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回忆母亲朱敏:因为特殊所以平凡
刘建回忆母亲朱敏:因为特殊所以平凡
记者 孙 琳

刘建深情忆母亲 人民网刘倩摄
以平常之心 做普通之人 干平凡之事
【编者按】她,是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唯一的女儿;她,具有传奇经历却又少为人知;她出身名门,最后身份是位普通的大学教授,她用平凡二字演绎出不平凡一生。
2009年4月13日,朱敏走完了她83岁的人生历程。4月19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告别仪式上,九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敬献花圈,上千名群众为其送行,人们深切缅怀这位领袖之后。日前,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专访了朱德元帅外孙、朱敏长子,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副院长的刘建,他深情回忆了母亲的一生,谈及母亲不为人知的平凡生活。
刘建,1953年生,朱德外孙,朱敏长子,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副院长。
刚一见面,刘建院长向记者敬了一个潇洒的军礼。帅气的军装,矫健的步伐……,与朱德元帅和母亲有几分相像的刘建,因母亲刚刚去世,脸上偶尔会掠过一丝紧蹙,但作为领袖后代,整个采访过程中他表现出的更多是从容和坚强。
伟人的后代在感情上不能随心所欲
“我从小是在爷爷身边长大的。”刘建对记者展开话题。
“1953年母亲从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毕业回国后,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为了让母亲专心工作,爷爷决定把我留在身边抚养。”
令人想不到的是,爷爷虽然帮助母亲照看我,但却坚持让母亲搬出中南海的家,到北师大的集体宿舍住,父母亲有好几年住在各自单位的宿舍里。这样,我便开始了与母亲分离的日子,总的算起来,我与母亲真正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只有两年多。
后来,为进一步断绝母亲平日回家看我的念头,爷爷做出了更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一周只允许星期日回一趟家看孩子,平时不准回去。这是一条“硬规定”。当时父母不太理解,觉得这条规定有点太不近人情,因为就连普通人家的女儿也可以回家看孩子和父母的啊!爷爷教导说:“国家现在非常需要建设人才,你所从事的正是培养人才的工作,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爹爹对你的期望。”爷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母亲能够独立生活、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不要因为特殊身份就总往家跑耽误工作,要完全融入到普通群众的生活中去。同时,爷爷还要求母亲回家必须坐公共汽车,不准随便借用公家车。国庆节时不经批准不能随爷爷上天安门城楼等等……
其实,对爷爷来讲,他更需要享受天伦之乐,他何尝不希望女儿能经常陪伴左右;但是爷爷不是一名普通的父亲,他是一位伟人!伟人就要有领袖的风范,伟人的后代在感情上必须克制,不能随心所欲。他要求自己的子女必须接好班,做革命事业接班人,必须能够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接受看似违背常理的决定。
母亲曾经用这样两句话表达对爷爷的感情:“我深爱爹爹,因为他是亲人;我抱怨爹爹,因为他是伟人。”现在细细回味,这两句话含义很深。爷爷去世后,母亲为没能进孝道非常后悔。正是因为特殊的身份,母亲反而不能像普通人那样了。

刘建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人民网刘倩摄
“我们的子女不能像八旗子弟”
爷爷对我的影响是终身的!而妈妈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身作则。上小学的时候,妈妈每周回来,都要认真地检查我们的学习情况。虽然妈妈的脾气有时不是很好,但在教育子女这一点上,还是非常耐心细致的,从来不对我们大声的吼叫,这与她从事教育工作有关,也是她向爷爷学习的结果。
周总理曾经讲过:“我们的子女不能像八旗子弟”,党的老一辈革命家需要他们的子女能够把革命的事业继承下来,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行好,把他们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后人。妈妈正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老一辈革命家对他们的要求。
我们家是中南海里的“大家族”,爷爷几个兄弟姊妹的儿子、孙子、孙女们都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妈妈从来不会因为自己是朱德的亲生女儿,就慢待这些亲属。母亲对他们生活的关心,换得了他们的尊重。所以,这次遗体告别,这些亲戚都来了。
1969年,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初中刚毕业的我被分配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了一名农工。当时妈妈还不是十分想让我去,但是爷爷说一定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中国80%的人口是农民,只有真正的了解农民,才能了解中国革命。
这段时间,我和母亲主要靠书信来往进行交流,在信中,母亲主要是询问我在建设兵团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转达爷爷对我的嘱托:要向贫下中农学习,要学会节俭,要带着节约的钱回来。
刘建院长笑着对记者说:“在建设兵团我的月工资是32元;除了吃饭及正常的开销外,一年后,我参军离开建设兵团时还带回来100多块钱,100来块确实不多,但不论怎样是我节约下来的呀!”
妈妈给我的印象就是话不多,“身教重于言传”。母亲特别遵守各项纪律,这一点深受爷爷的影响。在北师大任教期间,母亲经常把疗养的机会让给别人,从来不和其他人争私人利益。母亲与北师大的同事经常来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经常热心地帮助其他人,帮他们反映合理的意见。这次开追悼会,与母亲共事过的老教师,只要还能动的,即使坐着轮椅也都赶来了。

