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警惕转业干部被潜规则

火烧 2010-11-14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转业干部面临安置潜规则,送礼找关系成常态,地区政策差异大,安置流程复杂,导致就业困难。文章揭示潜规则对军心和部队建设的影响,呼吁建立公正透明的安置机制。

警惕转业干部被潜规则  

近年来,虽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把军转安置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转业干部绝大多数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再就业,但在实际的就业安置工作中,转业干部联系工作请客送礼找门路已经不是新闻了。很多经过再就业的转业干部说,在地方没关系,寸步难行。有关系的找关系,没关系的请客送礼创造关系,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共识。甚至社会上部分人把转业干部当肥肉,利用转业干部急于安置的心理,以帮忙介绍关系为幌子,骗取转业干部的钱财。  

国家有安置政策,为什么还有人会去送礼?排除极个别转业干部思想素质较差,喜欢走捷径外,大多数转业干部请客送礼都是被“逼”的。  

安置政策地区差异大,转业干部难把握。有的地区转业干部全进公务员,有的地区转业干部分类安置;有的地区实行转业干部双考,有的地区按照功绩制评分;有的地区转业干部降一职安排,有的地区降N职安排等等。这些差异性,导致了转业干部面临转业时找不到方向。  

转业干部对地方政府方式不了解,两眼一抹黑。从工作流程看,转业干部从部队确定转业后,转业干部档案按“原单位—大单位军转联络员—省军区转业安置办—地方人事(厅)局转业安置办—分配单位”顺序转递。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给转业干部带来困扰。比如档案问题,安置去向问题,往往是职能部门一句话,转业干部跑断腿。转业干部原单位因为跟这些职能部门都不相隶属,往往也说不上话。转业干部面临的实际问题,只能是问题靠个人解决,困难靠个人克服。转业干部最终面临的职业选择,就是确定接收单位,也是一大难题。理论上,地方转业安置办掌握军转干部的分配大权,可以一分定乾坤,其实不然。地方转业安置办并不是一个强势部门,转业指标下达、人员分配需要和接收单位协调,相关单位买账则罢,不买账,转业安置办也没招。所谓的双向选择会,就是个人与组织的博奕,有的转业干部在双向选择会上低声下气,忍气吞声,投了很多简历,换来的是石沉大海,铩羽而归。转业干部面对这些情况,怎么办?按照“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的说法,只能是利用双向选择获取的联络方式,进行感情投资,换取用人单位负责人的慎重考虑,重点接收。  

组织推荐不具强制性,也是转业干部跑和送的根源之一。按说转业干部原单位,对转业干部最了解,感情最深。可是由于前面讲到的原因,纵向环节多,鞭长莫及,横向无约束,爱莫能助。所能做的,只能是单位领导出面,登门拜访,拉拉关系,至于作用有多大,存疑。  

    转业干部请客送礼,甚至被中介,财物受损失的只是当事人,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伤了转业干部的感情,寒了在职干部的心。“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军队担负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多数干部都要离开部队,只是时间早晚。由于转业安置潜规则的存在,在职干部思前途,想后路,没钱的想方设法多弄钱,没关系的绞尽脑汁找关系,也就成了一种趋势。长此以往,随着潜规则沉淀为硬规则,还能有多少干部能够聚精会神谋打赢,一心一意干事业?必然会造成军心不稳,损害部队的建设发展。鉴于此,建议为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立法,重新界定军地转业安置的责任和权力,建立起刚性公正、透明公开、安置公平的转业干部安置机制,铲除潜规则滋生的土壤。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