主要精神是:一次性发给退役军官一笔钱(从1993年至2000年分别为3.5-12万元),政府不负责分配工作,由本人自行就业。从1993年2月7日该试行通知一下发,就有军官开始“下海试水”。

    在调查中得知,当时采取这种安置方式退出现役的军官,普遍基于以下几种考虑:

    1、安置办法是试行。既然试行就试试,不行再改回来(该试行通知的制定部门也不能确定这种安置方式是否可行,所以,在文件的结尾特别注明:“此通知从下发之日起试行”)。

    2、当时银行存款利息很高(10.24%),即使无从就业,靠银行存款利息也能保证基本收入,当时各级组织做工作也是这样诱导的。

    3、当时物价指数水平低,花销不大。

    4、工资相对比较平稳,几年也不进行工资调整。

    5、在部队都是比较优秀的军官,觉得自己还年富力强,能做点事。

    6、当时国家机构精简整编,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大量企业军队转业干部下岗失业。

    基于上述6种考虑(当然还有其它个别因素),是部分军官选择复员安置的主要原因。

    应该说,在国家改革初期,这种安置办法还是可行的。但是,到了2001年,通过8年的试行,特别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复员安置这种办法不仅待遇显得过低,而且又不能保证退役军官的生存需要,没有人愿意执行。为此,中央颁布了新的安置办法,即中发(2001)3号文件。其中的自主择业主要精神和复员安置办法基本相同,即部队同样发给退役军官一笔钱(9-26万),政府不负责安置工作,由本人自主择业。但与复员安置办法所不同的是,除了一次性发给退役金外,另按本人原工资标准的80%,按月计发工资(还有其它待遇,见附件1)。自主择业安置办法和复员安置办法二者相比,其待遇无法比拟,差距是天壤之别。

    另据调查得知,就在中发[2001]3号文件颁发之前。采取复员安置的这些退役军官,对生存的压力就已经是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早就盼望国家和军队能出台新文件,给“试行通知”一个结论,给复员军官停止试行,做出正式安置。但是,使广大复员军官万万想不到的是,新的文件盼来了,可惜没有复员军官的份。既然没有复员军官的份,那他们也不能就这样坐以待毙呀。从此便开始了漫长进京诉求。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