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概念
财富一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是相当高的,但能够真正理解其本义的却不多。就是在经济学领域,经济学家对财富一词的解释也是千差万别,莫衷一是。有的将财富指称为物质财富,有的指称为自然财富,也有将财富指称为社会财富。由此可见,给财富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还十分不易。
在经济学上最早给财富下定义的是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色诺芬(Xenephon,约430~354BC.)。他在其著作《经济论》一书中写道: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他认为诸如马、羊、土地等有实际用处的东西才是财富。
其后,古希腊又一位博学多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进一步指出:“真正的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在对财富性质的论述上,他认为物品具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属性,只有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商品交换才是合乎自然的,属于家庭管理之内,而无限度地追求货币的货值则是违反自然和不合理的。可见,上述两种定义基本局限于财富的有用性方面,即使用价值方面。
然而,在世俗的观念中,人们历来把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货币因素看得异常重要,并不看重什么商品的使用价值,以至于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动机都由最初的对另一种商品使用价值的需要演变为对纯货币形式的追逐和占有。这种异化的经济观念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财富概念的把握。比如早期的重商主义者就认为财富就是由货币或金银构成的,这一观点可以说影响相当深远。就是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们依然相信“金钱就是财富”。
重商主义者的这种财富观念虽然具有较大市场,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少。如重农学派的魁奈(Francois Quesnay 1694——1774年)就针锋相对地指出:“一个国家的财富,并不由货币财富的总量所决定”;“财富是人的生活资料的来源”。“作为商品来看农作物,是货币财富和实物财富的综合体”。魁奈抛弃了重商主义者的财富观,而自己又将财富的定义局限于农业范围。
其后作为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物亚当·斯密(Adam mith,1723~1790),将财富既理解为价值即社会财富,又理解为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他指出:“一个人是富还是穷,依他所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的程度而定”,人们“用来最初购得世界上的全部财富的,不是金或银,而是劳动”。在这里,斯密把一切物质产品都看作是财富,但却忽略了自然因素也是物质财富的一个源泉。
自斯密以后,关于财富定义的争论仍然十分广泛。例如穆勒、麦克库洛赫、托伦斯、马尔萨斯等,或明确地或含糊地认为,财富所指的是其生产或占有要花费人力的那些物品;而另一些人如李嘉图,则认为在财富中还含有不是由人力取得的一些物品。
使财富概念变得相对完整而明确的是马克思。他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地继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对科学的财富观。他将财富理解为社会财富,并将社会财富归结为劳动产品。应该来说这一财富观相对于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是比较正确的。但在当今社会,社会经济的传统劳动成分和物质成分出现了十分深刻的变化,马克思的财富观念在解释当代和今后新经济因素的兴起方面尚存在一些盲点,这是马克思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所难预见的。