1955年,爷爷朱德与外孙刘建在北戴河海滨
创办军地专修学院 积极热心公益事业
妈妈一生忠诚于教育工作,努力践行爷爷“搞好教育、培才育人”的教诲。
为尽快恢复被“文革”严重破坏的教育事业,同时也为了更好地解决转业、退伍军人的就业问题。1986年已经离休的妈妈响应邓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在军委首长杨得志、迟浩田等领导的帮助下,和一批退出工作岗位的老同志一起自筹经费创办了“中国军地两用人才大学”(现更名为“北京军地专修学院”)。军委首长徐才厚、李继耐也多次为学院建设提供无私帮助。
学院创建至今,已经有13万多学员从学院毕业,成为军地通用的人才,为部队的退伍、复员战士找到了就业的出路,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建设人才。
谈到军地专修学院时,刘建院长特别指出:“妈妈在弥留之际最挂念的还是怎样继续办好这个学院,然而,现在一些人打着‘军地两用大学’的旗号,发布假招生广告骗人钱财,请大家提高警惕,不要上当”。
另外,妈妈还积极发挥余热,在全国各地宣传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80年代初,母亲受邀到四川做报告。在她准备离开会场时,原西路军遗留在甘肃、宁夏的女红军战士的亲属找到她,反映这些女红军战士在战争期间被打散、与组织失去联系,生活非常艰苦的情况。
母亲回京后,向康克清奶奶说明了情况。在中央领导的重视下,中央有关部门经过认真调查,恢复了她们的生活待遇。这使她们感受到党中央对她们的关怀,和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一贯作风。

1951年8月,朱德和夫人康克清、女儿朱敏
母亲与老一辈革命家后代结下深厚友谊
“幼年时代在一起生活的快乐经历,使革命后代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谈起妈妈与老一辈革命家后代的深厚友谊,刘建说:“妈妈在这一代的革命后人中是比较年长的,有很多革命后人年龄跟我差不多。身为老大姐,妈妈平时对他们都很照顾。”
“那个时候,中南海也是吃大食堂。爷爷家与刘少奇、彭德怀、杨尚昆,四家在一起吃饭。”到了星期六、星期天,孩子们从学校回家,我们家和刘少奇家由于人多,需要开两桌饭。那时生活条件还很艰苦,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为了保证爷爷的身体健康,食堂特意给爷爷准备了小灶,也就是给他的菜里多放了一点油,也没有肉。但是,每当爷爷的的饭菜端上来的时候,我们家所有的孩子便盯着爷爷看,最后弄得爷爷根本没法吃,都分给了我们。彭德怀和杨尚昆两家发现了这种情况,他们俩家人少,伙食水平明显高于我们。于是,每天彭、杨两家就有意让食堂给他们的饭菜做得多一点,把吃不了的留给我们,每次我们都会一抢而光。在中南海,刘家和朱家是隔壁邻居,刘源、刘亭和我是校友。我们上学的时候,长辈们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我们坐公家的汽车,安排我们一起坐儿童车(其实就是在人力三轮车上加了一个木箱子)上学,大家有说有笑,非常开心。
“文革”中,邓朴方因病住在301医院,妈妈也住在那里,不管形势发生什么变化,妈妈都经常去看望他。经历 “文革”的特殊考验,母亲与其他革命后代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母亲从不听信谣言,对他人的批评也能正确对待。母亲坚信,这些从战火走出来、为新中国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老一辈革命家,他们都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即便是他们中间有人说了过激的言语,母亲相信也是大家出于真诚的好意。如果相信流言,母亲与革命后代之间的友情又何从谈起?

