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请网友推断《大寨的柳树》的真意

火烧 2010-11-13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大寨的柳树》以柳树为引,探讨社会现实问题,引发网友对文章真意的推断。文章作者张保振,曾发表于人民日报,引发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请网友推断《大寨的柳树》的真意

     30年了,很难得在媒体特别是像人民日报这样的平面媒体上看到“大寨”这个词。不想今天却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这样一篇以《大寨的柳树》为题的文章。仔细读了两遍,觉得所说的就是毛主席曾经号召全国农村   学习的那个大寨,大寨村的那棵很著名的柳树。可是,文章往下,却不谈大寨也不谈那棵柳树了。却大谈现实的社会问题。

    作者名叫张保振,不知此是何人。在网上查了一上,只有国家烟草专卖局的现任副司长叫此名。难道是他写的?也是个问号。

    有此疑惑,就请网友们来推断一下此事。

    

 

          大寨的柳树(金台随感)

                  张保振《 人民日报 》( 2010年11月13日   08 版)
  /* 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  

  大寨小小的广场边有一棵大大的柳树。这棵柳树拔地而起,干分两支:一支刺天,一支击边,枝条上柳叶密织,好似一把巨伞撑在广场一角。村里人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前这是全村唯一的一棵树。当时,穷人被逼无奈,想寻死上吊都找不到一根梁、一棵树,便来到这棵柳树下,于是,这棵树被称为“苦人树”。新中国成立后,穷人翻身得解放,日子越过越舒心,还来到这棵树下开会、学习,唱歌、跳舞,宛如一个“绿荫俱乐部”,于是,这棵树又被称为“乐人树”。前不久,当我来到这棵树下,仔细端详,发现树已被铁栏杆围了起来,在树的下方,竖有一块小小的木板,木板上写道:树名:柳树;树龄:130年等。

  本来是一棵平平常常的树,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段,便有了不同的“名”。而为之起名赋义的无疑是人。这不能不使人感叹: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也。真所谓“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人,就是万物之灵。

  进一步想,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最重要的,无非是人有思维、有感情。有思维,可表达思想;有感情,可表明远近。但感情这东西,可成事,也可毁事。“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人,即便是相貌平平,甚或是奇丑无比,一旦注入了感情因素,其美与丑便很难说得清楚了。

  可怕的并不在于此,而在于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令人皱眉揪心。据媒体报道,某地一个被通缉的在逃杀人犯,由于“情”的注入,居然被“漂白”为一个普通公民,且成了一家煤矿销售部的经理。这一过程,就使这个杀人犯“逃”了13年之久。

  现实生活中更司空见惯的是,由于感情的因素,被评价的人或事,就像是欣赏油画:越近,越使人觉得模糊,难识庐山真面目;越远,倒使人感到脉络清晰,形象分明,就如评价三国时的曹操,当时,被称为是“一代奸雄”,但历经1000多年后,有人为曹操“翻案”,才还历史以真相,称曹操为“一代英雄”。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当时说好,不见得永远说好;当时称坏,不见得实质是坏。毕竟,时光老人才最无私、最公正、最公平。

  有感于此,备觉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要,科学发展观意义的深远。科学,就是求真;发展,就是前进。前进不求真,热衷于“花架子”,满足于“面子工程”,甚至于造假,必然要走向它的反面,受到历史的惩罚,遭到人民的唾弃。生活中的那种“楼歪歪”、“桥脆脆”的际遇,就是明证。

  荀子在《天论》中言:“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这种主观能动性能让“高峡出平湖”,能“上九天揽月”。但这一切,一丝一毫都离不开科学。而科学,“必常恬淡,常逊让,有理想,有圣觉”(鲁迅语)。故,浮躁,浮漂,静不下来,沉不下去,要想创出科学的神圣之光,照世界、遏末流,生感动、光千秋,是不可能的。科学,就是事实的再现;科学,就是真理的追求。那种急功近利式的胡编乱造,牵强附会,永远只能是科学的反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