革命后代在一起:前排左三(少奇女儿刘爱琴)、左四(少奇儿子刘源)
后排左三(毛泽东外孙王效芝)后排左四(朱德孙子刘建)
奶奶对我们从不表现隔辈亲,要求非常严格
1992年4月22日,朱德元帅的夫人康克清逝世,享年81岁。弥留之际,康克清对围在身边的子孙们断断续续地说:“这次,我可能拖不过去了……你们要好好地、太平地过日子……不要贪污,不要犯错误……”提起这句话,刘建感慨地说:“这几句话很普通,但是却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和平年代与稳定的社会条件下,有多少领导干部垮台了!因为什么垮台了——就是贪污啊!就是巧取豪夺,采取各种办法捞钱”。
奶奶的话对于在工作岗位上的我们是一种激励:就是自重、自警,这也是爷爷对我们的要求。首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不能看到别人挣到钱就也想伸手。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正好是处在20多岁的年纪,看到别人去挣钱,我也很羡慕,也想下海去‘捞一笔’,现在想想不具备经商的素质,当初没去就对了!”
康克清奶奶与爷爷年龄相差26岁,自己也没有孩子,所以奶奶对我们不像普通隔辈的感觉,对我们既爱又要求非常严格。
爷爷的教育虽然严格,但态度慈祥,而奶奶则是坚决执行爷爷教育理念。小时候奶奶让我们兄弟几个洗袜子,洗得不干净要打手板。“我的白袜子怎么搓都不干净,我就挨了奶奶两个手板。”爷爷哄我说:“你奶奶打你,她也疼”。
当时,对这句话没在意,现在回想起来,真是饱含真情啊!
对我的妈妈来说,她就从来没有过非分之想。奶奶去世后,妈妈谨遵爷爷奶奶的教诲,担负起了一家之长和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1953年,朱德全家福。
家中的“财政大权”归爸爸
谈起父母的家庭生活和对待子女的教育方式,刘建院长说,我们家的“财政大权”在父亲手里,父亲在家里说了算。母亲是一个粗线条的人,她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自己的教学工作上,而把家里的日常花销等问题全部交给了爸爸。
后来,因为孩子小,母亲的身体也不好,他们聘请了一个阿姨——魏秀兰阿姨。魏阿姨是河北保定妇救会的一个老八路,爸爸和妈妈非常相信她,财政大权移交到了魏阿姨手中,每个月花多少钱,父母把钱交给阿姨后就由阿姨定了。“我的五弟刘武就认了魏阿姨做干妈。”
与管理家庭相反,父亲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略显简单,母亲则耐心细致。
“‘文革’停课这段时间,我回到母亲身边,由于好奇,我和弟弟刘康经常外出去看标语、大字报、批斗会,爸爸为了防止我们发生危险,为这事没少批评我俩,由于不听话,我们也挨过他的揍。”刘建院长笑着对记者说,“妈妈就从来没打过我,她虽然要求严格,但采取的是‘诱导’的教育方式,我想这与她是搞教育出身的有很大关系。
妈妈的学生们经常来我家像母亲讨教问题,妈妈常常为一个俄语单词的发音纠正几十遍,一定要让学生学会、搞准。母亲对我的教育直接影响到我对下一代的教育观念。我的儿子现在在美国读博士,学习非常刻苦,他曾经在她奶奶身边生活过几年,他之所以善于学习是与祖母“诱导式”教育方式分不开的。
“儿子在美国取得了奖学金,5年了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过来的。”不管我的儿子在哪读书,我首先都要教育他要按照朱老总的教诲,热爱自己的祖国,要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要有科学知识和为人民服务的技能与本领,具备为人民服务的个人素质。
回顾母亲的一生,她应该感到自豪,因为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没有辜负爷爷奶奶的期望。母亲因为特殊所以平凡,也因为平凡,而变得崇高!

1955年5月8日,朱敏和刘铮与父亲朱德、母亲康克清在明十三陵
感谢党中央及军委领导对母亲的亲切关怀
妈妈为人谦和,她的一生始终是怀着一颗平常之心,干着平凡之事,做普通之人。妈妈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什么特殊要求,她只是始终把自己当作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普通一员,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别人都说母亲是朱德元帅的“平民女儿”。
现在,网络上存在一种误传,认为朱德元帅的女儿一生一直过着平民生活,组织上缺少对他的关心与照顾,直到去世也只被评为副教授。事实上母亲回国后,党和国家无论在工作生活上,还是在医疗方面,都给予母亲不间断的关心。以母亲的身体条件,如果没有党中央和军委领导的亲切关心和照顾,恐怕母亲也不可能步入高寿之列。
出自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尊敬之情,在朱德爷爷诞辰110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切接见了妈妈。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亲自批示,对爷爷家乡的纪念馆进行修缮,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旅游。在爷爷诞辰120周年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与吴邦国、曾庆红、郭伯雄、曹刚川、徐才厚等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母亲。
妈妈从小过着艰苦的生活,到苏联学习期间又在德国集中营囚禁过,体质非常差。党中央领导和军委领导同志都十分关心妈妈的身体,多次打电话或派人了解情况,询问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对母亲住院和治疗多次作出批示。
母亲去世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郭伯雄、徐才厚、李继耐、常万全等中央和军委领导同志、部分退出中央领导岗位的老同志,通过多种方式,对妈妈的去世表示悼念。
得知妈妈逝世消息,邓林、邓朴方、邓榕赶到家中悼念,朴方还再次到八宝山送别。在4月19日的告别仪式上,军事科学院政委刘源中将不辞辛劳地忙于活动的组织,主席后人李敏之子孔济宁、女儿孔冬梅等来到八宝山送别妈妈。十大元帅的后人:彭钢、刘太行、陈昊苏、贺捷生、罗东进、聂力、叶选平、叶选宁等,总理侄女周秉德以及叶挺同志的后人都来参加了妈妈的遗体告别仪式或送花圈。
在此,我谨遵父亲的嘱托,代表全家,对参加母亲告别仪式以及通过各种方式对母亲去世表示悼念的领导同志,对母亲生前给予她关心和帮助的各界朋友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朱德女儿朱敏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公墓举行。记者 王嘉宁 摄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